很多習慣,自己未必喜歡,卻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做了出來。
比如,先敬羅衣後敬人。在人際交往中,目光所及之處,差不多也是心思所及。在利益攸關的商場中,更是如此,——甚至遠甚於此。看的,不僅僅是你有否衣著羅衣,足踏寶馬,更進一步,還要看你名片上的第一行,那個金字招牌。如果就職於行業裡稍有地位的公司,名片拿出來,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辦事人員,也能比小公司的正經老闆,得到更多的熱情招呼。而悲催的小老闆們,「五花馬千金裘」裝點著,有時也難入刁鑽一點的法眼。
也許是因為習慣了笑臉相迎和恭敬對待,有些人在大公司待得久了,漸漸把自己捆綁到牌匾上,自以為牛得金光閃閃。殊不知,別人敬的不是你,而是你身後的招牌。
一個大公司裡的普通員工,到了外面,得到的待遇只是普通的好:不甩臉子,禮遇有加,能優先就優先。出門談事,名片一遞,對方恭恭敬敬放到桌面,開口閉口貴公司如何如何。同類產品,質量上相差不多,因為有一些光環加身,以及品牌效應,你的報價就能在別家的基礎上加幾個點。對方就算是老闆自己來談,也只能聽你的。
混到了中層,能夠做一些決策的事情,鞍前馬後的人就過來了:某經理長某經理短,某經理一定給我們機會合作。有些桌子底下的事情,也有份了。公司上面的伺候好,下面的指揮好就行。對方出場的,往往是重量級能話事的人物。自己只要大致了解一下情況,細節不用管。服務?幾乎可以當作不存在。合作當中遇到什麼問題,哪怕是自己的過失,也能硬氣地甩鍋。
等到高層,公司裡面圍著的人自然多了起來,外面的人想見一面,還得打通各個關節,沒那麼容易。有很多的機會,是去各個地方露臉發言,講幾句車軲轆話。如果能親自現身某個項目洽談現場,已經是天大的面子。要是還能對這個項目略知一二,聊上那麼幾句,簡直快要「謝主隆恩」了。到了這個層級,想想都覺得自己牛。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能夠一直風光若干年的公司,沒有幾個。各種原因之下,從大公司出來,離開那個閃閃發光的招牌,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幾斤幾兩。
談事情?就是談事情而已。甭管之前多麼牛,此刻就事論事,就產品論產品。質量不過關?Out。價格太高?Out。服務太差?Out。
不要說,從前怎樣怎樣。從前牛的,是你身後那個金光閃閃的照片。招牌牛,牛在它的資源、體量、話語權、整合能力,等等等等;不是牛在有你。站在招牌前的你,不過是籠罩在這光芒裡,眾多小點點中的一個。他人看到的,也是你身後的招牌,和招牌帶來的價值。如果不抓住機會提升自己,就算做到了大公司的高層,離開招牌,也還是暗淡無光。
看清楚這一點,是自己發光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