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前幾天,有個都市劇叫《三十而已》的非常火,一時間網絡空間裡都是談論這部劇的,有批判的有分析的......我這種死宅當然是還沒來得及看,或者說,真看了就未必還對它感興趣了。
但這部劇的名字讓我這死宅想起了一部很有趣的漫畫,那部漫畫一言以蔽之,就是講了"三個三十三歲的東京都市女人恨嫁"的故事,論其矛盾,論其尖銳程度,可能絲毫不比《三十而已》輕微。那部同樣也被拍過電視劇的漫畫叫做《東京白日夢女》。
三十三歲的日本女性很特別。她們出生在昭和最繁榮的末期,但是在童年或少年時代就經歷了泡沫經濟的破滅。就這樣一隻腳還留在過去的浮世聲色中,一隻腳卻已經踏入愈發收緊的未來裡,作為沒有太多升學壓力的"寬鬆世代"懵懵懂懂的長大了。
作為相差十歲以上的九零末出生的人,隔岸觀火地看看,對她們的總體評價就是潘妮妮老師講日本女性貧困的時候對寬鬆世代的一個誅心的評價——"比較幼稚"。
就和觀眾眼睜睜地看著《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被消費主義洗腦,明明月薪過萬,卻一邊說著"要在上海紮根"一邊分期買大量奢侈品,最終一分錢都存不下來,糊裡糊塗到了三十歲一樣,阿香、小雪還有主人公倫子是三個矛盾的集合體。
她們高中畢業後上京,如昭和的演歌唱的那樣的"左邊口袋裝著夢想,右邊口袋裝著口香糖",決心一邊作為獨立女性一邊痛痛快快地玩幾年,盡情地享受這個對待職業女性已經比幾十年前友好了不少的大都市東京。
"當我們二十歲的時候,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不令周圍的人所驚豔,所有人都羨慕我們的青春......"在東京最時尚的甜品店裡享用著屬於年輕女孩的下午茶和"牛奶咖啡"的時間,吵吵鬧鬧地談論男人的時間,飛快的過去了。當她們三十三歲的時候,現實漸漸展露出了它殘酷的一面。
東京白日夢女是一群沒有準備好面對現實的女性。她們沒有實現真正的財物獨立——小學繼承父親的餐館,阿香拿了家裡的投資開店,至今和父母住在一起,三十多歲了收入也只夠將將養活自己。
和倫子同齡的男人經過十多年的奮鬥已經是在編劇業界有一定聲望的老師,而倫子所信守的"編劇經典"卻是十多年前、自己二十多歲時看的女性電視劇,她還是只能在網劇當個邊緣的即將失業的編劇,全然競爭不過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後輩。更因為她性格中的矯情放不開的一面,把戀情和事業全部搞得一團糟,意氣用事過後,卻又免不了回來收拾殘局......
像電視劇裡一樣的女超人,白日夢女們是當不成了。但是愛情也毫無收穫,年齡越來越大,年輕的女孩子卻如雨後春筍般一茬茬地長出來,令她們在婚戀市場上毫無競爭力。久而久之,阿香、小雪和倫子就成了每天晚上在居酒屋大吵大嚷的、令人側目的女人,甚至好不容易找到的愛情竟然是當備胎、小三、和年輕人不清不楚.......
能怪得了誰,抑或如今和她們的顧影自憐的處境,終究是咎由自取?與之相比相比,《三十而已》根本算不得什麼了。全篇以毒舌貫穿故事的男主角一針見血地指出:"你們是一群白日夢女",沒有人生的方向,沒有生活的目標,蹉跎著事業,做著愛情的白日夢,不能不說是中年女性的一種悲哀。而不知這部針一樣尖銳的漫畫,最終又戳破了誰的白日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