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光纖通信無處不在,依賴頭髮絲粗細的光纖,地球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可以說沒有光通信,現在火爆的5G,6G都是空談。裸光纖的直徑大約125um,也就是0.125mm,人類的頭髮直徑約60-90um,提到毛髮?老外那身濃密的體毛是不是令人望而生畏?可是你知道嗎,東亞黃種人的頭髮才是最粗的,據說和基因變異有關。
當然,論毛髮粗細?都不能和豪豬比,這貨的體毛有5mm那麼粗
回到光通信,我們必須要感謝一個人,他就是高錕。2009年高錕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榮譽和影響力加身,高錕先生被譽為「光纖之父」!父親?在我們心目中一般是買橘子的,賣燈泡的,或者這種二次元老爺爺。
或者這種簡單粗暴的"爸爸"和"嶽父"。
高錕不屬於上面任何一種類型,來看一下他的獲獎理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簡單的講就是他在光通信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而同期的另外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理由是"for the invention of an imaging semiconductor circuit–the CCD sensor",即Willard Boyle和George Smith發明了CCD(電荷耦合器件的簡稱,它能夠將光線變為電荷,數位相機就是靠它成像的)。對比一下這兩段得獎理由不難看出區別。
事實上,光纖確實不是高錕先生發明的。我們來看一下光纖的研製歷程。早在1840年左有,就有人提出可以依靠光折射現象來引導光線的理論。到了1870年,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John Tyndall)在其出版的書籍中寫到,全內反射特性是光的自然屬性,同時還進一步說明了,光線從空氣射入水中以及從水中射入空氣時的不同,他指出,當光線由水中射入空氣時,如果角度大於48度(與法線之間的夾角,這一角度的精確值是48°27'),那麼光線將無法「逃出」水面,光線會在界面處被完全反射。光的反射,折射定理和全反射現象,是九年義務制教育的傑出成果之一。基本上小夥伴們都能如數家珍,但是作為大學生,僅僅會背那兩個關於角度的公式是不夠的,要知道,這些定理本質上都可以用電磁波理論來推導和解釋,堪稱「降維打擊」,大多數用所謂「射線理論」處理的光學現象,都可以看成電磁波理論的一種近似情況。關於,反射和折射一些性質的具體推導過程,可參考「光學」裡的斯涅耳(Snell)定理(解釋了入射,反射和折射光波傳播方向的關係),以及菲涅爾公式(解釋了三者的幅度和相位的關係)。另外,還要注意活學活用,
你能理解下面這幾張圖呈現的效果都是因為全反射嗎?
水珠,鑽石,海水平面本質上都是透光的,為什麼水珠會有太陽的倒影?鑽石能亮瞎鈦合金狗眼,海水像一面鏡子?都是全反射的原因,而光的反射主要又是折射率的問題,所以研究光學總是離不開研究折射率。
回到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的實驗:他在裝滿水的木桶上鑽個孔,然後用燈從桶上邊把水照亮。結果放光的水從水桶的小孔裡流了出來,水流彎曲,光線也跟著彎曲,光居然被彎彎曲曲的水俘獲了(下圖左邊是當年的實驗原理圖,右邊是現代用雷射作為光源做出來的樣子)。表面上看,光好像在水流中彎曲前進。實際上,在彎曲的水流裡,光仍沿直線傳播,只不過在內表面上發生了多次全反射。
後來人們造出一種透明度很高、粗細像蜘蛛絲一樣的玻璃絲──玻璃纖維,當光線以合適的角度射入玻璃纖維時,光就沿著彎彎曲曲的玻璃纖維前進。由於這種纖維能夠用來傳輸光線,所以稱它為光導纖維。光在裡面的傳輸是這個樣子:
接下來就是用它幹點什麼,最初在1920年左右,科學家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通過它來進行圖象傳輸。具體的應用比如醫學內窺鏡,用於軍事的可彎曲潛望鏡,但早期玻璃纖維的表現難以讓人感到滿意。比如每當光纖需要「對接」的時候,或者光纖界面受損時,光纖中的光就「消失」了,另外,光在傳輸中的損失也很嚴重。隨著時間的推移,在1950年左右,那時,N.S. Kapany(1926-2020)等人展示了帶有包層的光纖,這使得圖像在光纖中的傳導表現大大提升,這是光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N.S. Kapany所展示的光纖與我們今天使用的光纖在結構上可以說是一樣的。
當今的光纖其核心部分有兩層結構,最中心部分是纖芯,是一根極細的且折光率稍高的玻璃,在纖芯周圍的是包層,覆蓋著的也是一層玻璃,只不過這層玻璃的折光率要略低於纖芯。一定有同學會有疑問,纖芯周圍如果是空氣,不也一樣可以全反射嗎?為什麼還需要包層?原因其實很簡單,如果沒有包裹一層包層,那麼光纖在傳光過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幹擾,比如我們用手捏著光纖,手上的油脂就會導致光纖表層的折射率發生變化,那麼全反射條件就會發生改變,光可能就從這個位置逃逸出去了。應該也正是因為這一突破性的成就,N.S. Kapany 也被人們稱為是「光纖之父」。
接下來,就是高錕先生的表演時間了。即使歷史發展到此時,人們似乎依然沒有打算把光纖應用於通信領域的想法,科學家們始終在致力於提升光纖傳輸圖像的表現,實際上光纖發展至此,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在材質構造上,與當今我們使用的光纖基本上已經完全一樣了,但是當時的光纖製造技術對於衰減率的控制僅能達到1000dB/km,1000dB的衰減是什麼概念呢?如果把馬雲的財富當做光信號的初始功率,那麼經過這麼多衰減,立馬變身「範小勤」..
在1966年7月,高錕就光纖傳輸的前景發表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論文,論文分析了玻璃纖維損耗大的主要原因,大膽地預言,只要能設法降低玻璃纖維的雜質,就有可能使光纖的損耗從每公裡1000分貝降低到20分貝/公裡,從而有可能用於通信。這篇論文使許多國家的科學家受到鼓舞,加強了為實現低損耗光纖而努力的信心。正如我們每個人都會對能否成功產生懷疑,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就產生惰性。想像一下,你在考研備考的時候,從我的經驗和眾多實踐者的經歷看來,能做到每天認真複習,努力刷題必定會有所收穫。但是,細化到「取經路上」,卻有相當多的人半途而廢,原因在於你今天多刷兩道題,多背兩個單詞可能對你考研最終的結果毫無幫助,這就容易讓人倦怠,做與不做,是個問題,做了又能得到什麼呢?這就是所謂的「先定一個小目標,賺1個億」的道理而很多遊戲,贏一把上一顆星,肉眼可見的「成長」,於是很多精神小夥就陷進去了..然而,在高錕做出推斷之前,工業界就是這樣迷茫的心態,光通信?不可能的?損耗太大?路在何方?還要不要堅持?往裡投錢是否打水漂?高錕就等於給你吃了定心丸:「小夥子,從今天起你每天複習xx小時,刷xx道題,半年後xx大學保證直接錄取你」。我相信大多數人如果事先得到這樣的承諾,都能夠堅持下去..所以,對未知的將來懷有真正的勇氣和堅持更難能可貴。
因此,關於高錕,更嚴謹一點的說法是「光纖通信之父」而非「光纖之父」。最後,我想打個比方。如果把原始的光纖比作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女媧鍊石補天遺下的那塊頑石,那麼高錕先生就好比裡面的"茫茫大士",正是他的貢獻,把一塊大石變成了鮮明瑩潔如扇墜大小的美玉,從而也不再是"蠢物「了,可以隨神瑛侍者下世,去那「富貴溫柔鄉」去歷練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