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這裡曾經是帝王之家,莊嚴且神秘。
24位帝王在此繁衍生息,創造帝國的輝煌,也在此謝幕自己的人生,這裡曾是百姓的禁地,那紅牆碧瓦間的風雨滄桑,震蕩著歷史的軌道,也讓人們為之神往。
從明朝統治者摧毀元朝那一刻開始,紫禁城的歷史就正悄悄上演了。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
如果不是朱允炆執意「削藩」,收拾了自己的幾個叔叔,不知道朱棣會不會嚇得造反。說起來judy也很害怕啊,誰還不是一個寶寶呢?寶寶害怕就要造反啊。
於是就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四叔把侄子給打了,而且打得不知所蹤,據說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所以人是真的不能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當時可能會得意洋洋,可是時間會證明一切,良心會隱隱作痛,就像陰雨天的老寒腿,會時而發作。
造反成功的judy內心始終是惶恐不安的,特別是在南京的宮殿裡,幾次都差點被刺殺,朱棣心有餘悸,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確實有點不像話,離開朱棣就無法無天。
畢竟朱棣做「燕王」日久,對那些夷族還是有震懾力的,於是在惶恐不安之中,在心有悽悽之下,朱棣帶著重新開始的念頭,去往了自己的封地,那時候這地方還不叫北京,叫北平。
回到北平的朱棣怎麼看元朝統治者的皇宮都覺得簡陋,這麼簡陋的裝潢設施,怎麼能配得上大明天子的風採呢?
於是一個氣勢恢宏的宮殿模樣在朱棣的心中形成,那是一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輝煌宮殿。朱棣的心中無比嚮往,可能百年後的人也不會想到,這座宮殿一共會住了24位皇帝,每一位都是無比熱愛這裡。
朱棣下令建造的紫禁城到如今依然還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之一,有絡繹不絕的中外遊客前來參觀,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據說一共有房屋9999間。建造紫禁城歷時十幾年的時間,這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光大殿的地磚工藝就要2年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如果驗收不合格還得重做。
因為都是木質結構,木頭用的是四川金絲楠木,當時的條件下巨大的木頭人力根本無法運輸,那些木頭都是順著大運河漂過來的,基本上每根木頭要漂泊1000多公裡,大概經過4年多才能到達北京。
紫禁城建好之後,北平就不是原來的北平了,成為了一個至今都鏗鏘悅耳的名字,北京。
故宮博物院的風雨歷程
從1421年朱棣遷都,到1912年溥儀退位。明清兩代共24個皇帝在此生活過,一切政令都是出自於此。
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溥儀頒布了著名的退位詔書,這座伴隨了明清兩朝封建帝王的輝煌宮殿就退出了權利的中心。
從1644年入關到1912年,清王朝268年的統治時代就此結束,但是清王朝在退位時,提出了一個要求,要繼續住在紫禁城內,享受皇家待遇。在這時,雖然溥儀已經退位,可是紫禁城中依然住著皇室的人。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組織攝政內閣,修改對清皇室優待條件,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了「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清理清皇室公、私財產及處理一切善後事宜。
1925年9月29日,「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制訂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臨時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物」。同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宣布成立。
紫禁城歷經了600年的風雨滄桑,24位封建帝王在這裡發布政令,那高高在上,莊嚴肅穆的皇宮內廷,曾經是多少人想一探究竟的地方,而如今物是人非,成為了大家了解明清歷史的地方。
人與物終有相通之處,今日的一切可能非昨天的故事,一切往事到最後都會化作清風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