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皇家私產到博物館的轉變,故宮600年的風雨滄桑

2020-12-18 逆風解語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這裡曾經是帝王之家,莊嚴且神秘。

24位帝王在此繁衍生息,創造帝國的輝煌,也在此謝幕自己的人生,這裡曾是百姓的禁地,那紅牆碧瓦間的風雨滄桑,震蕩著歷史的軌道,也讓人們為之神往。

從明朝統治者摧毀元朝那一刻開始,紫禁城的歷史就正悄悄上演了。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

如果不是朱允炆執意「削藩」,收拾了自己的幾個叔叔,不知道朱棣會不會嚇得造反。說起來judy也很害怕啊,誰還不是一個寶寶呢?寶寶害怕就要造反啊。

於是就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四叔把侄子給打了,而且打得不知所蹤,據說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所以人是真的不能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當時可能會得意洋洋,可是時間會證明一切,良心會隱隱作痛,就像陰雨天的老寒腿,會時而發作。

造反成功的judy內心始終是惶恐不安的,特別是在南京的宮殿裡,幾次都差點被刺殺,朱棣心有餘悸,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確實有點不像話,離開朱棣就無法無天。

明成祖朱棣畫像

畢竟朱棣做「燕王」日久,對那些夷族還是有震懾力的,於是在惶恐不安之中,在心有悽悽之下,朱棣帶著重新開始的念頭,去往了自己的封地,那時候這地方還不叫北京,叫北平。

回到北平的朱棣怎麼看元朝統治者的皇宮都覺得簡陋,這麼簡陋的裝潢設施,怎麼能配得上大明天子的風採呢?

於是一個氣勢恢宏的宮殿模樣在朱棣的心中形成,那是一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輝煌宮殿。朱棣的心中無比嚮往,可能百年後的人也不會想到,這座宮殿一共會住了24位皇帝,每一位都是無比熱愛這裡。

朱棣下令建造的紫禁城到如今依然還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之一,有絡繹不絕的中外遊客前來參觀,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據說一共有房屋9999間。建造紫禁城歷時十幾年的時間,這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光大殿的地磚工藝就要2年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如果驗收不合格還得重做。

因為都是木質結構,木頭用的是四川金絲楠木,當時的條件下巨大的木頭人力根本無法運輸,那些木頭都是順著大運河漂過來的,基本上每根木頭要漂泊1000多公裡,大概經過4年多才能到達北京。

紫禁城建好之後,北平就不是原來的北平了,成為了一個至今都鏗鏘悅耳的名字,北京。

故宮博物院的風雨歷程

從1421年朱棣遷都,到1912年溥儀退位。明清兩代共24個皇帝在此生活過,一切政令都是出自於此。

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溥儀頒布了著名的退位詔書,這座伴隨了明清兩朝封建帝王的輝煌宮殿就退出了權利的中心。

從1644年入關到1912年,清王朝268年的統治時代就此結束,但是清王朝在退位時,提出了一個要求,要繼續住在紫禁城內,享受皇家待遇。在這時,雖然溥儀已經退位,可是紫禁城中依然住著皇室的人。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組織攝政內閣,修改對清皇室優待條件,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了「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清理清皇室公、私財產及處理一切善後事宜。

1925年9月29日,「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制訂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臨時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物」。同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宣布成立。

紫禁城歷經了600年的風雨滄桑,24位封建帝王在這裡發布政令,那高高在上,莊嚴肅穆的皇宮內廷,曾經是多少人想一探究竟的地方,而如今物是人非,成為了大家了解明清歷史的地方。

人與物終有相通之處,今日的一切可能非昨天的故事,一切往事到最後都會化作清風消散。

相關焦點

  • 故宮的秘密:600年背後的1000個商標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北京日報的報導中曾提到,從每年的「紫禁城初雪」刷屏,到手辦、彩妝等文創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從《上新了·故宮》《故宮回聲》等文化類綜藝節目接連上線,到還原紫禁城裡過大年場景引發大家爭相進宮「打卡」過年……如今的故宮,儼然已是
  • 故宮600年特展開幕:排隊給故宮「過生日」,觀展攻略來了
    紫禁城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到今年是整600歲生日。在這三個主題中,又節選了600年裡,18個重要的歷史時間點,從紫禁城最初的規劃、布局開始,到建築、宮廷生活、歷史事件等方面,讓我們全面立體的了解了紫禁城這600年的經歷。如果故宮是一本書,這個展覽就是書裡的序言,從展覽出來,走在故宮這個大展廳裡,在9處地標性建築打卡,真正用腳步丈量,用心感受紫禁城600年的魅力。
  • 故宮博物院公布紫禁城建成600年主題紀念LOGO設計
    周年,為此,故宮博物院還專門設計了【紫禁城建成600年】主題紀念LOGO。紫禁城建成600年主題紀念LOGO設計&故宮博物院LOGO設計_高瑞品牌 紫禁城建成600年主題紀念LOGO設計&故宮博物院LOGO設計
  • 歷史積澱之深厚 故宮又何止於600年?
    1420年,明成祖朱棣主持建成北京紫禁城。紫禁城之「紫」,即古代星象學裡的紫微垣,位居北天正中,喻指皇宮是人間「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嚴禁侵擾。紫禁城建成之後,成為明清兩代的政治中心。朝暮輪替、歲月輪迴,如今紫禁城已走過十個甲子,整整600歲了。
  • 故宮又上新了
    故宮又上新了!隨著《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開播,歷經600年風雨沉浮的紫禁城再次以穿透歲月的優雅和從容翩然而至,沁潤人們的心脾。歷史的長河奔湧向前、時間的結繩銘刻閃耀,從1420到2020,作為承載著中華民族經典文化的集大成之瑰寶,故宮毫無疑問是傳統文化的圖騰之一。經過多年運營,故宮已然形成了第一大國潮IP。從文創周邊到彩妝口紅,從冰窖烤鴨到角樓咖啡,從合作國貨到聯名潮牌,故宮搭建的IP矩陣,每一次跨界都能引發全民熱議,激發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興趣。
  • 故宮600年,願再見如初
    在對紫禁城600年歷史的回望中,理解貫穿紫禁城『時』『 空』的歷史文化。」(出自「丹宸永固」展覽序言)其中,「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三大單元是主題架構,「18個關鍵年份」是展覽內容,「宮殿技術」是敘述角度。
  • 600歲的故宮也可以「萌萌噠」
    原標題:600歲的故宮也可以「萌萌噠」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端門廣場的故宮售票處正式摘牌,這是一件可以載入故宮博物院歷史的大事。從此,故宮告別紙質實體票,全面實行網絡售票,故宮門外排隊買票的情景成為歷史。
  • 故宮:一座城的600年
    從明清兩代的皇室宮殿,到今天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古老的紫禁城,今年正值600歲。  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故宮已不僅僅是一座城,更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眼下,昔日的巍峨宮苑,正在成為全新的文化符號。
  • 文創數位化 | 故宮的下一個600年,始於「數字變革」
    為提高故宮博物院的工作效率,早在1998年,故宮博物院便開始將文物底帳卡片錄入到資料庫中,同時持續將文化遺產資源拍攝成數字影像,利用先進的數位技術加強對文物藏品和古建築的管理。這一年,故宮資料信息部成立了。故宮博物院的全面數位化始於2000年。逐漸地,資料信息部覆蓋的業務範圍越來越大,隨著博物館與網際網路的接軌,其官方微博、App、官方微信陸續上線。
  • 揭秘故宮超級IP!文創突起,超7成商標申請於近5年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今年正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經歷了600年的風風雨雨的故宮有些許的滄桑沉重。
  • 五一故宮開放參觀,2.5萬張門票搶空,你真的了解故宮麼?
    5月1日起,由於疫情關係關閉很久的故宮終於恢復開放了,趁著五一黃金周趕來故宮參觀的遊客早早的就去故宮門前排起了長隊,故宮博物院實行預約、錯峰、限流參觀,每日限流5000人,毛線在預約網站上看到從5月1日到5月5日的2.5萬張故宮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很多人來故宮遊玩應該是慕名而來吧,今天毛線帶大家詳細感受一下故宮。
  • 今天,紫禁城建成600年了
    600年過去,紫禁城已經從皇家宮殿轉變為人民的博物館;紫禁城建成600年的紀念自然也應由人民共襄盛舉才更有意義。雖然,受疫情影響,故宮博物院許多原定的紀念活動計劃受到了影響,但故宮人一直在積極行動,攻堅克難、守正創新,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 紫禁城600年誕辰!帶你揭秘故宮裡的隱藏玩法,一起邂逅百年韻致~
    年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是中國古代宮殿藝術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最宏偉的宮殿建築群之一,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72萬平方米,600多年的歷史傳承,匯集了無數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今年正值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將從回望歷史的角度,解析紫禁城的「時空」痕跡,為大家帶來「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
  • 1988年北京故宮:門票5角,濃厚的歷史滄桑感,圖9部分被日軍偷走
    【北京故宮】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目前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世界五大博物館之首、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如果大家去過故宮,就知道故宮裡永遠的遊客一直都是人滿為患。
  • 感受600年恢弘氣勢,OPPO發布會上的4K故宮壁紙火了
    12月10日在OPPO舉行的新品發布會上,除了全新的Reno5系列手機產品之外,OPPO還與故宮博物館合作,推出故宮聯名款IoT產品,包括OPPO Watch故宮新禧版,售價1999元,OPPO Enco X故宮福啟版,售價999元,這兩款產品都將於29日線上線下同步開售。
  • 皇家的還是公共的,民族的還是世界的:從馬首回歸看中國人文物觀的...
    故宮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圖片來源:視覺中國)1924年馮玉祥以革命方式驅逐遜帝離開內廷,次年雙十節故宮博物院成立儀式在乾清宮正式開幕,由此,明清帝室宮苑正式成為公共博物館,這構成了20世紀中國最具政治象徵價值的時刻之一。學者季劍青認為,「昔日的紫禁城不再是皇帝一己之私產,而在思想和話語層面獲得某種公共性。
  • 故宮600年大展,這些皇家珠寶不看就虧大了!
    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9月10日,備受矚目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展覽將持續至11月15日。口沿鏨回紋一周,一面中部鏨篆書「金甌永固」,一面鏨「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滿鏨寶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紅、藍寶石為主。兩側各有一變形龍耳,龍頭上有珠。三足皆為象首式,象耳略小,長牙卷鼻,額頂及雙目間亦嵌珠寶。此杯共有4隻,其中2隻金質,1隻銅鎏金造辦於乾隆初年,另外1隻金質造辦於嘉慶初年。
  • 上遊新聞帶你看故宮600年大展 錯過不用再等一百年!
    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今年,這座恢宏的宮殿群已整整600周歲。想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嗎,看這個展就對了!「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號稱「錯過再等一百年」的展覽,再現了紫禁城600年風雨歷程,不少珍貴文物為首展。這樣的故宮,堪稱一生僅一次。
  • 故宮600年紀念:小米有品&《上新了故宮》限量手錶發布
    故宮元素與手錶能夠擦出什麼樣的火花?近日,小米有品與《上新了故宮》聯名推出故宮600年限量紀念款手全自動陀飛輪機械錶,融合紫禁城古典設計與表界最高科技。據《上新了故宮》,本次節目主題是「雙子星",譬如手錶來源於故宮建築紋理的圖案,代表紫禁城外的另一個"我」。
  • 600件珍寶上線「暢遊多寶閣」,故宮數位化為何如此成功?
    故宮數位化已經做了二十多年,在數字資源採集、管理和應用等方面已經擁有豐富的經驗。將科技與文化結合,故宮博物院這些年已經在網絡飄紅,吸引了不少年輕受眾了解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