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稱唇炎為「唇風」。唇炎以局部紅腫、乾燥開裂、潰爛流黃水,反覆脫屑為主要特徵,多發生在下唇部。唇炎在中醫的文獻中有「舔唇風」、「唇溼」、「驢嘴風」、「緊唇」等不同名稱。
同春堂中醫的專家認為唇炎的主要病因是脾胃溼熱內蘊,鬱久化火,火邪燻蒸,日久精傷血燥而成。明朝《外科正宗》認為唇炎為:「陽明胃火上攻」。清朝《醫宗金鑑》認為:「此症多生於下唇,有陽明胃經風火凝結而成。初起發癢,色紅作腫,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無皮,如風盛則不時瞤動」。總的來說,唇炎的發作和火有必要的聯繫,同時又夾雜著溼、風、虛等邪氣,治療的時候需要辯證施治。
同春堂中醫的專家在治療唇炎的時候,根據患者不同體質和不同的病因,以辯證施治,一人一方的原則進行對症而治。在臨床上把唇炎常分為胃經風火,脾胃溼熱,陰虛血燥,氣虛風盛等四個證型進行治療。
1.胃經風火:足陽明胃經挾口環唇,下交承漿穴,故唇部疾病與胃經關係密切。唇炎多因偏食辛辣厚味,胃腑積熱化火,有感受風熱外襲,風火相搏,燻灼唇部,導致氣血凝滯而成。症見起病迅速,初發時唇不發癢,色紅腫痛,繼而乾裂流滋,如無皮之狀,唇瞤動。伴口渴口臭,喜冷飲,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治宜:清熱邪火,涼血疏風。
2.脾胃溼熱:脾胃溼熱內蘊,鬱久化火,又感外邪,風火相搏,上蒸於唇而為病。症見唇部腫脹稍紅、糜爛、滲液、結痂,自覺癢痛,灼熱。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尿黃,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滑數。治宜:健脾和胃,清熱解毒。
3.陰虛血燥:外感風寒、風熱、風邪化燥入裡化熱,日久灼津傷陰,陰虛血燥風盛,唇失所養所致。症見口唇乾燥、破裂、脫屑、痂皮,伴心煩急躁,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治宜:滋陰清熱,養血潤燥。
4.氣虛風盛:由於患者素體虛弱,氣虛不能收攝,脾溼蘊鬱,復感風邪,風溼上擾,則口唇紅腫,破裂等。症見唇風日久,淡紅腫脹,破裂流水,伴氣短乏力,食少腹脹,大便溏洩,肌肉消瘦。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數。治宜:健脾益氣疏風。
外曬陽光、風吹、舔唇、咬唇等不良習慣,能誘發或加重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