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茉莉多為栽培的,或半野生狀態,少有野生的。別稱:胭脂花、粉豆花、夜飯花、苦丁香、野丁香。我縣有叫「夜來香」的,也有叫「飯時花」的。我們小時候應該玩過它的種子,黑色,像個小手雷。去掉那層黑色外皮,內部為白色,乾燥的種子內部的「白粉」,極細膩、光滑,以前女孩可以做「面霜」使用。
紫茉莉一般是作為觀賞植物栽培的,由於幾乎不用管理,播種在門前、庭院邊角起到點綴美化作用。
一、紫茉莉根
(一)《中華本草》
【性味】甘;淡;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溼;解毒活血。主熱淋;白濁;水腫;赤白帶下;關節腫痛;癰瘡腫毒;乳癰;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附:臨床應用:
1、癰疽背瘡:紫茉莉鮮根1株,去皮洗淨,加紅糖少許,搗爛外敷,敷患處,每天2次。
2、淋濁、白帶:紫茉莉根30--60克、茯苓15克煎服。
(二)紫茉莉根的現代應用:(內容來自網絡)
1、可以消炎止痛:用於關節炎疼痛。可以單純水煎,也可以與豆腐一起煎,用於熱性體質;與豬蹄一起煎用於寒性體質。
2、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3、利尿和活血散瘀。
4、治療宮頸糜爛
5、治療久年胃病。
上圖:根倒圓錐形,肥大,皮黑心白。
二、紫茉莉葉:
【性味】甘;淡;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滲溼;活血。主癰腫瘡毒;疥癬;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鮮品搗敷或取汁外搽。
【附方】治疥瘡: 紫茉莉鮮葉一握,洗淨搗爛,絞汁抹患處。 (《福建民間草藥》)
三、紫茉莉子
【性味】甘;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化斑;利溼解毒。主生斑痣;膿皰瘡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去外殼研末搽;或煎水洗。
【附方】治葡萄瘡(皮膚起黃水泡、漬破流黃水):紫茉莉果實內粉末,調冷水塗抹。(《福建中草藥》)
上圖:子。子的白色胚乳乾燥後磨粉還是很白很細膩的。
四、【各家論述】:
《綱目拾遺》:取其粉可去面上斑痣粉刺。(是遮蓋了?還是去掉了?)
作者簡介:老陳,中醫本科畢業,畢業後先後在萬榮縣人民醫院、萬榮縣中醫醫院從事過中醫科、外科工作。並先後擔任過中醫科主任、外科主任、醫務科主任、業務院長等職務。目前開展內、外、骨科疾病的中西結合治療。擅長:「實事求是」、「中西結合」、「小方治病」。
微信號:1590359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