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李覯《鄉思》
在《落葉歸根》這部影片中,主演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喜劇明星趙本山,他扮演一名老實巴交的農民工。而電影講述的是趙本山幫助死去的農民工朋友歸鄉的故事,其間充滿了啼笑皆非的情節,表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葉落歸根」的內涵。在中國的詩詞中,也有很多描寫離鄉、思鄉、歸鄉的句子,可以說家鄉這個詞深深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在解放戰爭期間,儘管國民黨軍隊敗局已定,但是他們的高層依然賊心不死,竟收拾錢財,帶領部分軍民前往臺灣,企圖在那裡東山再起,這簡直是痴心妄想。時間一久,有很多人都產生了思鄉之情,希望回祖國探望自己的親人,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但是由於臺灣當局對於大陸過於敏感,無視大陸投來的善意,使得在前往臺灣的人中,有一些人不僅忍受著親人分離的痛苦,而且死後也沒能魂歸故裡,真是可悲可嘆。不過,還有一些人,他們不甘於忍受,而是積蓄力量,為將來的回國行動做打算,而王錫爵就是其中的一員。在1986年,王錫爵駕駛著波音飛機回到了大陸,那麼王錫爵到底經歷了什麼,歸國後他過的怎麼樣,而他的行為對於大陸和臺灣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王錫爵是四川遂寧人,在1943年進入到當時位於都江堰的空軍幼年學校學習。在1949年,國民黨上層要求該校搬遷到臺灣,當時的王錫爵也不得不離開大陸,跟隨學校前往臺灣,這一別就是30多年。到達臺灣之後,王錫爵從空軍學校畢業,並加入了國民黨的空軍部隊。由於出色的飛行技術,王錫爵被派往美國接受訓練,隨後開始執行美國和臺灣當局合作的對華偵察任務。儘管當時的中國還有些弱小,但是對於侵犯中國的行為,中國一定會予以反擊。這使得這項任務充滿了危險,最後僅僅只有三人活了下來,而王錫爵就是其中之一。
王錫爵憑藉自己的功績,在臺灣的生活十分優越,但是他沒有沉迷在舒適的生活中。每當一個人的時候,王錫爵總會想起自己的家鄉、自己的親人,每每念及都會痛如心絞。王錫爵希望這輩子還能再回去一趟,還有機會再見父母一面,可是當他看到臺灣當局對大陸的態度以及兩岸僵持的關係,他知道這個願望幾乎不可能實現了。但是王錫爵並不想坐以待斃,他決定行動起來,尋找機會並抓住那個機會。
在上世紀80年代初,王錫爵不惜錢財地嘗試通過海外寄存的方式和家裡人聯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成功和家裡聯繫上了,並且了解到自己的父親還在世。那一刻,他體會到了「失而復得」的幸福,幾乎喜極而泣。之後他費盡周折地在香港和家人見了一面,這次見面讓他的歸鄉之情更加迫切,也讓他決定採取更大膽的行動。
在1986年,作為機長的王錫爵將他駕駛的那架飛往臺灣和香港的波音飛機降落到了廣州的白雲機場。當天,王錫爵受到了當地政府的熱切招待,並對他的回歸表示熱烈歡迎。但是這次事件遠遠還沒有結束,除了王錫爵,來到大陸的還有一些人、一架飛機和許多貨物,這些東西應該怎麼辦?這是一個難題,同時也是一個機會。如果能夠處理妥善好這次事件,也許兩岸之間的「鐵門」能夠打開一條縫隙。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大陸負責人對於這次事件要求和臺灣方面進行正面商談,不允許第三方介入。雙方在香港進行了協商,最終大陸方面尊重王錫爵的個人意願,讓其留在大陸,其他人、機、物均交還給臺灣方面。
正是這次事件的圓滿解決,大陸不僅在國際道義上站住了腳,而且讓臺灣民眾看到了大陸的態度,也讓一些人看到了歸鄉的希望。在這件事後,臺灣當局內部對於是否允許民眾回鄉探親的態度發生了分歧。而在這件事發酵下,許多老兵在臺灣自發舉行關於回鄉探親的集會,終於在1987年,臺灣方面公開宣布允許民眾歸鄉探親,王錫爵也因此被人們稱為「打破兩岸堅冰的第一人」。
歸國後的王錫爵成為中國民航華北管理局副局長兼副總飛行師,之後更是擔任多屆政協常委。如今的王錫爵已經退休,可是他從沒有減少對兩岸的關注,期待能夠親眼見證兩岸統一。
相信隨著中國的強大,中國統一的形勢會逐漸明朗,而那些背地裡的黑手也會被中國的力量所震懾。兩岸終將統一,這不僅是兩岸人民的願望,也是歷史潮流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