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能笑,說明我還可以再堅持一下。」
我們經常在說一個人很衝動、很幼稚、很自我的時候,會用「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句話。像極了小時候被長輩們用同樣的話來責罵我們一般。
長大以後我們發現,要做到「懂事」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情,不是我們年齡不到,而是「懂事」的標準實在是太高了。
你只為自己著想,別人會說你「不懂事」,怎麼不懂得體諒他人?可當你一味只為別人著想時,又會被說「不懂事」,怎麼不為自己多考慮考慮?
當別人做錯事時,你不能責怪對方,否則你就是「不懂事」;可當自己犯錯時,對方可以直接責怪你,還說你「不懂事」。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種「早當家」,也算是一種懂事吧。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又不想在天真爛漫的年紀隨心所欲地活著呢?
之前在網上看到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你知道從小被灌輸家裡窮、別惹事、要節約、賺錢不容易的孩子,長大後變成什麼樣了嗎?」
有位網友是這麼回答的:「易怒,但不會發火;自卑,又強加掩飾;老實,卻總被欺負;懂事,被視為應該;想拼,卻顧慮太多。」
這不就是一個別人口中「懂事之人」的標準模範麼?但為何這樣的「懂事」除了讓人感到心疼以外,還覺得很壓抑呢?
這種踏實、顧家、堅強的懂事之人,同時也是懦弱、自卑、焦慮的可憐之人。
當一個人在以下3個方面表現得越「懂事」時,可能他的內心反而越脆弱。
家庭遭遇變故時,表現得很「懂事」
我有位同學,上學那會兒他是我們班上比較有錢的人,因為父母經商還比較順利,所以家境還算殷實。而他也從小到大就沒吃過什麼苦,吃的用的都是高價東西,曾一度讓我們無比羨慕。
可就在高考前幾個月,他父母的生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他爸爸瞞著家裡人把房子車子全都賣了用來挽救生意。
為此他父母大吵一架,最後還離了婚。
遭遇這樣的家庭變故,老師和同學們都非常擔心他會因此而影響到即將到來的高考。
但是同學卻表現得非常「懂事」,在同學和老師面前一直表現得看起來不正常的平靜。
他照常學習,照常交流,只是我們會經常看到他在課間休息時間一個人安靜地發呆,而我們自然也不好去打擾到他。
在參加完高考之後,他就外出打工了。我們一度以為是因為家庭變故影響了他的學習,高考成績不理想所以才去打工的。
但後來有次同學聚會我們才從以前班主任那裡知道,他當年的高考成績很好,遠超過他理想大學的錄取線。但是因為家裡的原因,他選擇了放棄上大學,外出打工來補貼家用。
有次偶然遇見他,我們找了個地方敘舊了解到了他這些年的境況。
雖說經過多年的勤奮,他還算混得不錯,但他眼神中總能透露出些許落魄之感。
「要是我能有個大學文憑,或許現在會過得更好些吧。」他說。
我知道,當年遭遇家庭變故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懂事」其實是故作堅強而已。哪怕時隔多年,他依然未能真正從那場變故的陰影中走出來。
他人故意針對時,表現得很「大度」
有時候我們會去思考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樣的表現才算是「成熟懂事」?每個人可能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有一個答案或許能夠得到很多人的認同:成熟可能就是原本你該哭該鬧的時候,你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選擇不言不語、微微一笑。
在面對他人的背叛、針對、為難之時,那些表現得很「大度」的人,在外人看來就是成熟的、懂事的人。可事實上,越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越能感覺到他們內心的脆弱。
很多時候一味的「大度」其實不是懂事,而是「憋屈」。是自己無能為力之下的沉默,是自己掩飾內心懦弱的藉口,是自己沒有安全感的假象。
心理學上講,內心越脆弱的人,越喜歡把問題歸結於自己。面對他人的針對或者怒火,他們會條件反射地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好,得罪了對方?」
我們稱之為「對內歸因」現象。
他們越是表現得「大度」,其實反而越說明他們內心的脆弱,生怕因為自己的情緒控制不當而把事情搞砸。
於是他們會選擇在無人打擾的時候,習慣性地等待著「自愈」。
失去重要東西時,表現得很「淡然」
聖賢之人常常告誡世人要看淡金錢、看淡名利、看淡感情,甚至看淡生死。
可畢竟我們還生活在充滿煙火氣息的塵世之間,所以自然不能免俗地去追求聖賢們所不屑一顧的身外之物。
當得到之時,我們會欣喜若狂;當求而不得或者失去之時,我們會黯然神傷。這是一個人正常的表現。
當一個人在失去生命中極其重要的東西後,卻表現得很「淡然」之時,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是心境已然修煉到一定高度了,此時的他們並非是看淡了得失,而是認為「世間萬物皆非我所有」。既然萬事萬物皆非我所有,自然就不存在「得到」一說,又何來失去之痛呢?
這番體會非聖賢之人自然不可悟得。但世間大多人還不是聖賢,所以大多數都會是第二種情況。
也就是「強顏歡笑」。
內心脆弱的人,通常喜歡偽裝自己,把自己塑造得非常強大,無論是自己的外在表現還是內涵修養,都會表現出讓人看起來很成熟、很懂事的樣子。
但本質上其實是他們內心的不安全感所造成的。因為內心脆弱,所以不能感覺到安心,於是就只能通過一層層外在壁壘表現,來保護自己脆弱的內心。
失去了重要東西,不是痛苦,只是不敢輕易表現出來罷了。
寫在最後
汪涵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人生的趣味是在你不斷向前行走過程中,所獲取的所有情緒。有悲傷,有喜悅,有憤怒,有平靜,所有東西加在一起那才叫趣味。一直都高興,多無趣啊;一直都悲傷,那也無趣。」
同樣的道理,我們總活在別人的眼光下,一味地去追求做個「懂事」的人。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這樣的人生也是無趣的。
生活是自己的,沒有必要過給別人看,也不必過多在意他人的看法。
很多時候我們越是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假裝自己很懂事,就越容易讓自己陷入到更加低迷脆弱的狀態中來,甚至更嚴重一點還會讓自己變得抑鬱。
生活不易,人生不易。我們需要懂事,但也要心疼自己,不要為了懂事而懂事,成全別人卻委屈自己。
最後用一句比較扎心的話作為結尾,與君共勉之:
「恍惚半生爛如泥,倒頭來連笑,都怕失禮。」
—END—
本期話題:你是一個外表堅強內心脆弱之人嗎?
歡迎留言分享。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