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發展悠遠歷程中,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奇崛的高峰,是一位為後世敬仰的曠世文豪。在蘇東坡流傳至今的360多首詞作中,婉約詞、豪放詞、曠達詞各有千秋、競顯風流,其詩詞所蘊含的深摯家國情懷值得後人不斷抉發和深入解讀。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東坡最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且由於該詞氤氳著濃鬱家國情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反覆吟詠不斷傳誦,清代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評價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水調歌頭》全詞意境闊大,風格豪邁,行雲流水般的鋪陳中蘊含著深深的家國情懷。中秋節源於唐代,但是望月懷遠的文化傳統早已根植在國人的文化生活與精神世界裡。屈原曾向天發問,李白也曾把酒問月,蘇東坡在中秋月圓之時「把酒問青天」,闡釋月圓人未圓的孤苦心境。蘇東坡的這首詞歷來為人所讚譽和稱道,如果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稱作「孤篇蓋全唐」的話,那麼蘇東坡的這首詞便可稱作「詠月第一詞」。公元1074年蘇軾調任密州知州,依舊處在被外放遭冷遇的逆境中。儘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曠達表現,但是難以掩藏內心的悲涼和鬱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是寫於這一窘迫時期。兄弟離散與官場失意僅僅是該首詞作的表層意蘊,該詞深處彰顯的是對國家的思慮與對百姓的擔憂。彼時王安石新法雖然聲勢浩大卻弊端叢生,面對國運日衰和民不聊生的艱危情勢,蘇東坡難以施展匡時濟世的抱負和才幹,而為國為民的理想與擔當從未放棄,一句「高處不勝寒」蘊含著他諸多無奈和悽楚。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東坡表達家國情懷的又一首曠世名篇。詞人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波濤,蘇東坡內心深處雲思泉湧、感奮激昂遂有感而發。《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東坡多樣化詞作風格中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詞,在描摹風起浪湧的景物中融入懷古抒懷的理性因素,用豪壯情調書寫胸中塊壘。「烏臺詩案」是指當時幾個居心不良的御史臺言官,以蘇東坡移知湖州後的謝恩表中用語暗譏朝政和借詩文抨擊新法為由,聯名上疏奏請宋神宗治蘇東坡圖謀不軌之罪,司馬光、張方平等一幫重臣和駙馬都尉王詵亦受牽連,由於宰相吳充等人極力為蘇東坡開脫和求情,蘇東坡才得以從輕發落。「烏臺詩案」是趙宋王朝成立以來發生的第一次震動朝野的文字獄,是宋神宗維護集權統治的一個極端手段,當然也成為蘇東坡人生命運的重要轉折點。蘇東坡經「烏臺詩案」一難,原本跌入谷底的政治理想更加篤定更加堅毅。他深邃的目光穿越千年往事,揮動如椽大筆寫就了流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經講過,「華夏文化歷千年之變,造極於趙宋之世。」但是趙宋王朝又是極為不幸的,宋仁宗慧眼識荊的宰輔之才,大部分精力耽溺消耗在宦海沉浮中。「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戲謔也好,自嘲也罷,史書記載蘇東坡在謫居境遇下所建立的「功業」,與其深藏於心的殷殷家國情懷似乎並不成比例。
蘇東坡還有一首《中秋月﹒調寄陽關曲》,也是以明月折射和流露家國情懷的重要詩作。熙寧十年(1077)蘇東坡由密州移知徐州與弟弟蘇轍相聚,盤桓數月後於中秋話別時而作。蘇東坡是繼李白之後,摯愛吟詠月亮的天才詩人。蘇東坡筆下的月亮千姿百態、意象紛呈:明月、皎月、新月、山月、清月、寒月、缺月、暗月、江月、海月、森月、霜月、斜月、素月……,一樣的月亮不一樣的心境。蘇東坡的月亮是他精神世界的隱喻和投射,其詩詞中的月亮總是充滿濃鬱的鄉情、友情、親情、愛情,而這些情愫是他強烈家國情懷的具體表徵。「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不覺春風吹酒醒,空教明月照人歸」,這是對故鄉明月的懷戀;「殷勤去年月,瀲灩古城東。憔悴去年人,臥病破窗中」,這是以月亮寄託對親人的思念;「杏花飛簾散餘春,明月入戶尋幽人」、「空庭月與影,強結三友歡」,這是用月光來問候遠方友人;「何處青山不堪老,當年明月巧相隨」、「惟有當時月,依然照杯酒」,這是憑籍明月感嘆時光的流逝;「布衫漆黑手如龜,未害冰壺貯秋月」、「孤光照微陋,耿如月在盆」,這是借用皓月讚美人的操守和品性;「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相看半作晨星沒,可憐太白與殘月」,這是以殘月感物懷人。月亮承載著蘇東坡的情感、心境和追求,不管是在身居政壇高位之時,還是身處人生低谷之際,月亮始終伴隨著著蘇東坡同歡樂共憂戚,一生不離不棄,既有落寞黃州的寂寥:「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也有離儋北歸的歡愉:「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還有面對人生艱窘時的超然與豁達:「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總之,蘇東坡的家國情懷深深熔鑄在他的詩詞創作中,無論是遣懷抒緒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還是詠史懷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抑或表達離愁別緒的《中秋月﹒陽關曲》等,蘇東坡均將自身宦海浮沉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謫居也好騰達也罷,蘇東坡始終是那個「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一代文壇巨擘雖然已作古千年,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依然充滿溫情、熱度不減,其光耀千古的詩詞作品中溢於言表的家國情懷令今人心生仰慕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