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本,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實際上就是關於家與國的文化。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與擴展。家是縮小了的國,國則是放大了的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充分說明了家的地位,家族文化,並且延續了幾千年,化對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那麼海南唯一吳姓開國將軍是誰?他就是吳克之將軍。
吳克之將軍是36位吳姓開國將軍中唯一的海南人。其實,也有不少人把他當作廣東人,因為海南1950年解放,當時屬於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4月13日,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吳克之將軍原名,吳鍾華,他的老家就是海南省瓊山縣,瓊山縣是海南歷史上的一個縣名,是我國最南端的歷史名城,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瓊山縣改設瓊山市(縣級市)。
1911年出生的吳克之,是海南瓊崖支隊的負責人之一,父親吳明良曾參加陳繼虞領導的民軍反軍閥的鬥爭。母親是個勤勞善良的家庭婦女。1925年初,年僅十三歲的吳克之跟隨外祖父到南洋去謀生。不料剛到新加坡,外祖父卻不幸逝世。他被迫流落街頭,幸而得到同鄉的幫助,才在一個橡膠園裡當僱工。
可是呢?因年齡小,常受到工頭肆意辱罵。非常憎恨黑暗的殖民地社會,他參加了當地華人開辦的夜校,與華僑工人在一起開座談會,議論國內重要時事,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1929年夏,因家庭處境困難,母親離開家庭,弟妹年小無人照顧,吳克之結束了海外三年遊子生活毅然回到家鄉。
此後,由於生活所迫,吳克之輟學去廣州參軍。因為揭發連長貪汙,時任排長的吳克之被免職,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瓊山縣。

在瓊山縣,他認識了1907年出生於海南省澄邁縣安調都銀題村的馬白山少將,他和馬白山一樣,都是馮白駒的愛將,1938年9月瓊崖紅軍改編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14區隊獨立隊,獨立隊是一個大隊的建制,下轄3個中隊,有300餘人。馮白駒為隊長,吳克之和馬白山為副隊長。
1941年7月,吳克之和馬白山率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一、第二支隊,計劃採取伏擊打援的戰術,拔除日軍美德據點。
7月4日清晨,日軍從潭牛乘車前往美德據點,途中起了疑心,便提前下了車,沿著路旁的樹林,小心翼翼前行,並迂迴到了瓊崖抗日獨立總隊埋伏部隊的後面,發起突然襲擊。
一時間,槍聲大作。吳克之急令一個中隊前往增援,不一會兒,美德方向也響起了槍聲。吳克之當機立斷,趁大致坡據點敵人尚未出動之際,除留下少量部隊警戒大致坡據點日軍外,命令其餘部隊前往坑尾村,佔據高地。
隨後,日軍也趕到了坑尾村,此時,高地我瓊崖縱隊控制。日軍向我軍高地發起一次次衝擊。吳克之沉著冷靜,指揮部隊把敵人壓制於窪地中,同時命令部分隊伍包抄敵人左側。此時,瓊崖第六隊也趕來加入戰鬥。在前後夾擊下,日軍倉皇退兵,途中被殲滅。這是瓊崖抗日獨立總隊共殲敵數十人,繳獲九二式重機槍1挺、輕機槍2挺、長短槍數十支,還有大批子彈和其他戰利品。
1942年5月,日軍組織了4000餘兵力,企圖「剿滅」瓊崖抗日獨立總隊。吳克之率領總隊全體官兵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以內線與外線結合、獨立總隊與地方武裝結合、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結合的「三結合」的方法,最終取得了反「蠶食」、反「掃蕩」的勝利。
到1945年8月,瓊崖特委已建立起擁有16個民主縣政府、100多萬人的解放區。縱隊發展到5個支隊,7700多人,還有2000多人的地方武裝,共1萬餘人。1950年4月,名將韓先楚能夠以較小代價迅速解放海南島,當時海南島有11萬的守軍,海南島的解放與島上「瓊崖縱隊」的配合密不可分,四野部隊和瓊縱形成的「裡應外合」之勢,僅犧牲1300餘人、負傷3300餘人,便全面擊潰敵軍解放全島,斃傷俘其33000餘,堪稱大勝,遂使薛嶽的所謂立體防禦很快土崩瓦解。
海南解放,瓊崖縱隊改編為海南軍區,吳克之擔任副司令員,海南省司令員兼政委就是馮白駒,不過馮白駒因為調任到地方,所以未參與軍銜評定。解放後,馬白山和吳克之雙雙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後復任海南省軍區副司令員,1961年,吳克之晉升為少將軍銜,曾任總參謀部防化部副部長。離休後,他不忘繼續為革命發光發熱,撰寫了《不倒紅旗》回憶錄。
我們為海南唯一的吳姓將軍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