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車、外賣等熱點之後,賣菜又成了網際網路的「新」風口,美團、拼多多、阿里、京東等各大巨頭們都齊刷刷站在了在社區團購的賽道上。對此,人民日報12月11日晚間發表評論稱,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鼓勵巨頭們承擔起推進科技創新的責任,引發網民熱議。
隨後,12月12日,有網傳馬雲表態:阿里將全面退出社區團購,認真做好科技賦能,服務產業升級。稍晚時間,又有網傳消息稱,美團王興、拼多多黃崢等均表示,也將退出社區團購。
隨後多家媒體報導稱,這個是一則謠言,《商學院》記者分別向阿里、拼多多及美團求證,拼多多回復稱「未對外界表態」,阿里及美團則未回應。據第一財經報導,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回復稱:「謠言」;拼多多回復稱:「這消息沒頭沒尾的」;美團回復稱「謠言」。
記者體驗多個社區團購業務產品發現,後者均正常使用,而且不少推出了雙十二的營銷活動。
01
百團大戰:網際網路巨頭賠錢也要入局
從公開信息看,當前有阿里巴巴、騰訊、京東、蘇寧易購、美團、滴滴、拼多多等多家網際網路大公司,已在平臺內自建系統或者投資收購的方式參與到社區團購業務裡。
這些大公司的加持讓社區團購進入了新的爆發期。今年下半年以來,阿里巴巴旗下盒馬推出盒馬優選、盒馬雲超,積極部署社區團購業務;在阿里巴巴9月中旬的一次集團總裁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宣布由盒馬事業群組建盒馬優選事業部,被外界認為其正式進入社區團購賽道。
此外,拼多多在今年8月26日上線「多多買菜」,投入10億補貼搶奪資源。滴滴旗下橙心優選今年6月在成都上線運營,今年「雙11」全國日訂單已超過1000萬;今年7月,美團推出美團買菜、免配送費直接送達……進入四季度,各類社區團購紛紛從一線城市蔓延至三四線城市。
據澎湃新聞,江西南昌,橙心優選、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多個APP都在今年上線,顧客只要通過APP選擇自提點購買生鮮後,就可以到店自取。但當地農貿市場有菜販稱,生意大受影響。
據悉,今年農貿市場的銷量至少減少了三成。看著越來越空曠的菜市場,眾多菜農苦不堪言。
圖源:澎湃新聞
12月12日,有消息稱,滄州市華海順達糧油調料有限公司發布「關於禁止給社區團購平臺供貨公司供貨通知」,該公司稱,其收到多方投訴,以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等為代表的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現象,甚至個別產品遠低於出廠價,影響嚴重,損害客戶利益,現針對經銷商操作社區團購平臺做出以下要求。
圖源:網絡
華海順達董事長錢清華表示上述公告屬實。據他透露,公司業務部門在12月12日下午接到多個供貨客戶投訴,有多個社區團購平臺通過補貼拉顧客,引發了市場價格戰,因此公司發布上述公告。
02
小菜販將何去何從?
不過,在社區團購火熱的背後,有觀點認為,這可能奪走數以萬計賣菜小商販的生計。「我消滅你,與你無關」,這句在網際網路行業多次被驗證的名言如今落在了賣菜這個場景,並有待未來的驗證。
圖源:某視頻平臺截圖
社區團購的模式是,社區團購平臺根據需求採購貨品,直接從倉庫發貨,然後送至團長指定地點,由消費者自提。
「省去中間商的層層差價,再加上補貼大戰,你覺得小菜販能有幾成勝算?」「起早貪黑經營一家菜店,最後發現我們蔬菜進價和人家的零售價一個樣。」有網友這樣留言。
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電子商務行業分院副院長李建華認為,一般而言,網際網路企業切入的行業,必然掀起血雨腥風,重新構建「遊戲規則」。
記者注意到,為了應對衝擊,現在一些農產品批發市場也上線了自己的社區團購平臺,只做本地化運營,和興盛優選等同臺競技。在抖音等一些社交平臺上,有菜販已經注意到這種情況,發聲對社區團購表示無奈。
03
消費者可以一直薅羊毛嗎?
從普通消費者角度上看,網際網路巨頭在社區團購上燒錢補貼,消費者狂歡,但這能持續多久呢?
圖源:網絡
有網友稱,「從電商大戰到外賣大戰,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先播種,後收割,薅多少,都被割。」
還有不少網友擔心,「把賣菜的小商販全乾掉,以後菜價是不是就可以隨便漲了?」「壟斷以後就是漲價,你看現在外賣價格,沒有三五十元,你能吃到乾淨像樣的外賣?」
社區團購過後,菜價是漲是跌,目前還很難下結論;是否會出現壟斷情況,也不好說。不過據媒體報導,針對未來社區團購走勢,十薈團CEO陳郢曾表示,社區團購不會一家獨大。
04
人民日報:別只惦記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
在巨頭們圍繞群眾「菜籃子」爭得頭破血流之時,同為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谷歌已經在量子計算機領域取得突破,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藍色起源也正在朝著航空航天領域發起猛烈攻勢,馬斯克的SpaceX於12月10日凌晨再次試飛。
在與國外網際網路企業的對比下,有輿論表示,為何國外網際網路企業看向了星辰大海,而我國網際網路巨頭們只會下場「賣菜」?國內網際網路企業沒有夢想,一心只為賺錢,或者說壟斷才是它們的夢想?
人民日報晚間評論稱,這段時間,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相繼投入大量資源入局生鮮社區團購,「社區團購」成為網際網路行業及資本市場熱議的話題。各大網際網路巨頭企業利用海量數據、先進算法和雄厚資本,研究如何拿下社區的生鮮團購。在購物、打車、外賣這些熱點之後,賣菜幾乎成了網際網路的又一個風口。
下沉社區終端,將線上流量與線下供應鏈整合,加大優惠補貼力度,用價格優勢換流量,用戶下單就能等菜上門……在「鷺鷥腿上劈精肉」的生意上發力,或許又是一個網際網路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改變生活的精彩故事。
但輿論場上也有許多不同聲音,除了對於菜販群體利益深刻改變的討論外,也有不少思考指向對大型網際網路企業的創新期待。前不久,一些網際網路技術公司運用前沿技術破解科技難題,這深刻啟示我們:網際網路累積的數據和算法,除了流量變現,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即促進科技創新。
今年以來,美國接連在晶片上制裁中國科技企業,攻克關鍵技術領域的「卡脖子」難題,成為舉國上下的關切。網際網路巨頭擁有雄厚的財力、大量的數據資源、領先的數位技術,人們期待巨頭們不僅能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更能承擔起推進科技創新的責任。這不僅是為企業發展儲蓄技術,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之所在。
事實上,從阿里巴巴的達摩院,到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中國的企業日益注重向科技創新進軍。在當今時代以及更長遠的未來,科技創新能力,掌握關鍵領域核心科技的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和長遠發展的關鍵要素。
如果只顧著低頭撿六便士,而不能抬頭看月亮、展開贏得長遠未來的科技創新,那麼再大的流量、再多的數據也難以轉變成硬核的科技成果,難以改變我們在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
來源:《商學院》雜誌、證券時報網(段久惠)、中國新聞網(吳濤)、人民日報評論、財聯社(永嘉)、每日經濟新聞(趙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