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雙十一,不少時尚品牌難得地大打折扣,你也終於如願以償地買下了在購物車裡躺了許久的大牌「爆款」。當你興致勃勃地穿上新衣服走出家門,感覺自己也是引領潮流的「弄潮兒」時,突然發現旁邊經過一個和你穿得一模一樣的人,你的心情瞬間跌落谷底,感覺自己的個性被一下抹平了,甚至有點想馬上轉頭回家換一身搭配。
以上這樣的場景大概不少人都經歷過。不過仔細想想,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自己明明討厭撞衫,卻還是忍不住跟風購買爆款呢?這可能需要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去解釋。
衣服不僅僅是一件產品,而是我們自我概念的延伸,人們往往希望通過外在的服飾、裝扮,傳達自己希望展示的身份信息。而群體中的每個人,既是獨立的個體,又具有社會屬性。而這意味著我們心裡對於自己外在的展現,既希望是個性化的、獨一無二的,同時又不想落伍、不想脫離「圈子」。這種矛盾表現在服裝購買動機上,則是獲得群體認同與滿足個性訴求之間的博弈。
你可能覺得,個性與潮流並不完全矛盾,如果仔細考量,也許可以找到折中的購物選擇。但人在某一刻的選擇常常是短視的。
當你看見周圍不少人都穿起、聊起最近的爆款單品,又在購物平臺被光鮮的宣傳吸引,你心中「尋求群體認同」方面的意識被充分激發了出來。於是,你最終還是選擇購買了爆款。此刻,會不會撞衫這個問題遠在你的考慮之外,有沒有將「潮流」買到手才是最重要的。
同時,購物本身經常是一件勞心勞神的「工作」。在電商充分發展的當今,要想從所有衣服中進行挑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爆款」給了人們一項便捷的選擇和一份心理安慰,仿佛「只要買了它你就是最時尚的仔」。
可以說,買「爆款」是普通人融入時尚最方便的辦法,即使這份「時尚」本身似乎並不那麼時尚。
說到撞衫,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尷尬。不論是上學時穿著新買的裙子,結果發現和同班同學撞衫,還是紅毯上的女明星,意外穿了同一條禮服,當事人都會覺得尷尬、甚至氣憤,「她憑什麼和我穿一樣」。
根據獨特性需求理論,個體有追求和維持自我獨特性的基本需求,當感知自我與他人之間高度相似時,個體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再者,生活的常識讓我們默認了制服是群體的服裝,一樣的穿著會讓人聯想到制服,而制服經常意味著「單調」「死板」和「千篇一律」。這便是為什麼我們看見有人和自己穿得一樣時,會覺得不高興。
不過,撞衫後的感受也會依情況而不同。
和喜歡的人撞衫與和陌生人撞衫的反應肯定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因為他人穿了一樣的衣服,而感到對自己的獨特性形成了威脅,但如果對方是自己喜歡欣賞的人,那這份相似反而會給人以親近感。
同樣,和明星撞衫與和流浪漢撞衫的反應也是不同的。根據社會比較理論,人們總是喜歡向上比較(upward comparison),也就是希望自己的品味向更高階層的人靠攏。試想如果你買了一件衣服,發現有名人上節目時也穿了這一件,你大概不僅不會覺得尷尬,還會向朋友炫耀一番。這也是為什麼商家喜歡用「明星同款」來吸引顧客。但如果同一個你自認為不如自己的人撞衫,則不會帶來這種滿足感,反而可能讓你懷疑起自己的品味。
齊美爾——最早研究消費的思想家之一——在其著作《時尚的哲學》中說:「本性驅使人們既追求個性,又追求共性。沒有前者無趣,個性到就剩你一個人又感壓力太大。時尚正好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它體現了個性,又有少數人陪伴你。」不過,隨著潮流的輪轉越來越快,時尚似乎已經漸漸脫離「對美的追求」這一初衷。
正如齊美爾所說,「以為時尚是美是極大的誤會」。時尚是擴大消費的「燃料艙」,「它集中地體現了商人和消費者的『合謀』」。這樣的時尚有時已經不再讓人愉悅,甚至會帶來焦慮。
或許我們應當對自己的品味更自信一些,畢竟購物的動機應當是「喜愛」而非「流行」。因為喜歡而買了「爆款」也不必太過擔憂,萬一路上碰見和你穿著一樣的人,不如這樣想,「嘿,這是個和我一樣品味高雅的人」。
文/楊晨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