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的來源
脂肪的來源可分下述二種:
動物性來源:動物體內貯存的脂肪:如豬油、牛油、羊油、魚油、骨髓、肥肉、魚肝油等。動物乳中的脂肪:如奶油等。
植物性來源:植物性脂肪來源主要是從植物中的果實內提取,如芝麻、葵花
子、茶生、核桃、松籽、黃豆等。
脂肪的主要來源是烹調用油脂和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果仁脂肪含量最高,各種肉類居中,米、面、蔬菜、水果中含量很少。
健身蛋白質你吃對了嗎?
人體除了70%為水分之外,含量最多的就是蛋白質了(大約有15%為蛋白質),除了體內構造上的需求外,蛋白質還參與了多種調節功能,比如身體的酵素、荷爾蒙、血球、抗體的合成等,通通都有賴蛋白質在體內的運作。
另一方面,蛋白質也是供應能量的來源之一,每公克的蛋白質,可以供應約4大卡的熱量。平日在各餐之間,假使肝醣用盡的時候,可以由胺基酸(蛋白質分解的最小單位)代謝轉變為葡萄糖,以維持血糖的濃度,尤其是當禁食或飢餓的時候,因為身體沒有辦法獲得足夠的營養素,組織蛋白就會分解成胺基酸,以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
蛋白質為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對於健身人群更是重要!有一句話叫做:無蛋白不健身!
不過,在補充蛋白質的同時也要了解,哪些錯誤蛋白質的攝取方法,容易造成腎臟的負擔;又或者是哪些烹飪方式,會使得蛋白質失去應有的營養,否則吃進一堆蛋白質,最後也只是白忙一場了。
錯誤一:過量攝取
健身的人大多都很愛蛋白質!足夠的蛋白質幫你構建肌肉,讓你更強壯!但是過猶不及的問題往往會給你帶來身體負擔!
蛋白質和世界上任何東西一樣!並不是吃越多就越好!
蛋白質攝取過量,也意味著身體的含氮廢棄物增加,如此,便會增加腎臟與肝臟的負擔,若飲食又高油、高鹽,長期下來,很容易造成腎臟病變!
建議吃你所需要的分量:普通民眾建議每人每天以每公斤體重0.8~1克的蛋白質攝取為原則,而從事大強度訓練的運動員和健身愛好者建議多攝取一些,建議沒人每天以每公斤體重1.5-2克蛋白質!
請記住:蛋白雖好,可不要貪杯!
錯誤二:高溫烹煮
蛋白質食物,如雞、鴨、牛、羊、魚等肉類,經過高溫烹調之後,容易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簡稱PAH或PAHs),舉凡燒烤、油炸,甚至是煙燻的魚肉,都會引起致癌物質PAH,而這個PAH就是肉類在高溫烹調過程中,脂肪變性的產物。
尤其是大家最愛的烤肉,當燒烤的溫度一高,肉類的油脂滴在炭火上,致癌物質PAH立即被釋放出來。研究發現,吸入PAH時會造成鼻咽癌或肺癌;也有研究證實,在烤肉時吸進去的PAH濃度,相當於一次抽了600根菸那麼濃,而油滴也會附著在烤肉架的肉上面,吃下肚後,很容易造成腸胃道的癌症。
此外,油炸肉類,更是造成肥胖的元兇。一份肉大約70大卡,但經過裹粉油炸後,熱量馬上瞬間飆升到250大卡,肥胖就是這樣來的。至於一般常喝的奶類食物,也很容易引起劣變,像是鮮奶或牛奶火鍋,若經過80℃以上的烹調,蛋白質會變性凝固、引起維生素流失及乳糖變性,影響營養吸收的價值。
錯誤三:常吃加工肉品
某種程度來講,有些食品添加物是必要之惡,比如加工肉品中的香腸、火腿、臘肉、培根等,都會添加亞硝酸鹽,來增加食物的風味,達到防腐、改變色澤等優點,不過,當加進亞硝酸鹽的肉類,透過高溫烹煮之後,卻成了一級致癌物「亞硝酸胺」。
因為肉類是由蛋白質所組成的,而蛋白質的最小單位就是胺基酸,當加入肉類的亞硝酸鹽,遇到肉的胺基酸時,經過高溫烹煮後,就變性成了致癌物亞硝酸胺,研究證實,亞硝酸胺與胃癌、食道癌的發生有很大的關係。
像食物中含胺比較高的乾貝或是秋刀魚,如果與加工食品一起吃,就很容易生成亞硝酸胺。建議蛋白質的選擇,應以天然的肉類、蛋類、奶類或大豆製品為佳,避免吃加工肉品,才是最上策。
錯誤四:一次吃太多!
蛋白質攝取量如何分配才正確?可以一口氣吃掉嗎?
一餐中集中攝取一日所需求的蛋白質,這樣的後果,除了徒增腎臟的負擔之外,蛋白質使用的效率也很差。
有一份研究顯示,將患有肌少症的老人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讓受試者在一餐中,集中攝取一天需要的蛋白質,另一組則是將蛋白質平均分散到三餐中,結果發現,平均攝取蛋白質的那一組,不僅肌肉合成效率好,腎臟功能也比較正常。
因為在食用蛋白質、消化蛋白質之後,目的是希望蛋白質能充分被運用,它在生理上有個合理的範圍,濃度落在某個區塊,合成的效率比較好,如果一次吃太多,反而超出最佳合成的比例,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利用不了的蛋白質也會轉化為脂肪堆積!
需要健身營養品的請點擊閱讀全文,產品全部來自於香港bcshop,大家也可以給我留言訂購其他牌子的產品,每周去香港採購,歡迎您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