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清朝有一位清官,他身形奇特,有點駝背,可是依然高居廟堂官至宰相,他為官清廉剛直不阿,經常跟大貪官和珅鬥智鬥勇,他飽讀詩書才思敏捷,深得皇帝喜愛,他雖然出身官宦之家,可是卻一直關心民間疾苦,他就是被人們成為「羅鍋宰相」劉墉,著名電視演員李保田所演的《宰相劉羅鍋》說的就是劉墉的故事,可現實的劉墉和電視裡邊所演的有些出入。
劉墉的為官之路有點怪,從他進入官場,之前做的一直都是地方官,品級也不高,這一幹就是二十五年,直到他快60歲的時候才進入了中央管理機構;另一個就是他科舉之路也很曲折,1751年32歲的劉墉參加科舉殿試一舉高中,中了進士,本來可以點為狀元,結果劉墉連前十名都沒拿到,原來是乾隆刻意打壓,因為乾隆看重名聲,如果把劉墉點為狀元,甚至讓他進入了前三甲,那就很有可能被人詬病徇私,同時他的父親劉統勳為了家族利益也打壓他。
劉墉的前二十五年一直就在地方做官,沒當過京官,最高也就做過地方的學政,直到1776年為劉統勳守孝滿三年,57歲的劉墉才被乾隆任命為內閣學士,以從二品的身份留在了京城。民間傳言劉墉不畏強權,與和珅鬥法、與乾隆鬥智等諸如此類的事情,事實上劉墉與和珅並沒有太多交集,劉墉當京官的時候和珅才26歲,就已經是皇帝面前的大紅人了,這一點劉墉跟和珅是沒法鬥的,就連工作二人也是沒有一點交集。
學者研究認為民間傳說與和珅鬥法是因為國泰案,國泰當時找過和珅,請求他打點一下,不過國泰還是伏了法,劉墉秉公辦案不久就被小說家寫進了小說《劉公案》,而小說的流傳讓劉墉的聲名開始在民間傳播,這件案子之後劉墉的仕途開始順暢,於是這開始讓人們有了無限遐想。當年劉墉為了朝廷邀功,也是利用文字獄處死了不少人,同時他也意識到只有自己變得圓滑糊塗,才能使得自己受到皇帝的喜愛,於是在京做官期間常常受到責罵。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不是一個矮小的羅鍋,歷史上清朝選官四條標準,向來以身言書判為標準,「身」居首位也就是說當官的人必須五官端正、儀表堂堂,否則難立官威。如果劉墉羅鍋,那面試這一關他就過不了的,更別說中進士了。劉墉也因為書法出眾被稱為「濃墨宰相」,正是他的清廉才有了後世傳言的「劉羅鍋」,用矮小的形象凸顯他的高大人物形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