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請我出山,識我英才,便對你盡忠盡力, 是諸葛。
精忠報國,心憂天下,身居高位,但自俸仍然甚儉,是嶽飛。
可憐英雄愚忠主,若是諸葛少一分忠誠,也許歷史就要改寫;如果嶽飛少一絲慷慨,就也不會落得如此結局。
可惜非英雄時勢,若上天再多給諸葛一些時間,曹魏許會被蜀滅 ,那百姓也不用再受戰亂別離之苦;如果宋高宗不那麼軟弱愚鈍,可以對嶽飛多幾分賞識,對秦檜少一些信任,那屈辱的「紹興和議」又何復存!
可嘆啊,縱使諸葛深植民心,也逃不了忠誠安排給他的命運;即使「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他也只能長嘆一聲:「使我為國忠心,一旦都休。」
但我想,這兩位英雄之間是有共鳴的吧,當嶽飛至武侯祠,觀諸葛文辭、詩賦,淚如雨下,怕是由此想起了自己難達的抱負,喚起了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同樣的,寫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杜甫,叮囑「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遊,與他們都是有共鳴的。
也許,他們的性格、境遇是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但那顆高貴的心,卻是驚人的相似,也正是這精神品質,使他們千古垂名。
在敬佩之餘,我們也該思考,普通的人雖難至其境界,但那顆坦坦蕩蕩的愛國心,卻亦可值得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