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室溫下利用溶液處理製備柔性RRAM器件

2020-12-26 孜然學術

編輯推薦:本文在室溫下用172納米的真空紫外輻射無機聚合物全水解矽氮烷,製備無定形且均勻的二氧化矽活性層。相應的柔性電阻隨機存取存儲器(RRAM)表現出典型的雙極電阻開關,具有無成形行為和優異的柔韌性。這在智能可穿戴電子設備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由於柔性電阻隨機存取存儲器(RRAM)器件具有高存儲密度、低功耗和優於傳統電晶體存儲器的開關速度等優點,對人性化、輕量級和智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快速增長的需求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因此,人們非常關注柔性電阻隨機存取存儲器的製備。在各種製備方法中,溶液法在易於實施、成本效益和對不同底物的適應性方面顯示出優越性。然而,在靈活陣列管理的解決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關鍵的挑戰。考慮到材料的採用,特別是精心設計的有機材料,新興的鈣鈦礦和二維材料已經得到了較多的研究,但環境穩定性不是很理想或商業化產品的缺乏限制了它們的進一步發展。雖然後來又研究者提出了其他的材料來克服這一問題,但是在這些器件製備過程中還需要經過高溫處理,而這則會降低RRAM的靈活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張宗波副研究員團隊,提出了用全氫化矽氮烷(PHPS)溶液在聚醯亞胺薄膜上製作矽基柔性陣列的研究方法。相關論文以題為「Room-Temperature, Solution-Processed SiOx via Photochemistry Approach for Highly Flexible Resistive Switching Memory」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16556

研究發現,通過在室溫下,在波長為172納米的真空紫外線(VUV)照射SiOx聚合物前體全氫化矽烷化氮烷,獲得具有高均勻性的無定形二氧化矽薄膜。器件在349個DC開關周期內表現出可靠的雙極電阻開關行為,電阻狀態在室溫和85℃下穩定超過10000秒。更重要的是該器件表現出顯著的靈活性,最小彎曲半徑低至0.5mm,並在彎曲條件下保持其性能。該工作為製備柔性二氧化矽基RRAM提供了一種方便的方法,其條件要求低,工藝簡單,適合大面積製備。

此前有報導稱,SiN可以被波長低於220納米的紫外線解離。在這裡,研究人員採用波長為172納米的VUV將PHPS轉換為二氧化矽。在高功率紫外光子的照射下,SiN解離,產生的矽自由基與環境大氣中的氧反應形成矽氧矽鍵,同時釋放出NH3和H2(如圖1)。在紫外線照射過程中,大部分氮和氫元素被氧原子取代,導致所得二氧化矽層的質量增加。因此,與基於烷氧基矽烷的溶膠-凝膠工藝不同,這裡製備的二氧化矽層具有低的體積收縮和緻密的結構。

圖1 Ag/SiOx/Au/PI器件的製備和紫外線照射下PHPS向氧化矽轉化的示意圖。

圖2 (a)Ag/SiOx/Au/PI器件半對數圖中的伏安特性。(b)在室溫和85℃下,在0.1伏的讀取電壓下,Ag/SiOx/Au/PI器件的電阻抗和電阻抗保持率;(c)在0.06伏下,Ag/SiOx/Au/PI器件的耐久性讀取性能;(d) 對應於(c)中的RHRS和RLRS累積概率圖。

圖3 (a)TEM圖像顯示Ag原子遷移到SiOx層中。Ag/SiOx/Au器件在(b)基本狀態,(c)HRS和(d) LRS的C-AFM圖像。(e)中「負置」現象和(f)中正偏置下復位的異常伏安曲線。(g)演示了解釋異常轉變起源的雙組分燈絲模型的示意圖;(g)中標記的數字對應於(e)和(f)中的數字。

圖4 Ag/SiOx/Au/PI器件的靈活性。(a)HRS和LRS阻抗與向外彎曲半徑之間的函數關係。插圖顯示了製造的存儲器件的圖片。(b)向外彎曲條件下器件的保持特性(R = 2.5mm)。在(c)向外方向(R= 2.5mm)和(d)向內方向(R = 2.3mm)上,阻抗隨彎曲半徑大小的變化關係。(c)和(d)中的插圖顯示了樣品的拉伸和壓縮彎曲狀態。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利用室溫溶液法,通過光化學方法製備柔性RRAMs的二氧化矽層。該工作為製備柔性二氧化矽基RRAM提供了一種方便的方法,其條件溫和,工藝簡單,適合大面積製備。(文:8 Mile)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研製大面積柔性透明電子器件,未來隱形眼鏡可內嵌顯示屏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學術背景雄厚,是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牽頭,東莞市政府、中科院物理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實驗利用外延生長得到的四英寸高質量、高定向單層二硫化鉬薄膜,結合傳統的微加工工藝,通過優化絕緣層與接觸電阻,製備出了大面積柔性透明的二硫化鉬場效應電晶體及各種邏輯器件。
  • 織物複合電極在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機遇與挑戰
    與這類傳統電極相比,將電極材料塗覆在織物基底製備織物複合電極可以極大程度上提高電化學儲能器件的柔性與電化學性能。究其原因,織物兼具良好的柔韌性、輕重量、大比表面積、材料和結構多樣性、廉價等特性。作者從電極結構、製備方法、機械性能、以及電化學性能等方面將織物複合電極與傳統電極進行比較,同時概述了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的結構及其在柔性、可穿戴電子系統中的集成方法。最後,作者闡明了織物複合電極當前面臨的技術挑戰,並指明了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未來研究與發展方向。
  • 普適性機械解理技術製備大面積二維材料
    2015年,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的黃元博士和Peter Sutter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高鴻鈞院士合作,利用氧氣等離子體增強石墨烯和基底相互作用的新型解理方法(ACS Nano. 9 (11), 10612 (2015)),成功獲得了毫米量級的單層石墨烯和高溫超導材料Bi2212,極大的提高了樣品尺寸和製備效率,使得研究單層單晶石墨烯和
  • 化學所等製備高效高穩定的二維鈣鈦礦光伏器件
    但由於二維材料結構的特殊性,電子或空穴受量子尺寸效應限制,其壽命和遷移率遠低於3D結構,因而其器件光電轉化效率明顯低於3D鈣鈦礦。這種穩定性與高效率之間的矛盾成為實際應用的一個難題。最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綠色印刷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與鄭州大學合作,成功地將疏水性有機分子1,4-丁二胺引入到Sn基無鉛鈣鈦礦中,合成了一系列具有Dion-Jacobson相的準二維鈣鈦礦。如下圖所示,具有典型準二維結構的(BEA)FA2Sn3I10鈣鈦礦結構對稱性較好,光吸收窗口與三維相比並沒有明顯減少,並具有合適的禁帶寬度。
  •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梅永豐課題組研發柔性薄膜組裝集成晶片傳感器
    物聯網(IoT)應用是「超越摩爾」技術路線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需要數量巨大的集成電路晶片來分析處理來自外部傳感器件的海量信號。目前,大多數傳感信號採集器件和信號處理單元均為分離設計,將在整體上產生更大功耗並佔據更大的空間。由此,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梅永豐課題組提出了將信號檢測和分析功能集成於同一個晶片器件中的全新概念。
  • 新型抗撕裂、自癒合柔性半導體!
    數十年來,龐大笨重的電子設備逐漸變得小巧便攜,柔性和可伸縮電子設備在健康監測和人造皮膚等領域的發展越來越快,半導體聚合物以其優異的化學可調性、溶液加工性和機械變形性逐漸在這些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 運用微電子技術製備碳基晶片,「冪方科技」推出10微米級別微電子...
    1954年矽電晶體問世,直到如今依然是集成電路技術的主流,全球有90%的集成電路晶片器件基於矽基CMOS技術。然而由於摩爾定律,矽基晶片的未來發展面臨物理規模和製造成本的限制。碳基晶片不同於矽基晶片,運用碳基材料製備,具備柔性、大面積、低成本、液相製備等優勢。
  • 早稻田大學利用可自由變形的液體材料開發出色彩鮮豔的發光器件
    日本早稻田大學理工學術院的莊子習一教授帶領其研究團隊,通過組合在常溫下為液態的液體有機半導體和量子點水溶液,成功開發出了以液體材料為基礎、發光色彩極為鮮豔的器件。利用該方法,不僅保持了可自由改變形狀的液體的優點,而且在採用液體有機半導體的常規有機EL器件中,其發光顏色是最鮮豔的。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突觸仿生電子學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兩端阻變器件和三端電晶體,這類器件已經模仿了一些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突觸功能和神經元功能,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界面物理與器件應用團隊在柔性神經形態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納米探針為筆,鐵電薄膜為布,未來半導體器件這麼「畫」
    圖說:利用探針針尖寫出的心形鐵電疇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北京時間今天(2020年1月25日)0時,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祿研究員等人,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上發表了基於新型半導體材料的微納光電、電子器件製備方法。
  • 二維室溫鐵磁/二維有機反鐵磁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磁性材料是自旋電子器件的基礎。二維磁性材料的研發為未來尺寸更小、能耗更低的自旋電子學器件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因而成為材料物理領域的新寵。目前,該領域有兩個方面的研究備受關注:其一是提高二維體系的居裡溫度,最好能到室溫以上;其二是拓展二維磁性材料的類型,除了無機的還需要有機的,除了鐵磁的還需要反鐵磁的。  目前,大多數二維磁性是通過機械剝離三維磁性晶體來實現的。
  • 柔性OLED那麼美,背後的技術問題卻很難!
    OLED面板不需要背光模組,結構上比LCD面板要簡單的多,只要將玻璃基板換成柔性基底就可以實現柔性顯示,目前的難點是在面板的生產過程中,無論是蒸鍍還是ITO的濺射鍍膜都需要在高溫下進行,因此選擇的柔性基底需要能經受高溫,未來可選擇的材料有PI(聚醯胺)膜、石墨烯薄膜等。
  • 科研人員製備出液體中穩定存在還原態單核鉑原子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質轉化技術研究張宗超研究員團隊在液態聚二甲基矽氧烷-聚乙二醇(PDMS-PEG)-乙醇-水溶劑體系中,通過乙醇將二價和四價的鉑離子還原,成功地合成了能夠穩定存在,並在矽氫加成催化反應中表現優異的金屬態鉑原子。
  • 南方科大研發基於納米陶瓷纖維的耐高溫柔性壓力傳感器
    柔性壓力傳感器是柔性電子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可穿戴設備提供生理監測,也能為軟機器人提供觸覺感知。柔性壓力傳感器不僅要求滿足可穿戴設備的日常應用需求,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需要應用在極為苛刻的工作環境中,例如高溫。但構造具有這樣功能的柔性傳感器件卻非常具有挑戰性。
  • 航院馮雪課題組在類皮膚光電器件及連續血壓監測方面取得突破
    of motion artifact for cuff-less continuous blood pressure monitor)的論文,描述了課題組製備的一種柔性超薄光電傳感器件與電路系統,能夠自然貼附在人體皮膚上實現醫學意義上的連續血壓和血氧測量,並實時無線傳輸數據到智能設備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