餡餅與披薩:一個內斂,一個外放,蘊含著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2021-01-07 逆風解語

中國的餡餅,其餡在內,西方的披薩,其餡在外。同為用麵粉做出的餅,卻有了內外之分。

「披薩」是一種由特殊的醬汁和餡料做成的具有義大利風味的食品,就像中國的火鍋一般,雖然各個地方的風味不同,但是把材料放在一起去煮食,卻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其身影。

披薩也是一樣,這種食物已經不僅僅在義大利開花結果了,世界各地都有出售披薩的地方。

那麼這種食物的起源到底來自哪裡呢?是由誰發明的呢?至今也沒有人說得清楚。

而在中國,有一種大眾都喜愛的食物,那就是餡餅,與披薩相似的地方在於,都是包裹著餡料。

那麼中國的餡餅又是出自何時何地呢?中國的餡餅起源也比較複雜,上古時期,祖先們以稷、黍、麥、菽、稻(五穀)等各種糧食為主食,由於尚未發明磨盤,吃麵食的現象很少。

至西漢初年,有關麵食的文字記載就多了起來,魏晉以後,餅的花樣漸漸增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一種是籠屜蒸熟的,也就是蒸餅。開始時是死面的,之後人們發明了發麵的方法,麵餅就變得鬆軟可口多了,這就是今天饅頭的雛形。

直至北宋時期,烹飪技術逐漸發達,各種帶餡的餅也應運而生,什麼肉油餅、酸餡等等,宋代可是一個吃貨的好時代。

直到現代,宋代流傳下來的美食,依然為大家所傳承。

一、披薩為何會餡在外

西方人的飲食習慣與東方人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東方人對於飲食烹飪講究煎炒烹炸等等,而西方人的主要方式是煎烤炸燜等等。

總之西餐與中餐的理念大為不同,國與國的飲食講究也不同。

披薩餡料在外,和他們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這也許就是西方人開放的性格的。對於披薩這種舶來品,大家接觸這種食品,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必勝客的啟蒙。

鐵盤裝著厚底的披薩,上面鋪著蔬菜、肉和拉絲的芝士,煎魚可能是特別高興的時候,爸媽的額外賞賜。

必勝客的經典披薩,基本上都是鐵盤厚底的,這些都是放在烤箱裡面烘烤而成,尤其是餅邊,很是酥軟可口。深盤厚底,是標準的「美式披薩」風格,所以披薩雖然是產自義大利,卻在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各國產生了不同的特色。

比如現在的披薩進入中國市場,就順應了中國人民的口味,多了一些中國人的喜好,比如水果披薩、榴槤披薩等等。

披薩是義大利的「國菜」,儘管我們認為披薩是由馬可波羅帶到歐洲去的,但義大利人堅信,披薩餅的起源之地,就是那不勒斯(即拿波裡)。

關於馬可波羅帶回披薩的傳說,相信很多小夥伴也聽過,傳說當年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旅行,他非常喜歡吃北方的一種蔥油餡餅。回到義大利後,他一直回味當初的味道,但始終回想不起該怎麼做。一次聚會,他就把這個美味的食品講給了一位來自那不勒斯的廚師,廚師依據他的描述怎麼也做不出帶餡的餅,於是馬可波羅建議把餡放在外面,結果做出來的餅香溢滿鼻,就這樣披薩就成了大家都喜愛的食物。

而另一種關於披薩的來歷的說法,是其誕生於公元1600年的那不勒斯。傳說,當地有一位母親,家中貧困潦倒,只剩下一點點麵粉,正在為給孩子做點什麼東西吃而發愁。鄰居們得知後,湊來了一點西紅柿和水牛奶酪。這位母親就將麵粉和成麵團烙成餅,將西紅柿切碎塗在上面,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後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噴噴的比薩餅。

這些說法都是傳說,並沒有人真正拿出證據來驗證披薩的起源,無論起源於哪裡,都無法否認一個事實,那就是美食與藝術一樣,都不分國界,好吃的就是世界的。

二、東方的餅

東方人講究內斂含蓄,這一點不但體現在審美與藝術之中,東方的食物也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

從古至今那些流傳下來的美味吃食,哪一樣不是經歷了悠悠歲月,中國人不但為歷史修書著作,也為美食而立傳,比如著名的美食名作《食珍錄》、《隨園食單》等等,更不要說文人墨客留下的那些關於食物的記載。

大文人蘇軾對於美食的執著,以及愛國詩人陸遊對於美食的品鑑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人活這世上,莫非衣食住行這四樣,所以美食對於任何人都有無法抵擋的誘惑。

如果對一個吃貨用刑的話,千萬不要用鞭子,拿吃的就行。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過一篇關於胡餅的詩歌叫《寄胡餅於楊萬裡》: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可見不僅僅是白居易是「吃貨」,楊萬裡也是「吃貨」,要不然詩中不會提到「飢饞」二字了。

在那鹹陽街頭人來人往,突然一股醉人的香味傳了過來,「吃貨」白居易先生實在忍不住要跑過去看看這是哪家的餅這麼香濃,一看這餅攤上賣的餅子,和在京都時看到的一樣,不知道吃起來什麼樣子,咬一口嘗了一下,這脆香可口的感覺確實美味,於是「吃貨」白居易想起了另外一個「吃貨」楊萬裡,就寄給他解解饞,問他比起輔興坊的胡餅又待如何?

帶餡的餅起源於何時何處並沒有具體的史料記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們對於美食這種東西是無法拒絕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豬肉餡餅、羊肉餡餅等等都走上了街頭巷尾,也許那些歷史無法確定的東西,才是最迷人,最讓人心動的東西。

三、意式披薩與美式披薩

意式披薩最經典的,莫過於瑪格麗特披薩和芝麻菜帕瑪火腿披薩。

當然各人喜歡的味道不同,吃出來的感覺也自是不同。瑪格麗特披薩配料只有番茄、馬蘇裡拉芝士、羅勒等簡單材料,這是披薩中最經典的一款,其實食物到最後都是越簡單越好,就像大家去外面吃飯一樣,吃多了加工過於繁雜的東西,反而會喜歡最簡單的東西,對於四川人來說,多美味的海鮮都比不過一盤子回鍋肉,對於北京人來說,多花哨的大餐,都比不過家常的一碗雜醬面。

所以口味這個東西永遠是因人而異的,美食就和美人一般,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味。

而美式披薩呢?就簡單粗暴了很多,就是各種肉與芝士的堆砌,滿足食客們對於肉和芝士的欲望。鹹甜之爭好像一直存在於美食圈中,鹹豆花與甜豆花、鹹粽與甜粽...這樣的爭論也存在於披薩之中。

其實甜味的披薩,究其來源,是美國人把菠蘿加在了披薩上面,菠蘿與火腿的組合鹹甜交織,受很多人歡迎,但在義大利人看來,這簡直是喪心病狂的做法。

所以即使是披薩,也有各種不同的吃飯,西方人在飲食上也各有特色,當然這種食物到了中國就有中國人的講究了,什麼烤鴨披薩、川味披薩、榴槤披薩等等新花樣也層出不窮。

不客氣的說,如果一張披薩上的芝士無法拉絲,那它就是失敗的。享用時除了香氣與味道,拿起一角披薩,看芝士拉出超長的絲,也是很能增進食慾的感官體驗。

披薩來自義大利,卻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這就是美食的力量,沒有一種東西可以瞬間徵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唯有美食可以做到。

四、餡餅的誘惑

關於餡餅這個食品的來源,就是眾說紛紜了,因為世界其實在很早以前就在互相來往、融合。

要說關於餡餅的具體來源,出自何人之手,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各個搜尋引擎中搜出來的資料也大同小異,但是卻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餡餅就是來源於什麼地方。

當然無論餡餅出自哪裡?那足以大家勾起的饞蟲的香味,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餡餅顧名思義夾餡餅帶層,兩層皮一層餡的只能稱為餡合子,在天津的盒子類似大餃子,在薊縣,大廠三河只能稱為煎大餃子。餡餅的製作方式有煎、烤、焗等,由餅皮包著餡料。

餡料可以是各類型的食材,例如肉類、蔬菜、海鮮及蛋等,味道以鹹香鮮口味為主。餡餅,也稱盒子(臺灣和大陸譯作派,只有香港譯作批,兩者皆源自英語pie)是一種烤焗食品,由餅皮包著餡料。

餡料可以是各類型的食品,例如肉類、蔬菜、水果及蛋醬等,主要按餡料分為鹹餡餅和甜餡餅兩大類。每個地方的餡餅都是不同的,而且每個地方的餡餅都有它自己的特色。

也許每個人都有心中出色的餡餅,那個味道也許是街頭的早餐之美,也許是巷尾的宵夜之淳,無論何時何地,美食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文化傳承那麼簡單,這裡還有生活的快樂。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除,逆風解語。溫馨提示,美食眾多,餓時勿看。

相關焦點

  • 東西方文化差異淺談(一)
    以歐美社會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普遍是倡導發揚感性的,情感奔放、積極接納真實的自我(指的是感性的那一面),私慾的存在不是一個需要遮掩和感到羞恥的事情,而是去正視它。              所以他們對壓抑感性的情況特別不能理解、甚至排斥,認為只要人還有肉體在,就會有私慾,不要想著哪天能活著成為「神」、不出一點差錯,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糾錯、不斷進步的過程。由於成長經歷的不同,每個人養成的感性會千差萬別,所以偏重感性的社會,會很尊重個體差異、集體意識淡薄。
  • 看懂了本片,你就明白了東西方文化差異
    如果你是一個注重故事完整性,結構嚴謹的人,或許會在觀看某些藝術形式的展示方式的時候,感覺很詫異。如果你是一個熟悉東方文化的人,或許這樣的差異會小一些。對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最為被大家所熟知的自然是寫實和寫意這一個最明顯的差異了。這也是大家能夠普遍理解的最直接的差異。
  • 應對疫情的態度反映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應對疫情的態度反映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2020-11-20 16:01
  • 東西方傳統思想不同,造就今天東西方行為觀念的差異
    就一個民族來說,這眾多的思想派別裡總有一個是最能符合當時的歷史、民族的特性,它受到這個民族裡最多人的認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個思想就是這個民族當時的主流思想。中華民族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對於宇宙是什麼、世界是什麼、人生是什麼等問題早已形成自己的一套民族思想。
  • 蘋果竟設計了一個披薩包裝盒
    披薩源於義大利,因其獨特的口感和味道而廣受人們喜愛。將披薩放進口中,酥軟可口的餡餅夾雜著海鮮的鮮味,還有那「纏綿」的芝士,這種感覺真的太棒了。不過披薩這玩意一定要熱騰騰才好吃,涼了之後就變硬了,就算芝士再多海鮮再好吃也沒胃口。
  • 一隻口罩裡的「東西方差異」
    小小的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既是防護必備,也讓人看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戴口罩的難與易1月23日上午10時起,武漢「封城」。幾乎和「封城」同時,國內人們出門普遍自覺地戴上了口罩。後來他把口罩改成可以自由繫結的辦法,用一個環形帶子掛在耳朵上。現代口罩就這樣誕生了。
  • 蘋果竟設計了一個披薩包裝盒
    披薩源於義大利,因其獨特的口感和味道而廣受人們喜愛。將披薩放進口中,酥軟可口的餡餅夾雜著海鮮的鮮味,還有那「纏綿」的芝士,這種感覺真的太棒了。不過披薩這玩意一定要熱騰騰才好吃,涼了之後就變硬了,就算芝士再多海鮮再好吃也沒胃口。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而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則蘊含著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科學精神。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教育思想,但他們在時代背景、安邦之道、價值取向等方面卻有著不同的表達。
  • 高中生閱讀資料:淺談東西方文化差異
    世界如此之大,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隔海相望,造就了東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我認為,東西方文化差異不僅體現在語言、文字等方面,還體現在禮節、節日、價值觀等方面。首先,在禮節方面,拿中國和美國來舉例對比,我們就能發現比較大的差異。
  • 披薩自己在家做,餡料足又拉絲,隔三岔五做一個,全家都愛吃
    披薩這樣做簡單零失敗,8塊錢做1個孩子超喜歡,比披薩店的都好吃!第一次吃披薩還得追朔到很多年以前,披薩店剛剛落戶我們這座小城,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帶著孩子去吃,沒想到孩子超喜歡,也愛吃。因為孩子喜歡,從而學會了烘焙,尤其是披薩,做法超簡單零失敗,隔三岔五就會做一個,家人都喜歡吃,比披薩店的都好吃。披薩自己在家做,餡料足又拉絲,隔三岔五做一個,全家都愛吃!有的人認為披薩源於中國,傳說當年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時喜歡吃一種北方流行的蔥油餡餅,經過改良稱為了現在的披薩。其實要我說,披薩就是餡料在外的北方餡餅,哈哈哈。北方人喜歡做麵食,那做披薩更是不在話下。
  • 「含蓄美與性感美」,以中法為例看東西方服飾有何審美差異?
    而服裝,從遠古時期的禦寒遮羞逐步發展到成為人們美的象徵,身份地位的體現,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而縱觀同一時期的服裝發展,東方服飾與西方服飾有著本質的區別,東方服飾更注重優雅內斂,而西方服飾則更為熱情奔放。為什麼同樣是人類,但是對於服飾審美的區別有這麼大呢?這還要從東西方的一個最大差異——審美說起。東方人的性格特點,一直是含蓄內斂的。
  • 在家做披薩,用麵團還是麵糊?選對了披薩酥軟會拉絲,媲美必勝客
    披薩是現在年輕人和小孩比較喜歡吃的西式食物,我平時和朋友聚餐總喜歡點上一份披薩,邊聊天邊品嘗。披薩這種食物已經不限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是全球都喜愛的小吃。但每次在外面吃實在太貴了,必勝客點一份披薩就要幾十塊錢,如果在家自己做的話豈不是又省事又實惠。
  • 從「穿戴」看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有一種說法很是流行,西方之所以總是與東方格格不入,是因為「東西方的觀念差異很大」。那麼具體差異究竟在哪裡呢?我近日整理在歐洲拍攝的一些老照片時發現,在「穿戴」這個問題上,差異即可一窺端倪!    西方人講究穿戴,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上班,會客,度假,赴宴,串門,聚會,運動,休閒時對服裝都有嚴格的要求。
  • 趣讀丨要惹毛一個義大利人,你就在披薩裡放菠蘿
    來源:公眾號beebee星球(ID: beebeesub)以下文章來源於beebee星球 ,作者beebeebeebee星球我和你都是冒險者,是那條在充斥著無聊的社群語境下攪混水的文化鯰魚▼惹毛義大利人的招式有很多披薩裡面放菠蘿是最狠的一個/如何折磨一個義大利人/對於披薩的發明地義大利來說當地人絕對擁護
  • 要惹毛一個義大利人,就往披薩裡放菠蘿!「像是咀嚼厚紙板」
    惹毛義大利人的招式有很多,披薩裡面放菠蘿是最狠的一個。↑ 如何折磨一個義大利人對於披薩的發明地義大利來說,當地人絕對擁護這項美食的純粹與聖潔。好比成都的清湯火鍋,廣東的麻辣豆花,不是本地的味就別來瞎摻和。
  • 這餡餅簡單,不用揉面不用發麵,外焦裡嫩餡料多,太香了
    導語:這餡餅簡單,不用揉面不用發麵,外焦裡嫩餡料多,太香了作為負責任的寶媽,每天早起做飯我已經堅持了十幾年,給孩子做的花樣早餐也數不勝數,餡餅就是我經常做給孩子吃的早餐主食之一。餡餅孩子愛吃,因為它餡料多樣,一個餡料一種口味,即便是每天吃,也不會吃膩。很多寶媽不會揉面也不會發麵,覺得做餡餅實在是太難,今天分享給大家的這款餡餅做法簡單,既不用揉面也不用發麵,做好外焦裡嫩餡料多,孩子誇讚太香了。那到底用什麼做餡餅的皮呢,它就是手抓餅。
  • 椅子文化:通過對比中西方傳統椅子,來探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而西方文化的圖騰是十字架,十字架體現的是直線思維,因此西方人做事情的時候講究規則,一是一二是二。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造成了東西方人生活習慣和審美的不同,這種差異也體現在了椅子上。椅子是東西方都有的一種坐具,它十分常見,並且廣泛運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通過對比研究東西方椅子的不同點可以充分地展現出不同文化在家具上的體現,讓我們對東西方文化差異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認識。
  • 優劣與真實;中國與希臘神話的不同,蘊含著怎樣的文明差異?
    無論是我們的四大名著也好,還是古希臘文化也好,其中都伴隨著極為複雜的神話體系。這在宏觀層面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神的世界,或者在微觀層面引用神話當中的一個神,或者與這個神相關的一個事件而衍生出了多優秀世界名著。從時間上來看,我們的商周時期正好是西方的愛琴文明誕生時期,雙方之間的文化雖然沒有交流,但是卻有很多相似之處。似乎也體現了聖經當中所記載的人類本為同一共同體。
  • 「TGDC」天美陶偉:從CODM談美術原創設計、東西方文化審美差異
    陶偉從符合IP方原創設計的標準和東西方文化審美差異這兩方面進行了分享。以下是演講實錄整理:大家好,我叫陶偉,很榮幸參加這次的TGDC,為大家分享一下COD手遊的出海歷程。這些年我們跟美方不停地交流碰撞、互相學習,積攢了一些經驗,所以說跟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分享。從美術設計角度回溯與展望COD手遊的出海之路,主要有兩點,就是西方國家對於他們的原創設計的標準,我們怎麼去做到符合他們原創標準的一個設計,還有東西方文化審美的差異,我們作為一個中國的團隊,如何去做好兩者的兼容。
  • 細論東西方衰老差異,探索個性化抗衰
    有一個普遍感覺,歐美人似乎老的比亞洲人更快?相同年齡下,亞洲明星可能正當「花季」,歐美明星卻早早在鏡頭下展露出一臉褶子。這並不是憑空感覺,有研究證明:歐美人確實比亞洲人更早開始衰老。那麼究竟是哪些原因使得東西方人出現衰老差異?歐美人的斷崖式衰老就一定處於劣勢嗎?在人種分屬上,亞洲人屬於東亞人種,歐美人屬於高加索人種。第一眼辨認出東亞人種和高加索人種的區別就是:膚色,因為膚色的不同也可以簡單的稱作黃種人和白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