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田和子經常使用「動情話術」,對準客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她說:「一個孩子的家庭,父親的死並非是單純一個男人的死,至少帶有二、三個涵義。
第一:父親自身的死亡.
第二:從太太的角度看,是失去了先生。這意味著遺留下來的妻兒將會陷入經濟上的困境,因為他們同時也失去了一筆由丈夫提供且習以為常的收入。
第三:由於父親的死,使得家庭中同時失去一位母親,因為母親必須取代以往賺錢回家的父親而外出工作。做母親的將不能專心地照顧孩子,就算是孩子哭著,纏著,也要硬起心腸出外工作。
「即使本是夫妻都有工作的家庭,假使丈夫突然去世,又會如何呢?光就經濟上來考慮,單憑妻子一個人的收入,足夠維持既有的生活開銷嗎?很可能必須變換原有的工作的內容,甚至上班地點,而新的工作條件可能遠不及原來的工作;如此一來,對母親的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即使不至於此,至少也會使孩子得不到全部的母愛。」
對有孩子的夫婦,柴田和子都用上述的「動情話術」來說服客戶。但有些客戶仍然會找出諸多理由來拒絕她。
有一次,柴田和子講完後,有一位客戶說:「你說的我都懂,但我沒辦法購買新的保險。」
「那麼萬一你在付完貸款前就過世了,怎麼辦?」柴田和子反問道。如果夫人象我一樣有謀生能力,能不眠不休工作的話還沒問題,但是夫人是家庭主婦吧!即使有收入,恐怕也只是偶爾在超市幫幫忙吧!所以你可沒有這種先天的條件。對於你的孩子,你還必須盡更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