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談抽象繪畫:總結出16個字,把老子的精神悟得非常透

2021-01-10 釋墨軒文化小天地

張大千的繪畫不是一層不變的,也是從年輕的時候過渡到了後面的潑彩繪畫。

很多專業的畫友喜歡看張大千的作品比齊白石的作品更多一些,原因也在這裡。張大千的作品,在30歲之前是可以用清秀俊郞來形容,但進入到55歲之後,他對於自己作品的深入理解更強了。

最終到了他75歲的時候,他的作品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對於各種繪畫的理解也是從作品之中就完全可以體現出來。

80歲的時候,大家形容張大千的作品就已經氣化了,所謂的氣化就是把自己的經歷通過筆墨得以實現,然後獨創潑墨重彩的山水繪畫,獨成一派,與天地融合到一起,把山水國畫的意境升級到了幾個層次。

對於自己自己濃墨重彩的繪畫特點,張大千其實是學習了西方人的抽象繪畫。他把這一種西方人的繪畫,總結出16個字概括,非常精準。

張大千:對於西方人的抽象理解 ,我們至今是看不到的,但就拿這一個抽象的詞來理解。西方人的那一套,我們老祖宗就已經玩會了,也就是無相之相!

拿這個詞來看,一直到戰國時候,春秋時代,老子所說的一切都是抽象畫的一個代表。抽象是什麼?就是以貌取勝,外面的東西我們可以不要,但無相之相還是要有的,所謂的無相之相,就是繪畫的精神所在。

另外張大千還形容老子以前就已經說過了,說:得期環中超以象外!我們不能在圈圈裡面做功夫,得超出圈圈之外來理解。

所以張大千對於西方歐洲人的抽象繪畫,是採用了包容的態度,並且總結出16個字:以貌取勝,無相之相 得其環中,超出象外!

畫在眼前,氣質與意境卻在裡面。往更簡單的一點來講,那就是想像的是什麼,通過繪畫的表達就是什麼!

氣與象相結合,把象給弄懂就明白了這一切。抽象這一個概念不好理解,但對於繪畫的人來講,落實到意境與氣象之中是最難的。

如今我們聊的是藝術創新,但又講究傳統的筆墨繪畫。所以當一個新的繪畫概念出現的時候,大家都不能理解關於傳統筆墨繪畫的精神所在。現認為現代繪畫技巧與傳統的寫意畫形成了一種衝突。

其實回過頭來看看,深入的了解一下張大千所提出來的這16個字,再結合他的作品來看看他繪畫的細節,就能明白西方人眼裡的抽象到底是畫的什麼,我們講究的意境到底是什麼意思了。

相關焦點

  • 抽象繪畫的形而上意味
    又必曰晨鐘雲外發,決無下『溼』字者。不知其於隔雲見鍾,聲中聞溼,妙悟天開,從至理實事中領悟,乃得此境界也。」這裡,葉燮指出了兩種全然不同的觀察世界的角度:詩人的與俗儒的,前者別具一格觀世界,因而像杜甫那樣「妙悟天開……得此境界也」;俗儒則人云亦云想像力貧困,無法得此境界。這其實就是藝術所以存在的重要理由。
  • 張大千畫作中禪意探源(一):對於文人畫禪意傳統之承繼
    張大千畫作中禪意探源——以荷花系列為例作者:待核中張大千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畫家之一,其多變風格可以分為仿古臨古期、敦煌壁畫摹寫期、中西融通期三個典型階段。三個階段之間並無嚴格界限,而是一個漸變的發展過程。
  • 名師出高徒:何海霞與張大千舊事
    張大千9歲始習畫,師出曾熙、李瑞清,畢生作品無數,境界高絕、集文人畫、宮廷繪畫和民間藝術於一爐,「包眾體之長,兼南北宗之富麗」,被徐悲鴻稱為「五百年來第一人」何海霞拜張大千為師是其繪畫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張大千《畫說》
    近代西畫趨向抽象,馬蒂斯、畢卡索都說是受了中國畫的影響而改變的。我親見了畢氏的用筆水墨練習的中國畫五冊之多,每冊約三四十頁,且承他贈了一幅新畫的西班牙牧童神。所以我說中國畫與西洋畫,不應有太大距離的分別。一個人能將西畫的長處溶化到中國畫裡來,看起來完全是國畫的神韻,不留絲毫西畫的外貌,這定要有絕頂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稍一不慎,便入了魔道了。
  • 張大千的16幅精品書法展,取法魏碑自成一體,網友:字跡太誇張
    張大千張大千書法取法魏碑,但是在魏碑的原有基礎上,張大千改掉了魏碑的的方圓之體,以修長之姿表現了字體的遒勁有力,體現了張大千的性格和胸懷坦蕩,一掃漢隸的沉穩文靜呆板大有金戈鐵馬之勢從而張大千的字就有些不隸不魏。碑即為刀刻彰顯的書法,與真跡相距甚遠,學魏碑,若刻板地按碑帖描摹,必然呆滯死板。在書法中要產生厚重骨力,參雜魏碑風味必有效果。張大千先生的書法,碑味較濃,靈動感強,是學魏碑的正確途徑。張大千不論是書法或是繪畫上,最大的問題是摹古有餘,創新不足。晚年的線條和中年相比沒有進步。徐悲鴻把張大千拔得太高了。
  • 張大千畢卡索互相贈畫,看到畢卡索的畫作,網友:似乎被「騙」了
    在1956年,張大千就有去法國拜訪畢卡索,張大千一直是穿著一身道袍的道士,仙風道骨,而畢卡索是個非常喜歡看鬥牛的人。那麼兩個人為什麼有見面的契機呢?張大千其實不如外表一樣,是個非常喜歡熱鬧的人,然後在自己名聲大噪後自然想去西方拜訪一下大家,以彰顯自己的大中華心態。那麼在互贈禮物的時候,他們會互送什麼風格的禮物呢?
  • 【保利拍賣2020秋拍】雲霄雨霽,彩徹區明——張大千山水佳構清賞
    ;也是他去國十餘年後,成功地將中國畫中潑墨大寫意風格結合當年世界抽象繪畫潮流,開發出他獨特豪放、法古變今、前無古人、走向世界畫壇的偉大成就;更是傳統與創新中國畫的主要分水嶺。」《張大千精品集》,第402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2.《中國書畫作品集(二)》,第192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 說明: 此作品由北美華人藏家早年於美國經營畫廊期間直接得自於畫家本人。後將作品帶回上海家中,珍藏至今。
  • 國畫大師張大千,心中一定要有繪畫的境界,對後世影響頗深
    作為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堪稱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奇才,由他創作的潑墨山水畫,藝術性是非常高的,直到今天仍然無人能出其右,也是一件非常值得稱道的事情。而在進行繪畫創作的時候,張大千也曾經表示,心中一定要有繪畫的境界,才有可能在繪畫作品當中體現出來,而這一點,對後代的繪畫家影響頗深。
  • 張大千:這畫的是我?
    張大千:這畫的是我?互贈禮物,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方式,如詩人贈詩、書友贈書、畫家贈畫一樣。通俗來說,就是以物寄情,彼此之間留個念想。但有時贈者所贈之物,未必受贈者就一定喜歡,說不能還會鬧出笑話,當年張大千和畢卡索互贈禮物就是這樣的。
  • 一個人成功之前,需要悟透6個竅門
    俗話說得好,「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這句話,反過來可以這樣理解:做任何事,都是有一定「竅門」的;悟透了這個竅門,掌握了這個竅門,你做起事來也就比較容易成功了。成功在每個人的心目中,其標準、種類、範圍各不相同;但對於普通人來講,大致都是以「賺錢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來衡量的。
  • 《悟學.第376篇》深根固柢.帛書老子.59
    《悟學.第376篇》帛書老子.59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9章【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結合第55章及老子一貫的主張『無為,無事』。『嗇』可以釋義為:於人則吝惜、節省精氣、精力,收斂、蓄藏精氣、精力而充實於內。於國則注重內政,減少政令、少幹亂百姓,處無為之事,順其自然而已。『德』與『道』的關係。見第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涵蓋了事物的三個方面:「抽象、具體、本質」。可以說是包羅萬象!
  • 《道德經》中講了2個方面,悟透終生受益
    《道德經》中講了2個方面,悟透終生受益 每天早起和老師一起打太極拳,老師總是講述太極拳裡蘊含的四兩撥千斤道理。太極拳看似柔弱,卻能夠使用巧力,這正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我雖然沒有練出四兩撥千斤的能力,但是確實能感受到這種方法的巧妙。因為每天堅持練拳,身體確實也強壯了很多。
  • 人生最重要的智慧,都在「柔」字和「拙」字裡,悟透了將受益一生
    《道德經》這部著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道德經》是由春秋時期的老子寫的,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也被其他各家思想所借鑑,為各家思想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道德經》的全文共有5162個字,這個字數放到現在,可能也就是一篇普通論文的字數,字數真的算不上多。
  • 張大千集大成之潑墨潑彩繪畫,驚豔十足,美到可以設置成聊天背景
    潑墨上面,特別是在山水畫方面,他和張善子一起創立了「大千畫派」,創造出了許多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張大千在駕馭水、墨、色方面堪稱出神入化,他最出色的還是要數潑墨畫,潑墨潑彩,不知道是否有人熟悉這種畫技,這是張大千在多年的繪畫生涯中,融合中國傳統潑墨畫後,對山水寫意表現技巧的一次創新,這種傳統、獨特、創新的畫風,形成了他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一般來說,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潑墨畫,也就是將水墨揮灑在紙上,隨意發揮,進行繪畫。
  • 老、莊精神浸人中國繪畫領域,在理論上宗炳發共宗,後人弘其跡!
    《全宋文》還載有他的文章《明佛論》,乃是闡明佛教宗義的文章,其主旨就是談佛家的「因果報應」。但他對佛教的崇信,主要是注重於死後,即靈魂(宗炳稱為精神)不滅,輪迴報應。《明佛論》中說:「神既無滅,求滅不得,復當乘罪受身」,因而「唯有委誠信佛,託心履戒,已援精神,生蒙靈援,死則清升」。他又說:「佛國之偉,精神不滅……億劫乃報。」
  • 老子:道德經五千文,提煉成3個字,悟到的人,一生受用無窮
    其精華,提煉成3個字,即:靜、虛、柔。下面詳細分享給大家,悟到的人,勤加實踐,一生受用無窮。靜:清靜為正老子說:「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當寒冷的時候,活動起來,感覺到暖和,這是「躁勝寒」;當炎熱的時候,心靜下來,心靜自然涼,這是「靜勝熱」。
  • 【保利拍賣2020秋拍】古今中西 俱在筆下——張大千的藝術世界
    一拳既「瘦」且「透」的山形奇石,穩坐於畫幅右下方,渾穆蒼古,超凡脫俗。石前橫出一叢雙勾翠竹,生動有風致,其色靛藍,於紅葉高枝相配,一縱一橫,互呈異彩。畫作創作於戊子(1948年)二月,時值張大千五十歲,正是畫家當其壯年之時所作的工筆翎毛精品。
  • 張大千:潑墨潑彩不但融匯他創作的成果,也匯通東西方差異的特質
    而日本也是近代第一個發展出其民族色彩體系的亞洲國家,可見日人對西方科學與色彩美感之重視。日本的民族色彩體系偏好高明度的色調,淡色調與淺色調非常豐富,所以其整體色彩凸顯出柔和與明媚的美感氣質。這一類的高明度中間色調,必然拓展張大千在色彩領域中的認知,留下了深刻印象(參考圖1),而他五〇年代離開大陸以後,其大多的繪畫材料亦皆在日本訂購。
  • 張大千:畢卡索年輕時的畫最好,越畫越差
    畢卡索曾經贈給張大千一幅畫,畫上只見碩大一張臉,五官不具人形。有人傳說這幅抽象速寫是畢卡索為張大千畫的肖像。張大千指著他的夫人徐雯波說:「這要問我太太,她還後悔得不得了呢!」原來,畢卡索曾經捧了五大本畫冊請張大千觀摩,看到這幅畫時,當時張大千隻覺得畫得很怪,坐在一旁的徐雯波也不由好奇地問:「這張畫的是啥子呀?」畢卡索說:「西班牙牧神,畫得好不好?」徐雯波當然只能說很好很好,很好的結果是畢卡索破例題名送畫。
  • 南懷瑾的點撥:《金剛經》只講3個字,真正悟透,功德無量
    佛學大師鳩摩羅什花費了極大的精力翻譯了《金剛經》中的「善護念」三個字,其後多少虔誠的佛學信徒花了畢生的精力領悟這三個字,而真正悟透的人實在是少數。中國當代著名的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就在他的著作中對「善護念」三個字做了自己的理解。先生認為:『善護念』三字代表了佛學最高的智慧,它的意思是要世人懂得照應自己的念頭,念頭要照應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