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番花信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穀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報春使者――梅花
1000多年前,北宋詩人林和靖親手在杭州西湖孤山種下了三百多棵梅樹。詩人攜」梅妻鶴子」,吟詠:「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成為千古絕唱。
梅花美在風韻。在中國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有冰清玉潔之喻。冬末春初,疏花點點,清香遠溢。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梅花因此被譽為花魁。
梅花原產中國,為落葉喬木,品種繁多,有紫梅、紅梅、白梅、江梅、重葉梅等二百多種。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觀賞梅便是果梅的一個分支。
當年河南殷墟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中,人們曾驚喜地發現了梅核,在最早的文學作品詩經中也有關於梅的記載。這證明我國對梅花的培植起於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歷史。漢代皇家園林上林苑中就有不同的梅花品種。唐代,賞梅進入鼎盛期,蘇州城南的鄧尉山,別名「香雪海」,萬樹梅花,一望無際,與長安牡丹、揚州芍藥並稱為當時賞花盛景。宋代,梅花品種更多,文人詠梅之作空前絕後。到了明清,畫梅則成為時尚。
林黛玉在葬花詩中曾唱過「花開花落兩不知」,但梅卻是忠貞長久之花。梅被稱為花中壽星,是我國傳統名花中最長壽的木本花卉。我國很多地方的千年古梅,經歷了人間滄海桑田,至今還在歲歲作花,年年吐豔。
樹齡最老的是「晉梅」,在湖北省黃梅縣蔡山。山上的「江心古寺」,長著一棵古梅樹,左側枝已腐,右側取代主幹成樹冠。據《黃梅縣誌》記載,晉梅已有1600歲高齡,至今生長不衰,一度開出白色梅花。「隋梅」在浙江省天台縣國清寺大雄寶殿東側,這株古梅老梅花繁似錦,倚牆枕臥,蔭覆院牆內外。「唐梅」在昆明黑龍潭「紫極玄都」觀內,原有兩株古梅。現存一株,已有1200餘年。「宋梅」在浙江杭州超山大明堂宋梅亭前,最早是蘇東坡從杭州移到超山來的。雲南昆明曹溪寺裡有株元梅,歷經700年風雨,至今老當益壯。安徽省滁縣琅琊山下醉翁亭內,相傳是宋朝歐陽修手植的「歐梅」已經300春秋。
蔡山晉梅
中國人看花,大多隨意,故有走馬觀花,跑馬看花之說。唯獨對梅花是個例外,不說看梅,說賞梅、觀梅、探梅、尋梅等;而且對環境氛圍還極其講究,觀梅、賞梅需在淡雲、曉日、薄寒、細雨、輕煙、夕陽、微雪、晚霞、清溪、小橋、竹邊、松下、明窗、疏籬、林間吹笛、膝下橫琴等種種情形下方為佳境。
古人認為「花是將開未開好」,就是說梅花含苞欲放之時為最好,故名「探梅」。「靈峰探梅」便是杭州盛景。園內5000株梅樹,幾十個品種,一到時令,靈峰山下幾成一片香海。杭州西溪探梅也是一篇華章,西溪與孤山、靈峰並稱為西湖的「三大賞梅勝地」。西溪主要栽植的是「綠萼梅」,明清時被稱為西溪梅,是梅中極品。身在杭州的人,每年梅開時節,都要為那梅花醉幾場,因為白居易說過:
三年閒悶在餘杭,曾為梅花醉幾場。
伍相廟邊繁似雪,孤山園裡麗如妝。
在小寒時節,去四合院共赴一場中國人的風雅
歡迎加聊解君微信 liaojiejun2020 與我們互動
或在喜馬拉雅、嗶哩嗶哩、今日頭條、微信視頻號中搜索「聊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