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徽劇是安徽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屬於皖南徽劇的一個流派。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婺源徽劇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29,申報地區為江西省婺源縣。
歷史淵源:
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婺源徽劇屬「石牌」流派,以吹腔、高撥子和二黃為主,也有別具風味的西皮、高腔和崑腔。此後,「三慶」「春臺」「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徽班進京。取代了當時主宰北京的秦腔地位,並最終產生了京劇。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道光年間,婺源藝人在安徽安慶、石牌搭班習藝,將「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撥子等徽調傳入婺源。此後,婺源徽劇又吸收了目連戲的高腔、下江調,並吸納了贛劇的南詞和婺源民間小調,逐漸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濃鬱地方韻味的「婺源徽劇」。婺源徽劇在清末民初曾盛行一時。「洪福林徽昆戲班」等一批婺源徽班曾煊赫一時,湧現了「小旦紅」「武旦宜」、耿金榜、汪進、汪仙保、汪灶喜等深受觀眾喜愛的名角。
徽劇是一個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是戲劇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
藝術特點:
徽劇的音樂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撥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調等類。
徽昆以演武戲為主,多用嗩吶、鑼鼓,氣勢宏大;吹腔兼有曲牌體和板腔體形式,以笛和小嗩吶為主奏樂器;撥子用棗木梆擊節,以嗩吶、笛、徽胡伴奏;二簧以徽胡為主奏樂器,有導板、原板、回龍、流水等板式;西皮則有文武導板、散板、搖板、二六等板式,同樣用徽胡為主奏樂器;花腔小調多為民間俗曲,生活氣息濃鬱。
徽劇腳色行當包括末、生、小生、外、旦、貼、淨、醜等類,表演火爆熱烈,氣勢豪壯,動作粗獷,特別擅長武戲,有翻臺子、跳圈、竄火、飛叉、滾燈、變臉等特技。
徽劇表演技法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塑造,並通過動作和神情予以外化;還特別講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讓人產生一種雕塑美的感覺;藝人繼承了目連戲武技高超的傳統本領,形成婺源徽戲剽悍粗獷的風格。其劇目通俗易懂,結構簡練,動作性強,「戲」的成分濃,雅俗共賞。
藝術劇目
徽劇傳統劇目豐富,其中徽崑劇目以武戲為主,有《七擒孟獲》《八陣圖》《八達嶺》《英雄義》《倒銅旗》《白鹿血》等;昆弋腔劇目有《昭君出塞》《貴妃醉酒》《蘆花絮》等;吹腔、撥子劇目有《千裡駒》《雙合印》《鳳凰山》《淤泥河》等;西皮劇目有《戰樊城》《讓成都》等;皮簧劇目有《龍虎鬥》《反昭關》《宇宙鋒》《花田錯》等;花腔小戲有《李大打更》《探親相罵》等。
文化傳承
徽劇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它不僅孕育了京劇,而且中國南北幾十個地方戲曲劇種都同它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同時,徽劇還是徽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直觀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特點,值得深入研究。但目前徽劇面臨著「斷種」的危險,演員老化,傳承乏人,經費緊張,從業人員越來越少,現在必須加緊從保護老藝人入手,進行徽劇的搶救、挖掘、整理工作,否則將會錯失良機,造成巨大的遺憾。
(圖片來源網絡)
責編: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