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婺源徽劇|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

2020-12-15 文旅中國

婺源徽劇是安徽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屬於皖南徽劇的一個流派。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婺源徽劇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29,申報地區為江西省婺源縣。

歷史淵源:

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婺源徽劇屬「石牌」流派,以吹腔、高撥子和二黃為主,也有別具風味的西皮、高腔和崑腔。此後,「三慶」「春臺」「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徽班進京。取代了當時主宰北京的秦腔地位,並最終產生了京劇。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道光年間,婺源藝人在安徽安慶、石牌搭班習藝,將「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撥子等徽調傳入婺源。此後,婺源徽劇又吸收了目連戲的高腔、下江調,並吸納了贛劇的南詞和婺源民間小調,逐漸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濃鬱地方韻味的「婺源徽劇」。婺源徽劇在清末民初曾盛行一時。「洪福林徽昆戲班」等一批婺源徽班曾煊赫一時,湧現了「小旦紅」「武旦宜」、耿金榜、汪進、汪仙保、汪灶喜等深受觀眾喜愛的名角。

徽劇是一個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是戲劇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

藝術特點:

徽劇的音樂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撥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調等類。

徽昆以演武戲為主,多用嗩吶、鑼鼓,氣勢宏大;吹腔兼有曲牌體和板腔體形式,以笛和小嗩吶為主奏樂器;撥子用棗木梆擊節,以嗩吶、笛、徽胡伴奏;二簧以徽胡為主奏樂器,有導板、原板、回龍、流水等板式;西皮則有文武導板、散板、搖板、二六等板式,同樣用徽胡為主奏樂器;花腔小調多為民間俗曲,生活氣息濃鬱。

徽劇腳色行當包括末、生、小生、外、旦、貼、淨、醜等類,表演火爆熱烈,氣勢豪壯,動作粗獷,特別擅長武戲,有翻臺子、跳圈、竄火、飛叉、滾燈、變臉等特技。

徽劇表演技法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塑造,並通過動作和神情予以外化;還特別講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讓人產生一種雕塑美的感覺;藝人繼承了目連戲武技高超的傳統本領,形成婺源徽戲剽悍粗獷的風格。其劇目通俗易懂,結構簡練,動作性強,「戲」的成分濃,雅俗共賞。

藝術劇目

徽劇傳統劇目豐富,其中徽崑劇目以武戲為主,有《七擒孟獲》《八陣圖》《八達嶺》《英雄義》《倒銅旗》《白鹿血》等;昆弋腔劇目有《昭君出塞》《貴妃醉酒》《蘆花絮》等;吹腔、撥子劇目有《千裡駒》《雙合印》《鳳凰山》《淤泥河》等;西皮劇目有《戰樊城》《讓成都》等;皮簧劇目有《龍虎鬥》《反昭關》《宇宙鋒》《花田錯》等;花腔小戲有《李大打更》《探親相罵》等。

文化傳承

徽劇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它不僅孕育了京劇,而且中國南北幾十個地方戲曲劇種都同它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同時,徽劇還是徽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直觀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特點,值得深入研究。但目前徽劇面臨著「斷種」的危險,演員老化,傳承乏人,經費緊張,從業人員越來越少,現在必須加緊從保護老藝人入手,進行徽劇的搶救、挖掘、整理工作,否則將會錯失良機,造成巨大的遺憾。

(圖片來源網絡)

責編:任文

相關焦點

  • 「離經叛道」亦有道——百年徽劇的守與變
    新華社合肥12月9日電 題:「離經叛道」亦有道——百年徽劇的守與變新華社記者劉美子、水金辰230年前,中國戲曲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徽班進京」。徽劇迎來高峰發展,後經「徽漢合流」,吸收其他聲腔精華,孕育出國粹京劇。
  • 小縣城變大景區 「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美麗嬗變
    圖為「朱熹故裡」江西婺源縣新編大型婺源徽劇《朱子還鄉》演出畫面。(資料圖) 劉佔昆 攝  以「花」為媒 做旺四季旅遊  油菜花是婺源鄉村旅遊的「成名曲」。每年陽春三月,婺源縣十餘萬畝金黃的油菜花海吸引著八方遊客慕名而來。油菜花從普通的農作物變身旅遊景觀,讓婺源成為全國春季旅遊矚目的焦點。
  • 安徽對地方戲曲實行分類保護 力促常見劇種"百花齊放"
    近日,省文化廳印發《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試行)》的通知,對安徽地方戲曲分類指導,科學保護,講求實效,要求各地和演藝單位自2017年開始實行。  我省是戲曲大省,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梆子戲等20個本土劇種在全省最具代表性,群眾基礎最為廣泛;現有33個國有戲曲院團,273個民營戲曲院團。
  • 新年戲曲晚會彰顯時代特色致敬傳統經典
    綜觀2020年的新年戲曲晚會,從節目遴選和安排到呈現方式,均體現了「好聽、好看」的宗旨,而戲曲演出的「好聽、好看」,關鍵在於精心選擇不同劇種的優秀劇目,並且堅持戲曲化的表演風格,充分發揮各劇種的藝術魅力,讓戲曲集唱念做打於一體的藝術表現優勢得到充分張揚。整臺晚會在音樂上豐富多彩,既有崑曲和京劇,也有高腔、梆子、亂彈和花燈等,幾乎囊括了戲曲音樂的所有種類。
  • 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花開不敗永留芳
    此次晚會精心挑選出的豫劇《蘇武》、崑曲《夜奔》、徽劇《關羽觀陣》,京劇《八大錘》、紹劇《佘太君》、京劇《智取威虎山》、婺劇《信仰的味道》以及表現當代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的壯劇《黃文秀》,禮讚了歷代的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在戲曲舞臺上奏響時代的主旋律和英雄的頌歌,樹立起一座座仰之彌高的豐碑。
  • 安徽省擬對地方戲曲分類保護
    近日,安徽省文化廳印發了《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試行)》(以下簡稱《保護計劃》),從實際出發,對安徽地方戲曲科學分析、分類指導,要求各市、省直管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和安徽演藝集團自2017年開始實行。  安徽現有33個國有戲曲院團,273個民營戲曲院團。
  • 戲曲 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欲望的高漲[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鬥藝,並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
  • 徽班進京二百三十周年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光明日報記者 李笑萌  自1790年起,以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為代表的四大徽班先後進京,南腔北調匯聚北京、眾多名角同城競技,230年前戲曲藝術家們的一場「藝術跨界」孕育促成了「國粹」京劇的誕生。  今年正值徽班進京230周年,也是京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第十年。
  • 安徽實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 打造特色品牌
    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廣大戲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省戲曲藝術健康發展,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秀劇目在社會上產生影響,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的影響,地方戲曲面臨觀眾減少、市場萎縮等困難,戲曲劇種保護迫在眉睫。
  • 背上行囊去旅行:繪畫寫生基地,中國最美的鄉村一江西婺源
    背上行囊去旅行:繪畫寫生基地,中國最美的鄉村一江西婺源婺源山清水秀,群山環抱。境內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到處是小橋、流水、人家,一派田園風光。全縣猶如一座大公園,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歷代文風熾盛,名人輩出,清代以前有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選人《四庫全書》172部,至今仍保存有不少特色鮮明的古文化遺蹟。婺源還有古徽劇、古儺舞、燈彩、抬閣、板龍燈和茶道等民俗風情。婺源古樹眾多,遍布全縣各地。樹齡在300年以上的有200多棵,最長的達2000多年。古樹種類繁多,形態千奇百怪,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 晚上六點後的婺源,由這裡定義
    婺源的玩法不同於國內經濟繁榮的大城市,婺源是一座立足於旅遊的小城市。婺源發展「夜經濟」,除肆放本地潛力外,也是為了更好的服務遊客。婺源景觀橋對於婺源各景區而言,「夜經濟」是旅遊品牌競爭的新維度。就婺源目前而言,最火熱的夜間打卡地是夢裡老家。婺源夢裡老家夜景夢裡老家位於婺源縣城南郊5公裡處,由一臺大型山水實景演出、演藝小鎮、度假小鎮、健康小鎮四個部分組成。
  • 《2019新年戲曲晚會》——中華傳統文化國韻天驕,京劇
    2018年剛剛過去,最近一個晚會引起了我的注意《2019新年戲曲晚會》。 檀板弦歌賀新歲,古韻時調頌昇平。不由的感嘆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是傳統文化中一朵經久不衰的瑰寶。經過漢朝,唐朝到宋朝一步步形成較為完成的戲曲藝術。
  •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安徽卷) 首批9個劇種籤約出版計劃
    近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安徽卷)首批9個劇種出版計劃籤約會在合肥舉行,黃梅戲、徽劇、洪山戲、含弓戲、皖南目連戲、皖南花鼓戲、嶽西高腔、文南詞、推劇等9個劇種的主要作者參加了此次籤約會。
  • 「戲曲大觀」明代以來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各個時期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歷史發展有所變化。崑腔「崑腔」,中國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也是清代及現行的戲曲「四大聲腔」之一。●起源「崑腔」,元末起源於江蘇崑山,在明朝嘉靖年間經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予以加工提高後,影響逐漸擴大。
  • 民間戲曲文化,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雕塑藝術
    戲曲藝術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部分包含的精神,審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劇藝術等等,作為文化的觀念層面,構成某一種文化特色的價值體系。彩繪雕塑,戲曲文化雕塑,戶外擺件古代戲曲在我國文學藝術園地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 江西婺源甲路紙傘風靡全國,在堅守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使這個已有千年歷史的婺源甲路村,也因此煥發了新的活力。11月24日,拍攝的婺源甲路傘藝園廠。傘,是我國漢民族首創,誕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最初是魯班用木材製成的。當時,在製作和攜帶上較為不便, 魯班的妻子云氏進行了改造。造紙術發明以後,油紙傘隨之產生。由於輕巧耐用,便於攜帶,於是,油紙傘很快便傳開了。
  • 貴州花燈戲《夫妻觀燈》亮相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
    2019年12月31日晚,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在國家大劇院戲曲劇場演出,擁有濃鬱貴州地域文化的傳統花燈戲《夫妻觀燈》亮相晚會,展現貴州花燈戲的魅力。  花燈小戲《夫妻觀燈》是由唐二(男醜)和么妹(旦角)兩個人物通過唱、跳、捻白、甩帕等表演形式表現的地方小戲,夫妻雙雙精心打扮、身穿新衣,一路上看見各式各樣、五彩繽紛的彩燈,喜悅之情油然而生,通過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與生動、歡快、詼諧的表演,表達了夫妻愉悅的心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 《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讓戲曲在新時代綻放瑰寶之光
    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對傳承發展好戲曲藝術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中國戲曲學院以建校70周年為新起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戲曲進校園 經典共傳承——高新二小開展「傳承戲曲藝術,弘揚傳統...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和魅力,提高學生藝術品味和文化修養,激發學生對傳統戲曲文化的興趣和愛好,營造校園戲曲文化的氛圍。12月4日下午,高新二小舉行「傳承戲曲藝術,弘揚傳統文化」戲曲進校園活動,特別邀請到了新餘市採茶歌舞劇院,新餘採茶戲名家工作室的老師們,為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中國傳統文化盛宴。 活動中,同學們不僅了解了中國採茶戲基本知識,而且還近距離地體驗了一番戲曲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