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號是天涯創辦20周年的日子,這天邢明身著白灰條紋襯衫、黑色西裝褲,戴一幅流行的金色框架眼鏡。已到知天命之年的邢明,談及天涯這些年的落寞,比外界想像的要淡然:「天涯錯失很多機會,有它的必然性。除自身原因之外,也因為行業本來就很慘。」他頓了頓,又說道,「其實應該多一些包容。」
萌芽期——「思想的匯集地」,「無為而治」,「野蠻生長」
邢明,海南文昌人,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成為一名普通的公務員,在90年代的大牛市中,賺的缽滿盆滿(2000萬)的他在憑著自身對炒股的興趣創辦了一個交流股票訊息的論壇,並取名為天涯,取自海南的「天涯海角」。1999年3月,經過創始團隊在海口艱苦的努力(天涯社區現任首席科學家,當年未退伍的海警戰士卓銳),天涯BBS的頁面上線了。1999年的技術架構和ASP底層也在天涯使用至今;對新技術的遲鈍,也直接導致了天涯在發展歷程中的數次失敗,這是後話且不表。
當時的邢明也不曾想到天涯會演化成為一個高知用戶暢所欲言的論壇聚集地。此時已有第一批高知用戶在「四通利方論壇」暢所欲言,四通利方後來成了新浪網,轉型門戶,這批以高知群體為主的使用者候鳥遷徙一樣來到天涯,他們大多來自高校、社科院、媒體等單位,屬於中國最先接觸網際網路的群體,他們形成了天涯社區的「基因」;也帶來了頗為震動的思想新論,最具代表性的帖子要數《本世紀最後的論戰:中國自由左派對自由右派》。
高光時期——「資本競相追逐」,「清高的文人」
這個階段的天涯社區藏龍臥虎,「無為而治」給諸多思想創造了衍生空間,用戶量也因此迅速積累。一大批網絡文學,如《鬼吹燈》等,社會熱點事件,如「芙蓉姐姐」等均在此發酵傳播。
在「全民話題,天涯製造」的高光時刻,天涯坐擁300萬的註冊用戶。每天同時在線人數達3萬人,當時的天涯堪稱國內網際網路的頂級流量擔當,論壇上熱帖發酵的威力比當下的微博熱搜來得更加兇猛。
雖說名氣在外,但天涯並不賺錢。資金壓力大的時候,天涯有些事業部壓縮到只有1人,甚至幾個月發不出工資,即使有大量「斑竹」免費幫忙維護子板塊的運營,天涯也快養不活自己的運維「小團隊」。 或許是因為創始人邢明從骨子上而言仍是一個清高的文人,一個理想主義者,沒有對當時天涯的商業模式以及變現邏輯多加思考;即使是在最輝煌的時候,天涯也並未考慮狙擊資本,按照邢明的話說,因為那時還有點業餘炒股票賺的錢,能自己運作。
2004年,天涯資金最緊張的時候,新浪的汪延和搜狐的張朝陽均向邢明拋出了橄欖枝,希望收購天涯,而邢明選擇了拒絕,在公司最好的時候賣掉,是所有創業者最忌諱的事。他更傾向於接受入股。
危機時期——「競爭對手來勢洶洶」,「媒體化社區」,「上市接連失敗」
這一時期,新生代的豆瓣和新浪博客創立,跟天涯搶奪大V。內外交困之下,邢明接受IDG資本、清科集團、分眾傳媒500萬美元的投資。首輪融資過後,谷歌跟投1000萬,希望借天涯的流量勢力,與百度相抗衡。
資本裹挾之下,「慢半拍」的天涯才正式開始商業化的探索,從單純的網友分享平臺轉向公司化運營,調低「斑竹」的權限,組建專職團隊來運營帖子。伴隨媒體化的進程,天涯試圖通過廣告來實現流量變現,硬廣之外,各個子板塊也遭到廣告的侵襲,大量公關公司和廣告公司製造的帖子充斥天涯。邢明承認有收入壓力的時候,業務部門面對考核籤了一些不太好甚至不雅的廣告,影響了用戶體驗。這種方式改變了天涯的基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天涯的用戶根基。邢明對市界反思到,「由一個運營人員去判斷帖子的好壞,並決定它的權重是可怕的,因為他的判斷未必準確。」回頭再來看這一切,他覺得,「社區應該去中心化,而不是媒體化」。
正是在這次發行中,谷歌買入了100萬股,佔比6.67%。同年,天涯控股與境內天涯社區及股東方也籤訂了一系列控制協議,搭建VIE(可變利益實體)架構。背靠谷歌巨頭,天涯在2008年對赴美上市躍躍欲試,後來卻又無聲無息的結束了。按照天涯CEO邢明的說法,這是自己主動放棄了。「當時天涯控股在海外成立VIE架構,融了美元基金,的確是有在海外上市的考慮。」邢明說,但是當時的天涯並沒有跟券商對接,也沒有提交相關申請上市的材料,所以不存在上市失敗,「之所以沒有繼續進行,是受到了國內創業板的誘惑。天涯決定拆除VIE架構、衝擊創業板第一批,但是與谷歌的漫長談判阻止了這一美好願望。」
拆除VIE,意味著國外資本谷歌必須退出,谷歌就不答應了。「你無緣無故地讓人退出你的股權,人家肯定不幹呀。」邢明說。 好在,天涯拿下了這場股權回購拉鋸戰,雖然過程頗為曲折。「當時與谷歌的談判持續了將近兩年,等我們把一切都搞定之後,發現上創業板要排隊了。」邢明如此解釋衝擊創業板的失敗。而根據內部員工的爆料海外上市失敗的原因是:
「天涯是不斷需求外援不斷耗費緊缺的資源試錯。長期的團隊不穩定,高頻的中高層人員更替,直接導致產品延期,項目無效。這點對於2009-2012年的天涯來說非常致命,天涯當時重金從百度挖來架構師,從谷歌中國挖來N員重將,從IBM挖來研究院的CTO,但是大家完全無法融合。反而使得財務狀況繼續惡化,產品依舊延期。2011年為新項目的上馬,我們請到了IBM的團隊,耗費了約600萬元給我們做解決方案。
這時候,從1999年沿用至今的ASP架構發揮了超乎尋常的作用,IBM的小夥伴說:推倒重來吧,喊上你們的股東google,用他們的技術重構天涯社區。於是我們天天去谷歌和discuz的人開會,在此聲明,我們真的不是為了谷歌那豐盛的自助餐, 經過討論,discuz的論壇架構雖然功能多,管理靈活,但是無法承載天涯社區每日億級的流量。
我們還需要自己想辦法。事實證明,誰挖的坑,還得誰去填。於是重新啟用當年的架構師卓銳重構技術底層。但是重構這種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在還沒做完吶)所以當年已經部分實現的圖形社區,遊戲社區和3D購物街等項目紛紛落馬。由於高估值項目的暫停與落馬,衝擊上市的目標已經變為了創業板。
大家還比較慶幸,我們還有谷歌中國的首頁入口:天涯問答和天涯來吧。這兩個產品為我們帶來的流量在當時看來是可以匹敵微博的, 可惜,老祖宗總是坑我們。他老說,禍不單行。谷歌要退出中國了,不但要求天涯社區回購股份,而且我們也失去了一塊重要的流量入口,不單單是這樣啊,那時候天涯問答和天涯來吧這兩個產品,運營活動的成本都是谷歌承擔的啊,運營團隊的小夥伴當即就很鎮定的……辭職了!
不過天涯社區的人,對此種種早就習以為常了。開始重新拿起旅遊概念,打造天涯客旅遊社區。可惜好景不長,沒多久就因為資金問題800萬把這個項目賣掉了。錢,用來發工資……令人不快的事情,到此為止了。」
落寞期——「錯過」,「盲目跟風」
屢次錯過機會,時代已經不再眷顧天涯了。2010年後,國內移動網際網路興起,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紛紛崛起,天涯所依託的web2.0技術成了明日黃花,精英大V和草根用戶均轉移到新的平臺,天涯再也不是話題製造中心。天涯論壇也會出現「天涯真的是沒落了」的帖子,尷尬的是底下再無「蓋樓者」,當年寧財神一篇矯情的《天涯這個爛地方》,引發的「蓋樓」風景只可追憶不再重現。
在天涯一個產品的新改變如果被網友發現並且批評的話,天涯通常的做法是立刻改回去。這種行為在內部也有著非常有力的輿論支撐:眾口難調,天涯最重要的是保持天涯最火時的氛圍,任何讓網友不滿意的改動都極有可能破壞這種氛圍,所以,不能輕易改變。
這種害怕試錯的理念,等於變相的抑制了天涯的創新能力,形成了一股跟風文化。更導致在天涯受到微博和微信等移動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的衝擊之後,開始盲目跟風,先是做了天涯微博,之後又做了微論。尤其是微論這個被廣泛提及的產品,其實幾乎都不能稱之為一個獨立的產品,它只是融合了天涯原有的部落來吧所產生的一個用戶自主管理的版塊。而且在移動端也沒有獨立的應用,只是天涯客戶端的一個功能按鈕。這種與天涯社區高度重合性的產品,其實所產生的效果只是在分流天涯自身的網友,讓網友無所適從,這次是真正的破壞天涯氛圍。而且天涯的這種重複性產品對於外界來幾乎沒有任何吸引力,根本無法獲取新鮮血液。
兩年後,在社交媒體、門戶網站、視頻網站、垂直社區的多面夾擊下,天涯倚重的廣告業務遭遇嚴重擠壓,2012年,天涯被迫向個人增值服務和社區型電商轉型,實施「平臺化戰略」。重點打造的「天涯輕」與「天涯客」項目,前者追趕移動網際網路潮流,以流行的微博、輕博客、LBS交友以及O2O等形式,打造天涯資源整合平臺;後者則是一個遊記性質的產品,切入社區電商領域,尋求除了廣告以外新的盈利途徑。邢明希望切入社交電商,並通過旅遊來實現流量變現。「那時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關注旅遊業務,花了不少錢,分散了很多精力,相當於走了一段彎路。」回顧轉型,邢明稱,當時應更加專注於優化用戶體驗,而不是迫於收入壓力,去做一些新的嘗試。
事實證明,無論是「天涯輕」還是「天涯客」,其用戶規模都難以扛起「平臺」二字。
救贖——「登陸新三板」,「區塊鏈」
2015年4月,天涯悄悄登陸新三板,在上百份的上市公告中,天涯還是被媒體挖了出來,引發「天涯人」的集體懷舊。邢明聽到關於天涯登錄新三板的反饋是「挺冤的,挺掉價的」。
不管怎樣,經歷多番折騰的天涯終於還是登上了資本市場,但新三板的融資能力和流動性,跟主板和創業板無法相提並論,上市的三年多時間裡,天涯僅通過增發獲得1億元的融資。因為資質的問題,天涯自2016年底起一直處於停牌狀態,融資功能基本喪失。
邢明談到新三板時說,「現在看來,回歸國內資本市場的選擇不一定正確,原來我們是美元基金的融資模式,資本市場看的是未來願景,但在國內上市,只看能賺多少錢,通過營業額算PE估值,這是我們走的一個彎路」。
走彎路時,天涯正處在調整期,邢明看中橫空出世的「區塊鏈」,認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跟天涯的內核非常契合,天涯早期正是因去中心化而繁榮起來。2016年下半年,邢明定下通過區塊鏈重構天涯的戰略。
後來的日子裡,邢明往返於北京和海南之間,接觸區塊鏈技術的人才,跟潛在的技術合作方談合作。經過一年多的籌劃,天涯在2017年8月推出天涯分Tianya Token(簡稱TYT)和天涯鑽公測,正式開啟「特持鑽挖礦」「創作挖礦」及「投票挖礦」計劃。邢明希望藉助區塊鏈的技術解決原來天涯社區積分水化的問題,重構一套積分體系,積分在天涯生態裡面可以流通,用來閱讀、買道具,甚至農產品或者旅遊服務等,以此來激勵創作者。然而,區塊鏈的風口呼嘯而過,天涯的區塊鏈星球板塊「封刀」(停止挖礦)的帖子越來越多,他們認為TYT前途不明……
結語
當陌生人被微博給佔了,當熟人被微信給佔了,當關鍵詞被貼吧給佔了,當興趣被豆瓣給佔了……天涯,當影響力褪去之後,的確要找一個新的關鍵詞了。但不應該是跟風!
20年走來,天涯經歷了坎坷的上市路,數次錯過高估值的項目,數次沒有結合自身實際的盲目跟風;使其從20年前人們口中的「美麗新世界」淪落到現在的「無人問津」。天涯論壇失敗的原因是深刻的,主要有:
對新技術反應遲鈍;
創始人文人情懷過重,沒有意識到網際網路變現的套路,導致公司現金流短缺;
盲目空降,沒有任何人員儲備;
在沒有真正了解分析市場及自身的情況下,盲目跟風;
如今回望20年,那個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充滿著理想主義與浪漫色彩的少年;在經歷了資本市場的洗禮後,是否仍保持著當初年少的那一顆「純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