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那麼就會原諒現在的我|第2627期
1920年9月30日
月光裡永恆的傳奇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紅玫瑰與白玫瑰》
「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應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
——《金鎖記》
「流蘇,你的窗子裡看得見月亮麼?我一直想從你的窗戶裡看月亮,這邊屋裡比那邊看得清楚些。」
——《傾城之戀》
明天是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日,今年也被張迷們熱切地稱為「愛玲愛玲年」,讓無數的讀者陷入懷想,追念這位傳奇的女作家。
1920年9月30日,中秋剛過,在臨近蘇州河畔的舊式裡弄,有一幢別致的洋房——在這裡張愛玲出生了。
誰都不曾預想,二十年後這位生於官宦世家的女子,沒有仰仗名滿天下的曾外祖父李鴻章,沒有倚靠祖父張佩綸的顯赫地位,僅憑著一支如椽之筆,聲名鵲起,成就了文壇的傳奇……
幼年的張愛玲(右)與弟弟
張愛玲深諳人性的幽微,她所編織的故事,勾連著親情、友情與愛情,讓讀者在縝密的空間裡體味著微妙而深刻的人情世故。
轉眼,又一年中秋將至,每每提及此日,自然會聯想到高懸夜空的月亮。月隨情生,情隨月長。而張愛玲的一來一去,似乎也與中秋默然相鄰。
遙想1995年「中秋節」的前日,她離開了……
回望張愛玲的一生,何曾不像一枚清冷默然的孤月,隱匿在陰雲背後,對迷離的愛情寄予著厚望。
張愛玲很擅長寫月亮,卻總不圓滿。她筆端那縷憂鬱的月光,映照著世俗男女的蒼涼,也見證了一個時代,「一切浮華後面都藏著『惘惘的威脅』,極目望去,底子裡是悲觀的。」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了」
張愛玲與胡蘭成
在別人的故事裡,張愛玲總是如月亮那般靈光通透,而在自己的生活裡,她卻執迷到殘缺。最終,也沒能逃出現代人悽惻的命運圖像——「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歷經數劫的她始終是市井流言的軸心,跌跌撞撞尋找著自己缺失的一角,直到於千萬人之中遇見那個人,於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擁有那輪如月之圓時,才發現周遭的一切早已今非昔比……
錦瑟流年,踏過山河歲月,張愛玲在那個不完滿的「圓」裡留下了永恆之謎。「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或許,讀者對張愛玲的愛亦是如此,在這特別日子裡,允許我們借著這清澈如許的月光,輕輕道一聲——「生日快樂!」
撰文 | 肖 堯 校對 | 西格瑪
頭圖 | 張及時《夜朦朧雨朦朧》©衍藝圈
插圖 | 石磊《秘境之靜》©文秦美學
配樂 | 張棟《捧在手心的記憶》《心事》《你知道嗎》
點擊圖片 擁有張愛玲的經典小說集
洞察人性幽微,書寫眾生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