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碟還有多少「門」事件可以等待?用戶還有多少數據可以重來?--這是一首流行歌曲所改編的歌詞,來自一位經歷過掉速門、C1門、固件門等事件的網友發出的感概。
在雲存儲沒有真正實用化、普及之前,硬碟是我們電腦的核心硬體,它可能是機械式的,也可能是快閃記憶體固態式的。這些號稱精密程度僅次於CPU的硬碟,其實嬌貴、小氣得很,時不時給大夥們耍耍小脾氣,當然後果也是很嚴重的,我們的數據沒了。今天我們將盤點機械硬碟的七宗罪,您是否感同身受?
多少數據可以重來!罄竹難書硬碟七宗罪
●原罪:慢 這個參照物相當厲害
「慢」也能算是罪,而且還是罪魁禍首級別。在泰國洪水那段期間,網友們沒少罵機械硬碟:「貴得要死,還慢得跟烏龜一樣!」某種特定情況下,它可以比蝸牛還慢。
機械硬碟內部結構
廣大網友並不了解機械硬碟內部結構,他們為何批評機械硬碟慢?一則是網友們在日常使用的感受;二則是有了SSD固態硬碟這個參照物,突顯機械硬碟速度慢。
機械硬碟難道真的廉頗老矣?
編輯點評:機械硬碟要想不挨罵,要麼價格便宜,要麼速度快起來。機械硬碟獨有的機械結構,它無法像基於半導體製造的SSD固態硬碟那樣,擁有快速尋道能力、強大的多線程數據傳輸能力。
顯然降價更為直接有效,機械硬碟的速度一時半會提不起來。下面我們進入硬碟七宗罪之二的「掉速門」解析:
硬碟掉速問題最早來源於西數綠盤(WD10/20EARS),當時西數敢於天下先應用4K高級格式化技術,遺憾的是西數沒把螃蟹吃著,反而吃了螃蟹大鉗子的虧。
掉速門的主角:WD10EARS 1TB/WD20EARS 2TB硬碟
●什麼是高級格式化?
高級格式化是國際硬碟設備與材料協會(International Disk Drive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Association,IDEMA)為新型數據結構格式所採用的名稱,它定義了硬碟介質上所用基本扇區大小的增長量級。
註:高級格式化,又名4K高級格式化,要求硬碟扇區4K對齊。
4K高級格式化說明
4K高級格式化標準規定,硬碟扇區大小從當前的512位元組遷移至4096位元組(或4K)。這項更改會提高格式化效率,從而有助於硬碟行業提供更高的容量,同時提供改進的錯誤糾正功能。
●4K對齊好處多多 對不齊呢?
當然,以上是在4K對齊之下的好處,要是硬碟沒有4K對齊,會是什麼樣一個結果呢?
網友反映WD10EARS 1T綠盤掉速問題
網友使用西數WD10EARS 1TB綠盤做主盤。由於4K沒有對齊,這塊西數1TB綠盤掉速非常嚴重,硬碟表現如同坐過山車,讀取速度此起彼伏。其速度頻繁掉到0MB/秒,幾乎接近停滯狀態。
編輯點評:硬碟廠家應用4K高級格式化的初衷是為了擴大存儲空間,遺憾的是硬碟廠家想當然,把用戶的使用技巧提高到硬碟廠家的高度,結果可想而知。
時代進步,超過40%的Win7/8用戶不再受4K對齊的困擾,並且已有硬碟廠家率先研發出4K自動對齊的硬碟。
前面我們講到臺式機硬碟的掉速問題,本頁的C1門則與筆記本硬碟有關,主角是西數320GB/500GB藍盤(WD3200/5000BEVT)。它們的C1值過高,引起硬碟卡頓等現象。其根源是西數硬碟的電源管理(APM)所導致。
「C1門」特徵:系統運行/遊戲進行中卡頓、停滯
●磁頭運動節能沒錯
「C1門」硬碟運行作業系統,當西數硬碟不讀取磁碟上的數據,磁頭會自動收回去;當硬碟要再次讀取數的時候,磁頭又搭接到碟片上,重新讀取數據。其初衷是為了節能。
西數3200BEVT/5000BEVT是「C1門」的主角
●錯在短時間運動頻繁
只能說西數好心辦了壞事,「C1門」導致硬碟吱吱響,系統運行、玩遊戲出現卡頓停滯現象。據官方數據,一般硬碟的C1值最大只有30w-60W次,這就是西數硬碟的「C1門」。該現象多見於ACER 3820TG、聯想Y450等筆記本電腦。
聯想Y450本本的西數320GB藍盤
編輯點評:機械硬碟是一個十分嚴謹的高科技產物,它的科技含量僅次於CPU。如果西數能夠長久的測試硬碟,相信在工廠階段就能發現C1值過高的問題,並給予修正。不過下面一個例子足以證明,硬碟的確比公主還難伺候。
「固件門」發生於5年前的希捷7200.11硬碟,當時希捷在沒有嚴格、長久測試的情況下,搶先推出單碟250GB技術硬碟。其結果當然是災難性的,硬碟廠家丟失市場份額,用戶不滿意。
●心急推新品 忽略步驟
硬碟本身在進行兼容、穩定性、疲勞測試的時候,需要與數十甚至上百塊對應接口的主板進行兼容性測試。廠家每次需要將數以千計的硬碟,放在測試區域進行穩定性測試。
7200.11成為硬碟歷史的轉折點
●英特爾都有犯暈的時候
固件門的根源在於希捷當時沒有將硬碟進行長久的兼容性、穩定性測試,導致硬碟問題都讓用戶去感受、發現。其後的英特爾6系主板也犯過類似錯誤,俗稱「B1」門,直到B3步進的南橋晶片才修正。
7200.11足足花了5年時間消除影響
編輯點評:當年希捷為了搶奪單碟250GB的頭彩,貪功冒進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此後硬碟廠家表現拘謹、甚至過於保守。
時至今日,個別硬碟廠家一邊等待對手犯錯,一邊慢騰騰推出新產品。不知道這是硬碟產業的進步還是倒退呢?
「固件門」是歷史事件,此頁所提及的「碟片門」則是現在進行時。它起始於單碟1TB技術,此時的硬碟廠家們儼然成了老江湖,硬碟測試N輪之後才發布、上市,它們在這一過程中還聰明的研究了副產物--閹割硬碟,俗稱「碟片門」。
●閹割硬碟的由來
單碟1TB技術生產的2TB硬碟理應為雙碟,然而市場市場上存在著單碟1TB技術生產的三碟2TB硬碟。這是硬碟生產線的必然結果,否則碟片帶有瑕疵的3TB硬碟丟之可惜,硬碟廠商難於承受如此成本。
目前筆者確定希捷、東芝、西數均有單碟1TB技術下的雙碟、三碟裝2TB硬碟。
①、希捷雙碟/3碟2TB硬碟
希捷新酷魚2TB/7200轉硬碟
其中希捷的雙碟2TB硬碟最好辨認,雙碟2TB硬碟有一個較大的深坑(三碟則為淺坑)。
②西數雙碟/3碟/4碟2TB硬碟
西數2TB硬碟可就相當的多,除了「掉速門」的主角WD20EARS(庫存積壓)、還有多達4款其他2TB硬碟。諸如3碟裝WD20EARX、「WD30EZRX 4碟/3TB硬碟」的閹割產物WD20EARX、WD20EZRX 2TB硬碟、以及「WD30EZRX 3碟3TB硬碟」的閹割產物。
目前西數2TB綠盤共有5款在市場銷售,足以令人眼花繚亂。並且西數2TB硬碟從正面外觀不像希捷那樣容易辨認。
③東芝雙碟/三碟2TB硬碟
筆者目前手中有一塊單碟1TB技術的東芝3碟2TB硬碟,它和東芝3TB硬碟外觀完全一致。它和東芝雙碟2TB硬碟,外觀完全一樣,僅重量有區別。所幸它的型號單一,不至於讓讀者挑花眼。
編輯點評:英特爾將高端產品線的瑕疵品閹割成為低階段產品,比如e3-1230-V2、i5-2550K等等,英特爾至少在價格上讓步,其做法也較為厚道。
相比之下,硬碟廠商們的臉皮可就一個比一個厚,而且閹割硬碟和原生硬碟是一個價。聰明的網友如是回答:「讓你知道價格有差別,你還會買閹割硬碟麼?」
「藍屏」現象比較多發生在劣質、假冒內存,但是發生在硬碟身上,也許大家就覺得匪夷所思了。當然,它得是內存的近親,基於半導體快閃記憶體的SSD固態硬碟。它和「固件門」同屬一脈,主控廠家通過修正固件來解決藍屏問題。
SandForce僅出售主控和固件解決方案
●似曾相識 「固件門」翻版?
本頁的「藍屏門」主角則是早期的SandForce主控固態硬碟,去年全年LSI SandForce SF-2000系列主控的BSOD(藍屏死機)和掉盤等故障被鬧得沸沸揚揚,直到後來10月發布的3.3.2版固件才得以解決。隨著今年英特爾SSD 520的發布以及固件衍生到第5版,才正式宣告SandForce SF-2000的成熟。
藍屏事件
●槍打出頭鳥
早期其實各個SSD廠商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固件設定往往偏重理論,未能與用戶多變、多樣的使用環境結合,犯了當年希捷7200.11硬碟固件門的錯誤。不光SandForce和JMicron,只是早期各家銷量都不大,所以問題都是小規模或極小規模,Intel和美光也都發生過藍屏門。隨著SSD銷量開始起來之後,當時銷量最大的SandForce主控成了被槍打的出頭鳥。
編輯點評:和5年前希捷不同的是,SandForce沒給網友們罵死,倒是採用SandForce主控的SSD廠家給批得體無完膚。
SSD廠家過於相信「主控+固件」一攬子解決方案,忽略了自身對產品的兼容、穩定性、長久測試。
「小七」哈珀是貝克漢姆的掌上明珠,貝帥哥對其疼愛有加。那麼您愛護硬碟是否也如貝帥哥呢?老鷹飛得也有比雞低的時候,有的時候硬碟比「小七」哈珀更金貴--這就是硬碟「保修門」。
保修門的實質:廠家和代理的成本投入
●保修門從何而來?
對於硬碟廠商來說,售後時間越短,它們往保修補貼的錢越少。比如硬碟保修從5年縮短到3年之時,仍在固守5年保修政策的硬碟廠家,它們制定苛刻的售後條款變相安撫硬碟代理,減少他們在售後保修的支出。
尤其是各級代理背負恰是返修最高的最後2年,如何讓售後往裡面少貼錢成了當務之急。於是各種摳門售後條款出來:比如硬碟表面標籤帖子上寫有字跡和局部磨損而對產品不予質保。--「保修門」的由來。
三年保的HGST硬碟,代理變相執行質保
小寶寶們天真可愛,蹣跚學步難免有磕碰。硬碟在安裝進入機箱,偶有磕碰在所難免。如此苛刻的售後條款,本質是硬碟廠家對利潤的追逐。
出現保修門的特定時期:
1、某一硬碟廠家率先縮短售後年限,固守的硬碟廠家為了安撫旗下各級代理制定苛刻條款。
2、硬碟廠家的產品返修率奇高,廠家和各級代理不堪重負,遂制定苛刻條款限制返修數量。
編輯點評:近期正值硬碟從「三年質保」往「兩年質保」過渡,已有「三年質保」的硬碟廠家、代理率先在質保售後作梗,並且其原有代理倒戈投奔「兩年質保」的硬碟廠家。
所謂無利不起早,尤其是硬碟價格每況愈下,硬碟代理利潤攤薄,對售後更是摳門。筆者建議消費者儘量保護好自己的硬碟,像貝克漢姆那樣愛護他的「小七」哈珀。
「門」事件中的各大硬碟廠家是如何想的?它們在未來會有什麼動作?哪些動作和我們消費者是息息相關的?下面筆者就此盤點總結「門」事件背後的硬碟廠家眾生相:
1、粗心型 燈下黑
經歷多次「門」時間 硬碟廠商長記性
此類硬碟廠家無意而為之,卻因為自己的粗心大意付出慘重代價。當一款硬碟的返修率高於30%的時候,它賣得越多虧損越多。
在所有「門」事件中,希捷「固件門」對其傷害最深,幾乎到了刻骨銘心的境地;其次是西數的「掉速門」、「C1門」。
2、求生存 難諒解
有利於它們的做法依然令人糾結
硬碟保修年限縮水,從五年保修縮水到三年保修為一個階段;目前正處於三年保修往兩年保修過渡。實際上OEM生產線,硬碟廠家均統一為兩年保修。如果家用硬碟價格進一步大跌,它的保修年限將徹底淪為兩年。
實際上機械硬碟廠商面對SSD的激烈競爭,它們採用擴大容量(4TB)、提速度(30%)、縮短售後保修(三年變兩年)、降低價格等四大手段來求生存。只是作為消費者,我們難於接受硬碟閹割、保修年限縮短。
3、解原罪 挖牆腳
硬碟巨鱷特徵:HDD、SSHD、SSD三軍齊整
機械硬碟的「慢」純屬先天不足,但是誰也不敢否定機械硬碟,哪一天一項新技術,它得以鹹魚翻身,那也是後話。硬碟廠家為了解困,還開闢SSHD混合硬碟、SSD固態硬碟等生產線。
說到這裡,網友們不禁串起來一想,那機械硬碟廠商豈不是挖了SSD廠商的牆角?什麼產品都有了!機械硬碟廠商如果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指不齊變成化石,「柯達」是前車可鑑。
寫在最後:盤點完硬碟廠商的眾生相,硬碟價格和我們直接相關的,性能影響我們的使用感受,硬碟保修關係我們的硬碟未來安全,容量關乎我們能否裝載更多的數據,這其中有喜也有憂。親愛的網友們,你們能接受麼?
9產品參數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