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昨天(17日)早上的英國地鐵。空無一人。
緊張與不安感籠罩著城市。而身處這個國家的近10萬龐大留學生群體要不要回國,怎樣回國,牽動著許許多多家長的心,大家想方設法,又因遠在千裡之外使不上力。
有人看著動輒數萬的機票,還一票難求;有人搶到了票,卻發現沒有司機願意搭載去機場;有人不得已留守當地,打醫療電話,等1個多小時;當然,也有留學生家長選擇相信:英國政府應該不是傻子的所在地......
1
留學生家長:經濟艙直逼4萬,包機15萬
「這個時候還考慮錢嗎?」
「我們又絕殺到一張國航直飛上海的票,簡直一部大片!」
昨晚剛聯繫上浙江湖州媽媽陳女士(化名),她就發了這麼一句,看得出內心慶幸。
陳女士是浙江湖州人,孩子在英國拉夫堡文法學校上中學,與當地家庭籤過監護合同。
因為疫情加重,和很多在英留學的家庭一樣,陳女士家也想著讓孩子回國。只是過程之艱辛,大家前所未遇,航班頻頻加價、又頻頻被取消。
昨天上午,陳女士孩子之前買的東航航班(今晚起飛)就被取消了。早上得到這個消息,整個家裡一片沉寂。 她在「浙英抗疫互助交流群」裡說了這事,很快冒出許多人問:哪個航班?
問的,大多都是在浙江的家長。在這個臨時組建的互助群裡,每天有人向陌生群友發問:一位浙籍的朋友昨晚在英國的家裡發熱了,該怎麼辦?我從上海快遞口罩到伯明罕,怎麼寄快遞比較好?我們買了曼城經香港回杭州的機票,聽說香港已關閉機場不能轉機,消息確定嗎?也有人大概搶到了機票,又擔心孩子一路去機場也有風險,問:華人私家車有辦法聯繫得到嗎,想送機。
留學生家長內心牽掛、迷茫、著急,想為孩子找法子又使不上力,是這一陣子的心理寫照。 他們向有著相似背景的同胞群體們聚攏,一起求助、劃策。
昨天下午,陳女士時刻不停地刷票,直到「整個人都虛脫」,才搶到一張國航直飛上海的票,「純屬運氣好」。
「明天凌晨4點(北京時間)起飛。經濟艙直逼4萬。」
「包機(幾位回國乘客一起包機)也聯繫了,15萬。下午再晚一步,我們包機就打算支付了。」
「這個時候錢還考慮嗎?貴嗎,一片羨慕好嗎?」
陳女士說的包機是13位乘客一起包的,28日飛回國,座位賣得非常快,若1個人包機,價格則是170萬。
晚上,兒子到了機場。凌晨0點43分,登機屏已經提示航班延誤。
她的心懸著,一夜沒睡,微信裡又傳來國航飛北京另一航班臨時取消的消息。
「我的腿都軟……我們兒子小呀,這幾天一直擔心,監護家庭一旦自顧不暇,有沒有可能終止合同。萬一學校再一停課,我都不敢想……」
2
回國留學生:去機場的路上,沒司機願意載
有的學校說,再申請停課,讓留學生退學
25歲的小婷(化名)是英國卡迪夫市的一名留學生,3天前,她回到杭州,住進了隔離酒店。
「根本就想不到,英國疫情會發展得這麼快,我回來兩天後,卡迪夫還舉辦了一場演唱會,幾千人聚集在一起,都上熱搜了……」小婷告訴記者,「父母催促得越來越頻繁,就開始查詢回國的機票。」
機票價格每天上浮,票量還是少得很快
「我發現機票的價格開始每天每天上浮,價格高了,剩餘票量卻一直在減少,減少的速度很快。 」小婷覺得不太對勁,3月3日那天,她買了張10天後的回國機票,並提前向杭州方面做了匯報,填寫了健康碼。
等待回國的那10天裡,小婷和其他中國留學生向學校申請了停課,但得到的回覆是「校內無確診病例,繼續正常上課。」
與此同時,學校附近的超市裡出現了小範圍的採購潮,泡麵、麵包等貨架已出現缺貨。有同學跑了4個賣場,但只買到3包泡麵。
去機場的路上,沒有司機願意搭我們
回國之路並不順利,小婷一出門就碰壁了:沒有司機願意載她去機場,只因為她是戴口罩的中國人。「我不敢不戴口罩,英國的情況並不樂觀,他們因此拒載我,我只能認栽。」 小婷說,在接連詢問了好幾個司機後,終於有一個中國司機答應送她。
飛抵首都機場,小婷又接受了兩次體溫測量,並登記了入境信息。3月14日晚上8點,小婷落地蕭山機場,在做完體溫檢測和信息登記後,她被安排住進餘杭區的一家隔離酒店。
比起疫情,小婷更擔心同學的心理狀態。因為已經不太買得到回國機票了,而且學校尚無確診病例,校方對中國留學生提出的停課申請一直不予應允,還有學校表示再要求停課,就讓留學生退學。
「孤立無援、絕望、害怕,這些都是他們會產生的心理狀態,我在回到國內之前也是一樣的。」 隔離的這幾日,小婷依然未能放下心來,「我每天都在陪朋友們說話,順帶幫他們刷機票,我還聽說有人花了四五萬才買到一張經濟艙,而我當時只要4000元,回國之難可想而知。 」
3
浙江留學生媽媽:女兒決定不回國了
很欣慰,大事面前她能獨立選擇
浙江諸暨人呂燕萍也是留學生家長群體中的一員。大三的女兒是寧波諾丁漢大學學生,春節前作為公費交換生,前往英國諾丁漢大學交流一個學期。
女兒打電話哭: 我回不來怎麼辦?
「她是1月20日過去的,那時國內疫情好像並沒有很厲害。後來,國內陸續都放假、停課,我和她爸還很慶幸,孩子幸好出去了,學習可以不落下。」呂燕萍說,後來隨著疫情在英國爆發,上周英國政府出了「拖延」政策,她一下就緊張了。
夫妻倆商量著怎麼辦,當即就做兩手準備,一面往英國寄口罩、消毒用品,一面讓女兒買了機票,經俄羅斯轉機回國。
呂燕萍是做心理工作的,做事向來篤定,該幹啥幹啥,就是那天她明顯感覺靜不下心來做事。
3月15日早上,女兒打來電話,掉了眼淚,說同學定的轉機新加坡的航班,等到了新加坡,不讓走了,「媽媽,我擔心我回不來怎麼辦?」
就這麼一個獨生女,從小寵愛有加是自然的,直到上大學,才慢慢放手掉。這下夫妻倆也商量了好幾個鐘頭,老公講,不回來還是上策。
呂燕萍提醒老公說,「我們這樣想,但你不好和她這樣說,感覺好像我們不要她。回不回來你不要說,就是尊重她自己選擇。」
「我後來就跟女兒講,你不要急。這件事情也有它的正面意義,反過來看也是成長的機會,很鍛鍊一個人的能力,對不對?」
呂燕萍和女兒討論了萬一回不來,當下可以做的事:已經在超市囤了食物,可以撐三個星期;還有多少作業沒做,多少書要看;合租室友們都在,大家情緒是不是都好。
大事面前,她能自己做選擇了
昨天早上,女兒打電話來說,媽媽,我想想可能不回來了,你們給我準備點這個那個東西。
呂燕萍有點欣慰,女兒可以自己負責,自己做選擇了。
「出去本身就是去學習鍛鍊的,她要適應那裡的環境,而且疫情是個突發事件,很可能需要長期面對。她自己能從這件事裡學到什麼?」
在呂燕萍看來,作為家長,該做的已經做了,即使不回國,也要讓女兒感覺到父母的支撐,孩子情緒要看到,要用正面的情緒引導她,但不要替她做決定。
「還是要相信,畢竟是發達國家,不可能對整個國家的國民亂來的。(疫情)真的到沒法控制的地步,我們國家也絕對會採取措施保護僑胞。目前來看,可能真的待在那裡比較理智。 」
「女兒長大了,對父母不就是意味著漸行漸遠嘛。」呂燕萍說,「往後還有越來越多事要她自己去闖。」
4
留下來的學生: 打醫療電話需等1個多小時
沒事就寫論文、刷劇,不焦慮
25歲的周同學是浙江嘉興人,研究生,就讀於英國約克大學。
周同學租住的校外公寓會給每個住戶發郵件,如果近期出現咳嗽發燒症狀,一律自己在家隔離一周。一周後症狀沒減輕,就自行打電話給當地的醫療機構NHS。
「我同學前兩天發燒了,打電話過去要等待很久才接聽,一個多小時吧。」 周同學說,「電話裡會給你解答一些問題,然後還是讓你在家裡,實在不行了,再打電話。 」
大街上戴口罩的人「真的很少」,基本都是中國人。周同學感覺這裡的人對戴口罩存在歧視和誤解——
「前幾天,英國巴斯還舉行了一場馬拉松比賽,幾千人參加。卡迪夫呢,前幾天有個千人演唱會。難以想像吧?」
巴斯周末舉行的馬拉松大會
周同學說,自己也想過要不要回國,但以前往返只要4千多的機票,現在經濟艙買不到了。甚至事先買好機票的同學,有許多被通知航班取消。她不得不決定還是留守英國。
「我們有要回國的同學,現在正在組織包機。」
另一位姑娘,23歲的米奇則是從杭州去往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留學生。因為5月份要畢業,她決定留在倫敦。
「難道現在回國,後面不回來了嗎,不可能的呀。而且要飛10幾個小時,密閉空間,我覺得也有感染風險,不安全。」米奇說。
米奇所在的學校現在也已經改上網課,她幾乎不出門——超市裡買不到多少東西,網購的話,提前一周。
她每天也與家人通話,安心寫論文、刷劇。身邊同學的日子大抵如此,沒有太過焦慮。
5
自己跟兒子都高燒進過醫院
在英國10年的他這樣評價政府
近日,一位在英國生活十年的中國作家也分享了自己的生活與所見。以下是其部分自述節選:
高燒咳嗽無力
我自己進了趟醫院
2月5日上午,我直接闖進了附近的一所英國醫院。
高燒、咳得厲害、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力氣——已經連續兩天都是這些症狀。
英國是免費醫療,實行分級醫療診治。 打電話給當地的社區醫生,最快也要一周之後才能看上病。管不了那麼多,我直接闖進醫院的急診室。
預約慢,但英國的醫療體系也有一個好處,就是任何時候,你覺得不對勁兒,都可以直闖任何一家醫院急診室。
不過要說明的是,那時英國還沒有設立專門的新冠肺炎專線。按現在的規定,我應該在家裡打專線,不允許直接去社區診所或醫院。
到了前臺,還需排隊。幾分鐘之後輪到我。當我表明懷疑自己患了新冠肺炎時,工作人員立即站了起來,走到另一位工人作員面前,說了幾句話,很快給我找來口罩,並將我帶到一間單獨的房間裡隔離。
同時,遞給我了紙和筆,讓我把姓名、家庭住址、出生年月及手機都寫下來。這是來前臺登記的必要信息,有點兒象我們的掛號,這樣系統會自動核實,所有的看病也不需要另外支付費用。
沒過多久,房間裡的電話響了。詢問我的相關情況:何時離開中國?發燒最高到多少度?咳的時候是否有痰?是否跟一些新冠肺炎患者有過接觸?這樣的症狀持續了多長時間?
大約十分鐘左右,又一次來電話通知我說,根據判斷,我不是新冠病毒的感染者,我不用再在這個房間裡呆了,可以直接出來在大廳裡候症,醫生會按正常秩序來喊我的名字。
兩個小時左右的等候,醫生把我帶到房間。醫生最初並沒有戴口罩,直有最近距離檢查時,他才戴了口罩。檢查完畢,醫生跟我說是正常的感冒,可以吃一點兒抗生素藥。
後來兒子也不對勁
我們又去了醫院
上周六,兒子突然發燒,咳嗽,喊肚子痛。早餐幾乎沒吃,午餐也沒吃。 我們又去了一趟醫院。
不到十分鐘,工作人員把我們帶到裡面的一間房屋。裡面只有一張病床,孩子躺下後,兩名女工作人員進來給他測體溫,並詢問了很多細節,包括:是否跟新型冠狀肺炎患者有接觸,是否剛從義大利回來等。
此外,還問了孩子是否對食物過敏,是否有其它疾病等。問得很細,讓人覺得英國的醫院還是非常嚴謹的。
之後,一名女醫生進來,又給孩子做了一次檢測,也問了許多問題。女醫生人很和藹,不停地跟兒子之間形成互動。她的語氣,不僅兒子喜歡,任何一個孩子應該都會喜歡這樣的醫生。不知不覺中,聽診、口腔也都全部檢查完畢。
折騰了一下午,給孩子喝了些退燒藥後,孩子很快退燒,並無大礙。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醫生通知我們可以離開醫院了。
這次和上次我看病不同。英國醫生和工作人員身上,全部身著口罩和防護服。 為了不讓我們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在我們剛進房間時,一名女性工作人員用歉意的語氣跟我們解釋說,這並不是針對我們的,而是醫院的要求,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這樣穿。
走之前,女醫生到房間裡交待說,給我們寫了一封信,我們一份,通過電腦系統給我們的GP(社區醫生)傳了一份。如果孩子接下來有什麼不舒服,可以直接再到醫院裡來。
她還交待說,根據當下的規定,孩子需要在家隔離7天才能去學校。「但這個時間也可能改,你們隨時關注一下NHS(英國健康醫療系統)網站」。
這意味著,儘管不是新冠病毒,兒子有發燒經歷,也需要在家隔離七天。
我相信英國人舉動是依據科學行事
他們應該不會那麼「傻」
英國首相最近的言論,成了國內關注的焦點。我想說,依我自己在英國生活將近十年的經歷,更應該相信英國人的舉動是依據科學行事,而不是迎合百姓的表面呼聲而做出的舉動。
這樣的決定,一定是根據英國的國情、醫療資源、社會文化而做出的。如果像有些人說的那樣,英國政府就成了傻子的所在地。
英國政府並沒有不動,而是推出了包括經濟等層面的全方位、更持久的舉措和行動。
英國有能說話的媒體,有能代言的議員,有反對黨的聲音。這些,都可以保障英國政府的決策,不是不顧一切拍腦袋的決定。
既然新型冠狀病毒不可避免,傷亡不可避免,如何減少傷亡,如何更持久地打贏這場抗疫戰,當是英國政府所考慮的。
科學的決定當然比衝動的決定重要。 作為公共衛生的發源地,相信英國人不會那麼白痴,我們靜候結果,不必要太早去下結論。
全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家庭。在過去二三十年,中國人在全球移動的範圍和速度,越來越大,越來越快。新型冠狀病毒已經成了全球面對的共同敵人。相信這場災難過後,相信中國與世界的合作,以及整個人類之間的合作,也會更加緊密。
海外僑胞回國
請做好健康信息申報
近日,浙江省僑聯向海外浙籍僑胞發出溫馨提示,提醒疫情嚴重國家(地區)僑胞「非必須,不出門;非必須,不遠行;非必須,不集聚。」如因特殊情況必須回國返浙,希望大家在確保行程安全的前提下,有報告有計劃有安排地回國,同時請提前向目的地僑聯部門如實報告個人健康狀況和行程軌跡,並提前做好浙江省海外僑胞回國健康信息預申報,以便海關檢疫和後續浙江「健康碼」的申請辦理。
省僑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海外浙籍僑胞跨越山海、萬裡馳援,赤子情懷感人至深,家鄉深深關切身在海外尤其是疫情高發地區的浙籍僑胞,始終牽掛著大家的冷暖和安危。
但現在回國一路轉機,人在疲勞情況下免疫力低,同機人員健康狀況又不了解,路上感染風險太大,省僑聯建議,海外浙籍僑胞安居原住在國(地區)的家裡是最好的防護,並希望大家強化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倡議各僑團關注當地使領館官方信息,加強與使領館的溝通聯繫,並請僑胞理性評估住在國(地區)疫情防控形勢和營商法規,避免因倉促回國造成不必要的經營風險和損失。
省僑聯提醒,對回國返浙僑胞中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有症狀人員、密切接觸者和來自疫情嚴重國家(地區)、非疫情嚴重國家(地區)的人員等,將按照有關規定分別採取不同防控措施,請自覺配合國內政府部門疫情防控要求。
目前,浙江各級僑聯和廣大僑團、僑企已積極行動起來,提供傳授防疫抗疫經驗、24小時諮詢熱線等服務,以最大的努力支援海外僑胞。海外的僑團(社)也已行動起來,在使領館的幫助下,匯聚力量馳援疫情高發地區僑胞,互通聲氣、守望相助,發揮組織引領作用,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