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蒙娜麗莎到格爾尼卡——名作背後的秘密》
【法】莫琳·瑪蘿佐Maureen Marozeau 著
來哲 譯
上海書店出版社
這是一部令人著迷的作品,像閱讀偵探小說般有趣。作者莫琳•瑪蘿佐是一位記者及藝術史學家,她選取了十二則「案例」,由此敘述了十二件藝術珍品在歷史長河中曾遭遇的糾葛往事。往事如雲霞遠去,有些曾絢爛瑰麗,乃至登上當時年代的頭條新聞;有些被籠入迷霧,乃至如今仍有不得明辨的真偽討論。
除去引人入勝的軼事之外,讀者還能與作者一同思考隱在每件藝術品背後更深刻的意義。譬如在動蕩時期,在戰爭或革命中,政治的含義到底是什麼?針對戰爭應該有何種反思有時候我們能夠發現,一件真摯的藝術作品加上其歷史背景,能夠擁有極大力量。正因如此,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才能沉默著卻以萬鈞的聲音反對戰爭。總而言之,這本書與傳統的學術研究書籍是不同的,在有趣的敘述之下,為讀者展開關於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諸多不同領域的思考。
讀這本書,有問題嗎——有
除了問題,這本書裡還有什麼?
——吸引我們的故事與角色
Scene One 雞棚裡的梵谷畫
《雷伊醫生像》
▲《雷伊醫生像》布面油畫 文森特·梵谷(1889年)
▲《梵谷自畫像》布面油畫 文森特·梵谷(1889年)
時間與地點:1903年 法國南部的阿爾勒
主要角色:天才的、瘋狂的、不被理解的、一事無成的、偉大的畫家文森特·梵谷;接受梵谷饋贈卻認為梵谷畫「非常滑稽」的雷伊醫生。
故事:喜歡藝術的雷伊醫生充滿同情心,鼓勵病中的梵谷在醫院創作。二人經常閒聊,梵谷為表感激,專門為醫生畫了一幅肖像畫,如梵谷所說,他認為畫作表現了雷伊醫生是一個勇敢的、永不停止勞作的人。而當梵谷將畫送給醫生時,醫生震驚了,他看到自己「穿著寬大藍色外套,頭髮根根鮮明,鬍鬚捲起,嘴唇極具女性魅力。」他覺得,這不是自己。於是,他無奈地保存這個畫作數年。後來這幅作品是如何被放在雞棚裡?又如何重新出現?最後價值幾何,被誰獲得?後續故事十分有趣 。
Scene Two 美人已然來臨
《娜芙蒂蒂半身像》
時間與地點:1912年的埃及;1933年的德國
主要角色:三千多歲的美人娜芙蒂蒂;挖掘出娜芙蒂蒂的德國考古學家;負責文物審查和分配的開羅博物館負責人;被美人深深吸引的希特勒
故事:挖掘出娜芙蒂蒂的德國考古學家在分享這批文物資料時,「有意」掩蓋了一些關鍵信息,騙過了負責文物審查與分配的開羅博物館負責人,導致娜芙蒂蒂這件重要的藝術品被長久保管在德國,也讓後來的爭奪持續很久。到了1933年,這一時期德國納粹的空軍元帥、另一位重要的政軍領袖赫爾曼·戈林則在考慮,要不要為了政治利益而把這座塑像返還給當時的埃及國王法魯克一世,戈林幾乎已經要蓋章決議返還娜芙蒂蒂了。希特勒在得知戈林在未通過他的允準而做出這樣的決定時勃然大怒,他立即取消了這次關於返還的決議。德國駐埃及大使艾柏赫德·馮·斯託赫試圖在一旁安撫希特勒的情緒,並勸說希特勒為了政治利益再考慮一下,希特勒給出了斬釘截鐵的答覆:「我曾無數次觀賞這座塑像。娜芙蒂蒂讓我迷戀。這座半身像是一個偉大的作品,一束耀眼的光,一件珍寶。」 關于娜芙蒂蒂的故事,還有很多,如後來兩位比利時藝術家為娜芙蒂蒂做了完美契合的下半身,遭到抨擊;其左眼消失之謎引起的真偽討論,盡在書中。
▲《蒙娜麗莎》白楊木板油畫 李奧納多·達·文西 (1503年)
▲《蒙娜麗莎》被盜後,僅留四枚釘子在牆面,
卻吸引眾多遊客來參觀
時間與地點:1911年的法國巴黎羅浮宮
主要角色:偷盜者佩魯賈、羅浮宮一眾負責人、收到盜賊信件的古董畫商、 各路媒體、喜愛蒙娜麗莎的眾人
故事:八月的一個星期一,蒙娜麗莎失竊了,這個消息不脛而走,人們對此充滿憤慨,要求問責。一夜間蒙娜麗莎獲得了比以往更大的名聲。閉館一周後,遊客蜂擁而至,僅為來看這僅剩四枚釘子的牆壁。1913年,盜賊佩魯賈「銷贓不慎」被逮捕,他在法庭上強調自己偷畫是源於強烈的愛國熱情,因為這是屬於義大利的藝術品,旁聽的義大利人也被說得熱淚盈眶。1503年,達文西接受了弗洛倫薩富商的委託創作這幅畫,1519年離世後,法國國王將其買下。由此,它也被貼上了國王的收藏品這一標籤,本身又是絕世天才的作品,它註定在收藏界名聲大震。這之後,又有怎樣的故事?當然無可避免地歷經了戰爭與逃亡,主角的光環一直籠罩,它倖免遇難,在新的時期擔任了兩國外交關係的親善大使,卻也作為法國的文化象徵符號在突發事件中被推到風口浪尖,承擔風險。其間精彩紛呈。
是不是還沒過夠癮?來看看書吧,看看這些藝術名作經歷了什麼,這些名作流傳至今只是因為其本身的藝術性嗎?或許它們的背後有戰爭、政治以及文化思潮,還有一點點運氣。
或許我們會發現,加上歷史背景,一件真摯的藝術作品才獲得了極大力量。
最被垂涎的藝術品
《根特祭壇畫》木板油畫
休伯特·范·艾克;揚·范·艾克 1420年
九日女王
《處決簡·格雷》 布面油畫 保羅·德拉羅什 1833年
珀爾塞福涅的勝利
《默幹提娜女神像》 石灰巖與大理石材質
公元前5世紀
希特勒珍愛的維米爾之畫
《天文學家》 布面油畫 約翰內斯·維米爾 1668年
日暮時分
《路易十四騎馬像》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 1671年
血海中誕生的作品
《基督被解下十字架》木板油畫 拉斐爾·聖齊奧 1507年
巔峰之遇
《威靈頓公爵肖像畫》桃木板油畫 弗朗西斯科·戈雅 1812年
格爾尼卡城的悲情
《格爾尼卡》布面油畫 巴勃羅·畢卡索 1937年
從《蒙娜麗莎》的被竊之案,到《格爾尼卡》如何在幾十年後重歸故園,作者在這本書中像講述歷險記般講述了一系列藝術作品的往事,使我們閱讀得津津有味。而在與友人的晚餐中,談論著這些趣味良多的名作軼事,也能使一個夜晚大放異彩。
用羽毛般輕盈的文筆書寫,又有厚實的文獻依據。讓人一口氣讀完,流連忘返。
- 法國 France Inter 廣播電臺,《文化的十字路口》欄目
我想向大家介紹一本好書,在這本書中,由十二篇文章講述了十二件藝術珍品的歷史往事。無論是庫爾貝《世界之源》一畫的命運,還是娜芙蒂蒂半身像的真偽討論,每一篇文章所介紹的故事都引人入勝,有趣又有益。這本書就是莫琳·瑪蘿佐的《從蒙娜麗莎到格爾尼卡》。
這是一部令人著迷的作品,像閱讀偵探小說般有趣。讀者可以在十二件藝術作品的陪伴下,展開異乎尋常的探險。與傳統的學術研究書籍不同,在有趣的敘述之下,為讀者展開關於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諸多不同領域的思考。
在一件靜靜站在博物館的展櫃裡面對觀眾的藝術品身上,不僅寄託著藝術家創作它時所傾注的心血,還包括它問世之後所有和它相遇的收藏家、藝術商人、博物館員、考古學家……甚至還有臭名昭著的江洋大盜和盡忠職守的警察、偵探們的一段人生。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環,這件藝術品都可能就此湮沒在浩瀚的歷史中,讓後人只能從曾經和它相遇過的故人們的描述或影像中一窺真容。
出生於1973年,法國藝術史學家、記者。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與倫敦大學考陶爾德藝術學院。瑪蘿佐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巴黎羅浮宮,以及蘇富比拍賣行都獲得了優異的職業成就。
畢業於巴黎第二大學,獲得傳播學博士學位;巴黎博士生圓桌協會創辦者。於2020年在法國創辦《吾輩平原大道》(Nos Plaines, Nos Chemins)研究類期刊。著有《法蘭西印象派·大師之城》,譯有《論設計》等。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上海書店出版社」,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