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是怎麼成為通用的問候方式的?

2020-12-07 中國日報網

為了阻止新冠病毒的傳播,人們已經停止握手,改為其他問候方式。握手是從什麼時候起成為現代通用的問候方式的呢?歷史學家表示,這個真不太好說。

Photo by Cytonn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Shaking hands seems like a gesture that has been around forever. Indeed, a throne base from the reign of ancient Assyria's Shalmaneser III in the 9th century BCE clearly shows two figures clasping hands. The Iliad, usually dated to the 8th century BCE, mentions that two characters 「clasped each other's hands and pledged their faith.」 Centuries later, Shakespeare wrote in As You Like It that two characters 「shook hands and swore brothers.」 It might seem like shaking hands is an ancient custom, the roots of which are lost to the sands of time.

握手作為一種打招呼的方式似乎一直都存在。確實,公元前9世紀亞述國王撒縵以色三世統治時期的寶座上就刻著兩個人握手的圖案。通常認為創作於公元前8世紀的《伊利亞德》也提到,兩個角色「握住彼此的手,以表忠心」。幾個世紀之後,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寫道,兩個角色「握手並結為兄弟」。握手也許看起來是一種古老的習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難以尋根溯源。

Except.

不過也未必。

Historians who have pored over old etiquette books have noticed that handshaking in the modern sense of a greeting doesn’t appear until the mid-19th century, when it was considered a slightly improper gesture that should only be used with friends. But if Shakespeare was writing about shaking hands a few hundred years earlier, what happened?

翻遍禮儀典籍的歷史學家注意到,握手作為現代的問候方式直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當時握手被認為是一種有點不得體的姿勢,只有在朋友之間才能使用。但既然莎士比亞在幾百年前就把握手寫進了書中,那麼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呢?

DEFINING THE HANDSHAKE握手的內涵

According to author Torbjrn Lundmark in his Tales of Hi and Bye: Greeting and Parting Rituals Around the World, the problem comes in differing definitions of the handshake. The early handshakes mentioned above were part of making deals or burying the hatchet; Shalmaneser III’s throne base references him honoring a treaty with the Babylonian king during a revolt. In the Iliad, Diomedes and Glaucus shook hands when they realized they were 「guest-friends,」 and Diomedes proclaimed 「Let’s not try to kill each other.」 Shakespeare was similarly referencing settlement of a conflict.

根據作家託爾伯恩·德馬克的著作《打招呼的故事:世界各地歡迎和告別的禮儀》,問題來自握手定義的差別。上述的早期握手是達成協議或和解的一部分:撒縵以色三世的寶座上刻畫的是他在一次叛亂中履行和巴比倫國王的合約;在《伊利亞德》中,狄俄墨得斯和格勞克斯在意識到他們是「客人朋友」時握了手,狄俄墨得斯宣稱「讓我們不要再與彼此為敵」;同樣,莎士比亞也是在描述解決衝突的場面。

bury the hatchet: v. 和解;停戰

The modern handshake as a form of greeting is harder to trace. Traditionally, the origins are often given to the Quakers. But as Dutch sociologist Herman Roodenburg—the chief authority for the history of handshaking—wrote in a chapter of an anthology called A Cultural History of Gesture, 「More than in any other field, that of the study of gesture is one in which the historian has to make the most of only a few clues」.

作為問候方式的現代握手起源更難追溯。傳統上,人們通常認為貴格會信徒是最早用握手來打招呼的。但荷蘭社會學家赫爾曼·盧登伯格——握手史的權威人物——在選集《手勢的文化歷史》的一章中寫道:「和其他領域相比,歷史學家只能通過寥寥無幾的線索來研究手勢。」

One of the earliest clues he cites is a 16th-century German translation of the French writer Rabelais’s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When one character meets Gargantua, Rabelais writes (in one modern English translation), 「he was greeted with a thousand caresses, a thousand embraces, a thousand good-days.」 But according to Roodenburg, the 16th-century German translation adds references to shaking hands.

他提到的最早的一個線索是16世紀法國作家拉伯雷的《巨人傳》的德語譯本。在現代英語譯本中,當一個角色遇到卡岡都亞時,拉伯雷寫道:「歡迎他的是一千個愛撫、一千個擁抱和一千個問候。」但是盧登伯格指出,16世紀的德語譯本提到了握手。

There's additional evidence for a handshaking tradition in that era: In 1607 the author James Cleland (believed to have been a Scotsman living in England) proclaimed that instead of things like bowing down to everyone’s shoes and kissing hands, he』d rather 「retaine our good olde Scottish shaking of the two right hands together at meeting with an vncouered head".

還有一個握手傳統起源於那個年代的證據:1607年作家詹姆士·克雷蘭德(據認為是生活在英格蘭的一個蘇格蘭人)宣稱,與其讓他深深地鞠躬和親吻別人的手,他寧願「保持古老的蘇格蘭習俗,在會面時低頭伸出右手相握」。

HANDSHAKING—BACK TO THE FUTURE握手的歷史回顧

A popular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Cleland’s statements against bowing were actually a wish to go back to a potentially very traditional (though poorly recorded) method of greeting in Europe. As the centuries progressed, handshaking was replaced by more 『hierarchical』 ways of greeting—like bowing. According to Roodenburg, handshaking survived in a few niches, like in Dutch towns where they』d use the gesture to reconcile after disagreements. Around the same time, the Quakers—who valued equality—also made use of the handshake. Then, as the hierarchies of the continent weakened, the handshake re-emerged as a standard greeting among equals—the way it remains today.

一個流傳較廣的假說認為,克雷蘭德反對鞠躬的聲明其實是想回到歐洲傳統的問候方式(儘管鮮有記載)。幾百年間,握手被更為「等級化」的問候方式取代了——比如鞠躬。盧登伯格稱,握手作為打招呼的方式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保留了下來,比如荷蘭的某些城鎮居民會用握手來言和。大約在同一時期,重視平等的貴格會信徒也採用了握手的問候方式。隨著歐洲大陸的等級制度被削弱,握手重新成為地位相同的人之間通用的打招呼方式,直至今日。

Not everyone fell in love with the handshake, however. According to an article from December 1884, 「the usage has found its way into other nations, but so contrary is it to their instinct, that, in France, for example, a society has been recently formed to abolish 『le shake-hands』 as a vulgar English innovation.」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握手的問候方式。1884年12月的一篇文章曾寫道:「這種用法已經普及到其他國家,但是法國人認為這實在有違本性,於是近日就成立了一個社團來廢除握手的問候方式,認為這是粗俗的英格蘭人的發明。」

As for why shaking hands was deemed a good method of greeting, rather than some other gesture, the most popular explanation is that it incapacitates the right hand, making it useless for weapon holding. In the 19th century it was argued that shaking hands without removing gloves was quite rude and required an immediate apology. One 1870 text explains that this 「idea would also seem to be an occult remnant of the old notion that the glove might conceal a weapon.」

至於為什麼握手被視為一種打招呼的好方法,而非其他,最普遍的解釋是它佔用了右手,讓其無法持有武器。在19世紀,人們認為戴著手套握手是一種相當無禮的行為,需要立刻道歉。1870年的一段文字解釋說「這種想法似乎也是老觀念的一種神秘延續,舊時認為手套可能會隱藏武器」。

incapacitate[nkpstet]: vt. 使無能力;使不能;使不適於

Sadly, in a world where obscure Rabelais translations provide critical evidence, the true reason may remain forever elusive.

可悲的是,在一個只有拉伯雷的不知名譯本能提供關鍵證據的世界,握手的真正起源可能會永遠不為人所知。

英文來源:Mental Floss

翻譯&編輯:丹妮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公務員禮儀大全 涉及「著裝、握手、介紹、問候、接待、接電話」
    一個人問候另一個人。此時通常應為「位低者先行」,即雙方之間身份較低者首先問候身份較高者,才是適當的。2.一個人問候多人。此時既可以籠統地加以問候,也可以逐個加以問候。當一個人逐一問候許多人時,既可以由「尊」而「卑」、由長而幼地依次而行,也可以由近而遠地依次而行。
  • 疫情改變各國問候方式:拍背、揮手、扣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國家都在改變原來的問候習慣。為降低感染風險,避免讓疫情擴散,許多國家建議人們見面時不握手、不親吻、不擁抱以及其他肢體不接觸。俄羅斯衛星通訊社5日報導稱,為避免握手,各國開始使用口頭問候、目光接觸、輕拍背部、扣腳、揮手等新的問候方式。在法國,工作場合見面時,人們會禮貌地握手,在非正式場合則親吻臉頰。而現在,法國各大報紙紛紛建議如何以其他方式取代握手禮。專家認為,簡單的口頭問候或目光接觸就足夠了。
  • 合十禮將成全球問候方式 回首中國傳統的拱手揖禮
    誰都沒有想到,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大流行的當下,為了避免與他人有更進一步密切的接觸,一種在印度、佛教徒間流行的招呼方式,正逐漸改變歐美人士及其領導人的問候習慣。為避免因握手、擁抱而導致病毒感染、成為「親密接觸者",歐洲各國政府都極力倡導要民眾不要再見面時做出互相親吻臉頰、擁抱等傳統的問候方式。近日西方國家發現,在印度、東南亞佛教國家流行已久的招呼習慣-「合十禮",因不會碰觸他人而被認為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傳播,成為最近西方領導人採取的招呼動作。
  • 世界問候日|你好!biu~你的問候已送達
    截至目前,隨著146個國家響應,世界問候日已經成為一個全世界祈禱和平的日子。其間,聯合國還曾發行過一套「世界問候日」主題郵票,希望人們藉助信件傳遞友愛,給彼此送上一份好心情。問候方式問候有很多種方式,一個點頭或一個微笑,一句「早上好」,都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問候相關的禮節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趁著世界問候日,一起來學習一下各國的問候方式,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堅冰,共同分享這個溫馨的節日。
  • 【EF英語】握手學問大不同
    Suffice it to say the handshake was a way to determine whether one was friend or foe。  中世紀時期,很多男人穿著盔甲,握手是表示友誼的問候方式。如果男士向另一位男士伸出攤開的手,這意味著要交朋友。另一個人會回以同樣的手勢做反應。當然,還有一種方式是伸出握著匕首或劍的手。
  • 握手禮儀
    ② 要注意,掌心向下握住對方的手,顯示著一個人強烈的支配慾,無聲地告訴別人,他此時處於高人一等的地位,應儘量避免這種傲慢無禮的握手方式。而掌心向上握手顯示出一個人的謙卑和畢恭畢敬。平等而自然的握手姿態是兩人的手掌心方向都正向左側
  • 莫迪為防範疫情支招 呼籲用「合十禮」代替握手
    來源:海外網莫迪(圖源:今日俄羅斯)海外網3月9日電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不少國家的民眾開始改變常用的問候習慣,不行貼面禮,不握手。印度總理莫迪日前就為防範疫情支了一招,他呼籲人們用傳統的 「合十禮」來代替握手,避免接觸。據今日俄羅報導,為防範新冠肺炎的威脅,印度總理莫迪日前呼籲民眾放棄握手,回歸傳統的「合十禮」問候方式。人們將雙手合十,掌心相扣,手指向上,大拇指緊貼胸前,這種問候方式可以避免身體接觸。
  • 涉及著裝、握手、介紹、接待、接電話……
    來源: 央企大秘文 / 秘 叔按在體制裡作為公務員應該怎麼注意自身的禮儀規範?例如:著裝、握手、介紹、問候、接待、接電話......等等。今天,我們再來談談公務員的禮儀規範.此時通常應為「位低者先行」,即雙方之間身份較低者首先問候身份較高者,才是適當的。2.一個人問候多人。此時既可以籠統地加以問候,也可以逐個加以問候。當一個人逐一問候許多人時,既可以由「尊」而「卑」、由長而幼地依次而行,也可以由近而遠地依次而行。
  • 拱手禮是中國特色的問候禮儀
    而由於長期以來的社交禮儀的深入人心,最快被打臉的是某國發言人在倡導不握手來減少病菌傳播風險,發言結束後轉身就跟身旁的人員來了個握手,堪稱大型打臉現場。甚至某國國家領導都發言,作為公眾人物,握手是難以避免的禮節。
  • 握手禮儀 ┃ 商務禮儀行為準則
    國人常用見面禮,首先即為握手禮。正確的做法是在介紹之後或互致問候時,雙方保持1.5M左右的距離,各自伸出右手,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五指併攏,虎口相對,用2公斤左右的力度稍許一握,時間不宜超過3秒鐘。此時身體的姿態應保持上身稍前傾,頭略低,表情自然地看著對方的眼睛,以示尊重。
  • 《禮儀新說》疫情期間問候新姿勢,中華傳統禮儀作揖禮你真的會嗎
    梅長蘇行作揖禮近日,浙江衢州兩會期間,為倡導保持健康的社交、工作方式,兩會代表紛紛用作揖禮來替代握手禮儀,一方面衛生健康,另一方也可以保持人與人的健康距離,一時間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話題揖禮與拱手禮,同西方的握手禮一樣,表示友好,從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說,中國揖禮與拱手禮的含義和可用場合更多、更廣:通用的含義,打招呼,善意問候。
  • 後疫情時期的禮節選擇:握手,作揖,還是抱拳?
    戴口罩、保持一定的距離、勤洗手消毒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直以來習慣了的一些社交禮節就不能再繼續使用,例如通用的握手,正式場合的擁抱等。那麼後疫情時期,我們的社交禮節該如何選擇呢?01繼續使用握手禮節的優缺點分析握手是我們習慣了的社交禮節。這種禮節具有:中外通用;男女通用;場合通用的特點。
  • 美醫生建議用《星際迷航》手勢代替握手 網友:太難
    (原標題:美議員被建議用《星際迷航》手勢代替握手 網友:太難了)
  • 防疫新「標配」:見面不握手,互行拱手禮
    前言 「拱手禮」是頗具中國特色的一種問候禮儀,俗稱作揖,歷史悠久。《論語》中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
  • 美議員被建議用《星際迷航》手勢代替握手 網友:太難了
    來源:海外網《星際迷航》手勢「瓦肯舉手禮」【海外網|戰疫全時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國家都在改變原來的問候習慣,用比心、碰腳、撞手肘等方式代替握手。日前,美國眾議院一場閉門會議上,更有人「腦洞大開」建議美議員用《星際迷航》中的手勢問候。美國有線新聞網(CNN)消息稱,當地時間10日上午,在眾議院民主黨人閉門會議上,有醫生建議議員在互相問候時,使用電影《星際迷航》中的手勢來代替握手,避免直接接觸。
  • 疫情下「碰拳禮」取代握手,馬來西亞衛生部:這也有傳染風險
    因有傳染風險,各國衛生部門不鼓勵傳統的握手問候方式。作為替代,「碰拳」(Fist Bump)、「碰肘」等問候方式被更多的人使用。但馬來西亞衛生部門8日強調,民眾不應使用「碰拳禮」,任何的肢體接觸都有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據新加坡《聯合早報》8日報導,當日,馬來西亞衛生總監諾希山及衛生部副部長諾阿茲米先後籲請民眾勿碰拳問候。
  • 在社交禮儀中的各種場合,與他人握手,有什麼講究
    握手,不可以戴手套,會顯得不尊重對方。二、表情恰當。握手時,應雙目注視對方的眼睛,微笑致意、簡單問好。不要一句話不說,也不可長篇大論、點頭哈腰、過分客套,有多的話握手完後另外再說。握手時切忌漫不經心、東張西望,一邊握手,一邊還在看其他人和物。此外,不要一隻腳站在門外,一隻腳站在門內握手,也不要連蹦帶跳或邊握手邊敲肩拍背。三、力度適中。
  • 英媒:新冠病毒迫使全球改變打招呼方式 碰鞋底動眉毛五花八門
    中國小康網6月8日訊 老馬 也許新近出現最引人注目的問候禮是「武漢式打招呼」,這是一種握手的替代方式。這種用鞋底互相觸碰的「打招呼」因有關視頻今年3月在網上瘋傳後開始流行。「武漢式打招呼」最先出現在中國,然後傳到世界各地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然而,「武漢式打招呼」似乎不太可能取代更典型的中國式問候,比如現代的握手禮,或已有3000年歷史,在中國新年、婚禮或其他慶祝活動中仍在使用的拱手和鞠躬。儘管媒體進行了大量報導,但武漢式打招呼在中國其他地區還沒有成為常態性見面禮,甚至還不是眾所周知之事。
  • 【職場禮儀】--握手禮儀
    握手禮兩人相向,握手為禮,是當今世界最為流行的禮節。不僅熟人、朋友,連陌生人、對手,都可能握手。
  • 握手、比V字、豎拇指,這些日常習慣的文化起源是什麼?
    手勢握手握手是我們平時見面最常見的打招呼方式,往往都跟著一句「你好!」。在一些正式場合的見面,或是籤完合同,握手也是一種常見的禮儀。事實上,這種做法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出現,最初是為了向對方說明自己的手裡沒有武器,是平等和信任的象徵。不過,在籤合同等交易場合下的握手,必須用右手,因為握右手表示交易成功,握左手則表示取消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