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
同時,清明又有祭掃墳墓、結伴踏青等諸多習俗。
清明是最能體現中國人的生命意識與家國情懷的一個節日,它包含了中國人的生死觀、善惡觀、宇宙觀,傳達了中國人的信仰。
清明時節雨紛紛,令人「斷魂」的,並不只是對逝者的無盡追思,更有對世間萬物的悠遠感懷,對故鄉、親友的深深牽掛。
清明至,寄相思
據明《帝京景物略》記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
此種情景,今日雖已不太容易見到,但清明節以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卻從歷史古卷裡走來,至今從未散去。
現在的祭祖已然簡化了許多,就是「燃香奠酒」,然後在墳前焚燒紙錢,並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緬懷祖先的恩情。
有人覺得祭祖是迷信,但這種觀點未免太狹隘。
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
對祖先的懷念和感恩,體現著後世對祖先的「不忘」與「情深」,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
馮友蘭先生說,「行祭禮並不是因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於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
清明節,我們要憑弔的,是一份濃稠的相思;要表達的,是一份深深的懷念。
只要心靈足夠虔誠,祭祀形式和祭品種類,並不顯得那麼重要。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字面理解是:所謂國家重大事務,就是祭祀祖宗神靈與戰爭。
於小家,個體的祭拜是從先人的追思裡,獲得家族延續、發展的精神動力;於國家,從對先烈、英雄的祭拜裡,獲得民族的興旺和傳承。
紀念,是為了新的出發。
心清明,虹始見
我國古人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意思是說,這個時節先是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最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清明時節,忍耐了整個嚴冬的沉悶,一掃霧霾的圍合,陽光明媚,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
同樣是明媚的春光,在不同人的眼裡,卻是一番不同的景象、不同的心境,甚或大相逕庭。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前一兩天紀念介子推的節日。在唐代韓愈的眼裡,寒食是「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的春意盎然。
而同時代孟雲卿筆下的寒食則是「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這也難怪,孟雲卿科場失意,過著漂泊不定、流落他鄉的生活,即便百花滿枝,也難讓他從悲苦中感受到盎然的春意。
禪詩有云:「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人平旦時起坐,未與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時遊一般。」
這便是王陽明講述的「心中清明」時所見的景象。
若是修得一顆淡泊清明之心,不與世俗相爭,那人生之路便暢通無阻了。
生活難免有煩惱,如果沒有一顆清潔明淨的平常心,就會把不如意不順心的人和事放在顯微鏡下。
常懷一顆「清明」心,煩惱則不攻自破,看什麼都美,看什麼都順眼,才能看見人生的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