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開啟古史研究新境界

2020-12-06 央廣網

自2008年以來,清華大學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被陸續整理出版,已發行十輯。與過去發現的戰國竹簡相比,其顯著特點是多為經史類文獻。其中有的篇章至今還保留在《尚書》《逸周書》中,有的散佚兩千年後橫空出世,有的長期蟄居地下而不為人知。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為中國古代文明探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獻資料,開啟了古史研究的新境界。

去偽存真 考而後信

孟子曾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告誡人們對傳世文獻要善於鑑別真偽,不可盲從。《漢書·藝文志》所提到的《文子》《伊尹說》《力牧》《風后》等書,班固即以「依託」言之。這種託名古人立說的風氣,在戰國秦漢時期頗為盛行,其後仍有所見。最有名的是東晉梅賾獻於朝廷的偽《古文尚書》,在唐代還被作為官方認可的經學讀本,堂而皇之流傳千年。歷經宋元明清學者的不懈努力,才得以揭穿其中晚書二十五篇作為偽書的真面目。

一段時間以來,有的論者從地下出土的簡帛佚籍得到啟示,於是援此例彼,大膽為梅本古文《尚書》翻案,主張當作可信的史料來使用。所作相關研究論證疏闊,卻不惜臧否前賢,一時相演成風。直至清華簡中發現與梅本相異的真古文《尚書》,局面始得改觀。

清華簡《尹誥》《說命》即是戰國時期流傳於世的古文《尚書》,與梅本所見全然不同。《尹誥》又稱《鹹有一德》,它本是《尚書》中的一篇,秦火之後一度失傳,西漢中期重出孔壁,為逸《書》十六篇之一,至西晉永嘉之亂再度散佚。從《書序》《殷本紀》所列《鹹有一德》次第看,本篇為伊尹誥湯之文,與清華簡《尹誥》的內容若合符契,構成二者同為一篇文獻的二重證據,說明今傳孔傳本《尚書》以《鹹有一德》為伊尹誥太甲之書必為偽作。而清華簡《說命》即先秦文獻多次引用過的古本《說命》,與今本《說命》從形式到內容都存在著本質差異。由此人們看到先秦時期古文《尚書》的原貌,使前人關於偽《古文尚書》的意見得到確鑿證明。這是出土文獻在古書辨偽上取得的重大成果。

鑑別古書真偽,評估史料價值,是古史研究的先決條件。清華簡作為戰國中期即已流傳的出土文獻,同樣需要進行可信性研究。出土文獻要真正成為研究上古文明的珍貴史料,由表及裡、去偽存真、考而後信的探索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如清華簡《耆夜》《保訓》形式上為歷史敘事,實際並不具有史書性質。不少人把它們視為王室檔案一類的西周文獻,以前者為記錄武王戡黎之文,後者為周文王遺言,應該是有問題的。細加考析可知,《耆夜》並非史官的即時記錄,亦非由王室檔案整理出的作品,而是戰國時期楚地士人虛擬的一篇詩教之文。《保訓》的情況與《耆夜》相類,也是戰國前期假借文王名義的託古言事之作。運用它們探索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的生長機理是有價值的,但要用於研究虞夏商周歷史則未必適宜。

集萃徵史 別有進境

上古史研究可資利用的第一手材料是非常稀缺的。商周以前自不必說,即使發現了商周時期的大量甲骨金文,也因內容單一難以適應重建古史的需要。至於《尚書》《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其中第一手史料也是鳳毛麟角。非常幸運的是,清華簡的發現充實了這方面的資料,有利於推動上古史研究的深入。如《厚父》《皇門》《祭公》《芮良夫毖》諸篇,其著作年代與所記史事年代基本同步,或源自西周王室檔案,或為時人所撰,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儘管它們在流傳過程中,不免發生文字訛誤,或有後世加工,但大體保持了初始成篇的面貌。據以集萃徵史,別有進境。

清華簡《祭公》《皇門》見存於今本《逸周書》中,但《逸周書》錯訛甚多,已非原貌。如簡本記載祭公身染沉痾,穆王前往探視,躬身問政。當朝三公畢[~符號~]、井利、毛班亦被召見,聆受誡勉。「畢[~符號~]、井利、毛班」本為三公人名,傳世本卻誤作「畢桓於黎民般」,致使後世訓釋離題萬裡,真義難明。循此考察可知,三公非指太師、太傅、太保,或司徒、司馬、司空,乃朝中執政大臣的通稱,且不以三人為限,主要由卿士寮、太史寮有關部門的主官組成,或三四人,或五六人,通常有一人為首席執政大臣,總攬百揆。在王權羽翼下的三公合議制行使中央政府職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執政色彩和優化行政決策的進步作用。又如,清華簡《皇門》是一篇以西周原始檔案為藍本,在春秋時期略有加工潤色的歷史文獻。簡文所見西周門朝制度不是傳統上認為的三朝五門,而是三朝三門。

清華簡中的《厚父》《芮良夫毖》是兩篇不曾傳世的西周文獻。《厚父》所記周武王與厚父君臣間的對話,不僅代表了周人對國家起源的認知,也反映了中國早期民本思想的萌動。過去不少學者認為民本思想是戰國時期才有的政治理念,然《厚父》提出「民心惟本」,表明這種思想以及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即已產生,適與《尚書》周初諸誥明德重民思想相印合。《芮良夫毖》是一篇譏刺時政的政治詩,反映了西周晚期的政治危機和厲王革典的實質,表明周厲王的所作所為已嚴重突破了國家倫理的基本底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虐之君,而不是一位需要恢復名譽的有作為的改革家。

稽古鉤沉 撥雲見日

由於上古史研究第一手材料的匱乏,致使晚出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二手材料也常常被廣泛利用。此類文獻的製作年代與其紀事年代存在巨大的時間差,基本上是後人寫作的東西。其形成過程相當複雜,至少有三種可能性,一是依照舊文整理成篇,二是根據傳說敷衍成章,三是編織情節杜撰成文。多數情況是真贗雜糅,神話與傳說並存,傳說與史實交織,極難分辨與取捨。因此,需要通過利用多學科研究手段,嚴密審查材料,發掘史實素地,稽古鉤沉,求真致用,以期撥雲見日,文明重光。

清華簡中也有此類晚出文獻,深入研究可以突破舊的知識盲區,形成新的歷史認知。如清華簡《尹至》《尹誥》等篇是有關商湯名相伊尹的記述,它們未必都是商代文字,但對考索伊尹有關史跡不失為重要資料。研究發現,伊尹並非姒姓的有莘氏人,亦非庖人出身的媵奴,而是因遭洪災投靠有莘氏的子姓伊氏之長。他促成了殷氏、莘氏、伊氏戰略同盟的建立,為滅夏興殷大業作出了傑出貢獻。清華簡《程寤》敘述太姒做夢、文王佔夢、太子發受誡等內容,當是數百年後戰國時期的作品。篇中涉及所謂文王受命,既非受殷王嗣立之命,亦非受封西伯之命,而是受皇天上帝之命以取代殷人對天下的統治。文王受命、稱王、改元三位一體,奏響了東進伐商的序曲。

清華簡《金縢》系近年出土的重要經學文獻之一。與今本《尚書·金縢》相較,不僅內容大致相合,而且有些異文對解決有關歷史問題提供了新的線索。《金縢》大體作於春秋中世,然非偽書,所載武王在位三年、周公居東即東徵的史實真實可信。清華簡《楚居》是戰國中期楚人自己撰作的一篇重要文獻。篇中記述楚先、楚君的居邑及其遷徙,遠較傳世文獻為詳。就其所述戰國時期楚人居邑狀況來說,《楚居》不失為當時人的作品,但涉及楚人的族源地問題,它實際上也成了傳說資料。結合多重文獻詳加考察,可以發現楚人源起中原,待周初熊繹之時,南遷丹水之陽,立國江漢,終成真正代表羋姓楚族的南方大國。

清華簡是一次驚人發現,資料尚在陸續整理公布之中。它是一座富礦,值得學者付出艱辛,深入開掘,以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相關焦點

  • 「清華簡」再推新成果 八篇佚文首次公布
    昨天(11月20日),清華大學發布了「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等文獻公布。「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的簡稱,這些倖免於焚書坑儒的戰國竹簡,對先秦歷史、古文字學、古文獻學等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 論述顧頡剛與古史辨學派
    顧氏認為,為了恢復正確的中國上古史,必須打破自古以來陳陳相因的古史觀念:「打破民族出於一元的觀念」,「打破地域向來一統的觀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131]其三,提出了古史辨偽的方法。顧頡剛「用歷史演進的見解來觀察歷史上的傳說」的原則,用理清事實和層層考辨方法研究上古史。
  • 研究中華文明起源,須打破《史記》迷信:兼談「歷史」的二種內涵
    筆者在古史研究的過程中得到的總體認識是,中國先秦文獻的記載大多具有較強的可信度,而先秦以後文獻中出現的那些系統化的整理、解釋、註疏造成的問題則頗為不少,這其中也包括《史記》。因此,筆者的看法是,研究中國先秦史,原則上我們應當以先秦時代的傳世文獻和唐代以前的出土材料為主。
  • 考古學重建古史的尺度
    原創 董琦 中國社會科學網考古學是研究歷史的,這是考古學者的明確目標。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的說法應屬後人對荒遠時代的一種推想,五帝的說法也只是後人用千古一系的思想整理出來的古史傳說。這些古史傳說人物也都是考古學難以考證的。嚴文明指出:「現在還有人提出搞『五帝工程』,這是不可能的。」(《不懈的探索——嚴文明先生訪談錄》,《南方文物》2006年第2期)龍山時代分布著許多考古學文化,《遠古時代》將它們分別同傳說中的一些部落集團分布地域相聯繫。
  • 清華簡成果:秦人是商人後裔,烽火戲諸侯是假的
    近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主任劉國忠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時說,中心成立10周年,已出版8輯清華簡整理報告,預計共出15~16輯整理報告才能把清華簡資料全部公布;至於研究工作,「由於清華簡是一批新的經典,對它的研究是永無止境的,和四書五經一樣,可以再研究幾千年」。
  • 分期與斷限:20世紀中國歷史撰述中的「古史」表述
    在對歷史加以分期時,呈現出對「古史」的多方面表述以及關於「古代史」的不同界說。有關「古史分期」問題的探討和學術回顧,既存研究成果已較為豐富。①本文主要從歷史書寫(敘述)的角度,探討20世紀中國歷史撰述中「古史」的不同表述及內在原因,以就教於方家。
  • 「清華簡」發現最早記載太歲十二歲名文獻
    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馬海燕)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下簡稱「清華簡」)20日在北京發布最新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司歲》篇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
  • 湖南科技學院:學術研究課題「五帝傳說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 獲批...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遠古文明能夠綿延不絕傳下來的國家,五帝時期是夏以前中國古史的最重要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具有歷史的科學性,需要依據歷史而加以闡明,需要重新估價真實可信的古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需要實事求是地論證出來。「五千年文明」「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命題是有歷史根據的。五帝時期的古史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遺蹟之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階段。
  • 清華簡「西邑夏」與甲骨文「西邑」(二里頭與夏朝文明)
    《禮記》、清華簡和殷墟甲骨文裡有關「西邑夏」和「西邑」的記載,早已引起學者的關注。這些史料的解讀,為我們探討殷墟卜辭中的夏代「蹤跡」,提供了重要線索。  《禮記》、清華簡和殷墟甲骨文裡有關「西邑夏」和「西邑」的記載,早已引起學者的關注。這些史料的解讀,為我們探討殷墟卜辭中的夏代「蹤跡」,提供了重要線索。
  • 這些考古項目,帶來夏文化研究新進展
    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河南周口時莊遺址、河南葉縣餘莊遺址、河南南陽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人物】民國大師 清華三巨頭之王國維
    在羅振玉的幫助下,有機會靜下心來做學問,研究方向轉向經史、小學。他與羅振玉一家相鄰居,平時互相切磋,往返論學,協助羅氏整理大雲書庫藏書,得以盡窺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並與日本學者廣泛交流。[9] 他治甲骨文字,始於此時。由於專力於研究新發現的史料,並能以古文字學為基礎,研究古史,從古器物到古代書冊、服裝、建築,所涉甚廣,著述甚豐。
  • 死神覺醒開啟境界新篇章 還原番隊新格鬥
    完結亦是開始,慶幸熱血格鬥手遊死神覺醒完美連結動漫,玩家可以化身主角鑄造境界新篇章。 動漫劇情靜期待 化身主角鑄境界 動漫完結倒計時公布後,各種劇透紛紛爆出,備受死粉關注的「井上能否被扶正」等劇情亦真亦假,大家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靜待這為數不多的更新,珍惜這繼火影完結之後的倒計時時光
  • 學術研究與價值立場
    簡帛《五行》篇中有一段討論如何處理刑獄的文字:「有大罪而大誅之,簡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大誅也,不行也;有小罪而弗赦也,不察於道也。簡之為言猶練也,大而罕者也;匿之為言也猶匿暱也,小而軫者也。」
  • 聖墟:諸天萬界,整片古史,都只是一場夢
    在最新章節《諸天萬古只是一場夢》中,九道一拋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那就是諸天萬界,整片古史,都只是一場幻夢,關於這一結論的真假暫且還未得而知,但是,這場夢,可能卻是真真實實的存在著。之前其實並未想過,畢竟,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角色,一篇篇有始有終的古史,都見證了這個世界的真實,不過,從大陽間不認可小陰間的生靈來講,關於這片世界的虛幻卻又在隱晦地證實著,中期,大陽間的人把小陰間的生靈視之為鬼物,從他們身上,也只能感受到陰寒,那麼是否也代表著?對於更高維度的空間來講,陽間大地,是否也依舊如此?
  • 從清華簡看戰國精神的形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現在,通過清華簡等出土文獻,我們可以對這一變化發生的早期進程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清華簡因為是流散文物,已經無法確認其準確的出土地點和考古學年代,但是通過字形和內容的比對,學界基本上傾向於將其視為戰國中期以前甚至更早的作品。本文試圖利用清華簡所見論心與論命的資料,考察戰國早期的人是如何開始崇尚個人意志、提倡進取精神的。
  • 清華經管學院小林實中國經濟研究基金理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召開
    清華經管學院小林實中國經濟研究基金理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召開 2020-12-22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空間項目有新發現,重啟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
    這一探測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極光計劃」最新發現為什麼重要?作為一門觀測驅動的科學,天文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新的觀測方法和手段。新的觀測方法和手段被稱為天文觀測的新窗口。
  • 從清華簡中,圖解《明夷》卦裡的丹法:「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清華簡在清華簡的聖人卦象圖中,我們已經看到,左上角那位奇特的由卦象組成的人體上,他的腹部的丹田部位,畫的正是一個《明夷》的卦象!就在清華簡卦象人體圖的下腹處,《明夷》的卦象所在的位置!「夫氣穴者,乃吾人胎元受氣之初,所稟父母精氣而成者,即吾人各具之太極也。其名不一, 曰氣海, 日關元, 曰靈谷, 曰下田, 日天根, 曰命蒂, 曰歸根竅復命關, 即一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