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部分人在購買化妝的時候總要考慮但是是其保溼效果如何。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保溼化妝品的作用機制,讓大家更好的選擇適合自己肌膚狀態的保溼產品。
不同的保溼原料,在皮膚內的保溼機制是不一樣的。在配方研製中,需要了解每一種原料的作用途徑,以開發出更好的保溼產品。
在一個化妝品配方中,常常是不同作用機制的保溼成分復配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
在臨床使用時,需要根據皮膚生理和病理機制,選擇不同原料組合的產品,才能有針對性地更好地發揮化妝品的保溼效果。
一、吸溼劑(humectants)
這類物質能從皮膚深層和外接環境中吸收水分並保存於角質層中,使角質層由上而下形成水蒸氣梯度。
這類保溼原料中最多見的是甘油、山梨醇、蜂蜜、乳酸鈉、尿素、丙二醇、聚乙二醇等。吸溼劑在相對溼度高的條件下對皮膚的保溼效果更好,在皮膚周圍相對溼度至少達到70%時,吸溼劑才容易從外界環境中吸收水分。
而在現實環境中,相對溼度難以達到這一水平,吸溼劑主要從真皮吸收水分。
在相對溼度很低,寒冷乾燥、多風的氣候,從皮膚深層吸取來的水分,還會通過表皮蒸發,使皮膚更乾燥。
故單獨使用吸溼劑在乾燥環境下會增高水分經皮流失率TEWL,應與潤膚劑和封閉劑復配使用。
二、封閉劑(occlusion)
在皮膚表面形成疏水性的薄層油膜,阻止或延遲水分的蒸發和流失,促進皮膚深層擴散而來的水分與角質層進一步水合。
封閉劑通常比較油,塗抹在皮膚上有輕微的溼潤感。
這類保溼劑的代表是凡士林,許多醫用藥膏和極乾性皮膚用的保溼滋潤霜,都含有這一成分。
封閉劑還包括高粘度白蠟油、各種三酸甘油酯、各種酯類油脂。
礦物油是最常用的,它能改善皮膚的主觀質感,但降低TEWL值的能力有限;羊毛脂因為價格較貴、氣味特殊以及有潛在變態反應性而應用較少;矽樹脂衍生物是較新的封閉劑,不油膩、基本無味、較少引發過敏及痤瘡,故市場銷售保溼季中應用較多。
三、潤膚劑(emollient)
通常是油性物質,包括從酯到長鏈醇的一大類化合物。
塗抹後能填充在乾燥皮膚角質細胞間的裂隙中,雖然對TEWL沒有太多影響,但添加了潤膚劑的保溼產品,可使皮膚表面紋理更光滑,產品的感官性狀更完美。
根據化合物的內在特性及其在皮膚上的效果,潤膚劑還可進一步分為保護性潤膚劑(如二異丙基二油酸)、去脂性潤膚劑(如蓖麻油、霍霍巴油)、收斂性潤膚劑(如聚二甲基矽氧烷)和乾性潤膚劑(如異丙基棕櫚酸鹽)。
四、與水結合的生物大分子
皮膚中的水分以兩種形式存在,即結合水和游離水。在角質層內,水與離子、胺基酸、蛋白等結合形成「結合水」,是組織中的固定成分。
當結合水超過飽和狀態時,剩餘的水在角質層細小的間隙中積聚成微小的水滴,被稱為「游離水」,這部分水會隨著水蒸氣梯度、外界的乾濕度而變化。
有一大類天然生物大分子具有親水特性,能將自由水結合在它形成的三維網狀結構中,使自由水變成結合水而不易蒸發散失。
結合水不能溶解其他物質,不參與代謝作用,結合水賦予各種組織、器官一定的形狀、硬度和彈性。
這類生物大分子物質,從微環境中吸取大量水分並與之結合,無論在低溼度還是在高溼度條件下,都具有相同的高吸溼性,屬於比較高級的保溼成分,適合各類膚質、各種氣候,白天、晚上都可以使用。
這類原料包括透明質酸、硫酸軟骨素、膠原、彈力蛋白及DNA等,來源於動物體。
近來已有來自微生物和植物的類似原料,其效果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