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聽課調研的情況來看,老師們都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尤其是我們的老師,與外地老師相比,我們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能注重物理方法的滲透教育,對此,我驕傲。在「探究物體的動能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我們的老師都能引導學生關注本實驗所應用到的物理方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在把我們的優點發揚光大的同時,還要注意把方法落實到實處。
控制變量法:
(1)小球質量不變,改變高度h。
(2)高度h不變,改變小球質量。
轉換法:用物塊B運動的距離大小顯示A對B做功多少。
每當教材涉及有物理方法時,我們都能注意到把方法落實到實處,就能避免學生對物理方法的掌握停留在表面以至於一解題就出錯。這就是物理方法的滲透教育。
新課程改革的下一步是要推進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物理方法的教育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核心素養的內涵非常豐富,將來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必然會帶來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尺度」的把握,重則超標,輕則流於形式。以本節課「重力勢能」概念的形成為例,我們來看看該怎樣「滲透」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
在形成重力勢能的概念時,老師們都能尋找生活中的事例(老師們用心的地方)並結合課本事例,如圖所示,
「類比」動能從而形成重力勢能的概念。我在《高考物理解題方法:類比等效》中給出了「類比法」,給初中老師們分享如下:
類比法:通過聯想,把異常的、未知的事物(研究對象)對比尋常的、熟悉的事物(類比對象),依據兩個對象之間存在的某種類似(相似)的關係,從已知對象具有的某種性質推出未知對象具有相應的性質進而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節課的重點是「探究物體的動能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之所以是重點的原因,還在於動能的概念形成之後,要用動能的概念類比出重力勢能——都能做功。這就是知識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勢能的概念形成之後,不要急於推進課堂教學,要利用學生的生活「經歷」對重力勢能的概念加以拓展,如圖所示。
假如有位同學站在一樓看二樓的物體,如果他剛好學習了重力勢能,那麼,他知道二樓的那個物體具有重力勢能;如果這位同學走到二樓的物體旁邊,如果他再進一步思考:剛才「看到的」這個物體的重力勢能去哪了?
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相信學生討論的場面相當有趣。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學習高中的重力勢能概念,而是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重力勢能的概念由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這就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教育。
歡迎商榷!祝老師們天天向上!
(本文系葉老師物理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於百家號葉老師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