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編輯 謝欣
當白馬股出現業績「地雷」,2017年在股市風生水起的港資竟然也被套其中。
1月31日,多家上市公司發布了業績修正預告,在眾多業績「變臉」行列中,出現了一隻白馬股的身影,這便是在2017年股價最高近翻倍的海能達。海能達曾於2017年三季報預計年度淨利潤上限達7億元,如今卻修正為不超過3億元,而這一「腰斬」的業績預測修正也令海能達股價在1月31日「一字」跌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海能達股價下跌也讓持續買入持有1億股、崇尚價值投資的港資感受到被套的苦惱。
延遲交付致業績下滑
誰也不曾想到,2017年的一隻白馬股在2018年初給投資者開了一個「大玩笑」。
1月31日,海能達發布業績修正公告,表示其2017年全年實現淨利潤為2.5億元至3億元,同比下滑25.34%至37.78%。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2017年三季報,海能達曾預測2017年全年可實現淨利潤5億元至7億元,此番業績修正,淨利潤變更最大額超過4億元,可謂大幅「變臉」。
對此,海能達表示,業績修正的原因是公司部分訂單的交付出現延遲,預計出現延遲的訂單金額合計約5億元。截至公告日,上述出現延遲的訂單中約3.5億元已完成交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海能達詢問,公司董事會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延遲訂單已有3.5億元交付,將會體現在一季度業績中,由於交付時間過了2017年度,所以沒能記在2017年,導致業績出現下滑。」
記者還發現,在海能達此次業績「變臉」前,2017年12月還發生過一件高管離職的事件。
2017年12月12日,海能達公告稱,公司於2017年12月8日收到公司董事會董事、副總經理、高級副總裁、財務長、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張鉅的書面辭職申請報告,張鉅因「追尋心中夢想」這一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會董事、副總經理、高級副總裁、財務長、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職務,同時一併辭去公司董事會戰略委員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委員職務。辭職後,張鉅不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務。公司發布元老張鉅的離職公告當日,海能達的股價跌幅達4.79%。而截至2018年1月31日,海能達1個多月股價累計跌幅已達到30%,市場表現持續低迷。
港資持續增持被套其中
由於2017年業績預測出現大幅變動,海能達在1月31日股價毫無懸念地「一字板」跌停,截至收盤,還有4216萬股賣單封住跌停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去年三季度,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陸股通)持股僅為1854.52萬股,而根據港交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月30日,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陸股通)持有海能達股份已經增加到1億股,持股市值為13.75億元。隨著海能達1月31日「一字板」跌停,港資單日的市值浮虧就達1.375億元。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發現,在2017年11月中旬,中信建投國際曾發布一則篇幅達21頁,關於海能達的英文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中指出,海能達已經為未來兩年的強勁增長做好了準備,預測海能達在2017、2018年的收入為54億元人民幣和77億元人民幣,給予「買入」評級。
根據港交所的數據披露,截至2017年10月31日,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陸股通)持有海能達股份為5223.94萬股,較三季度增加不足3500萬股。
而到了11月30日,港資持有海能達股份已經達到9006.07萬股,單月淨增持股份超過3500萬股。
不難看出,在2017年的10月和11月,海能達發布三季報以及券商大力推崇的時候,港資連續加碼海能達。從目前其股價走勢來看,港資已是套在其中。
「這公司以前關注過,確實不錯,現在沒怎麼關注。單從技術形態來分析,公司股價其實早已經破位了。就算公司能完成之前業績中樞,經過連續幾年股價的上行,海能達估值也存在高估,在當前A股投資環境下,感覺海能達的投資風險高於機會吧。」深圳一位不願具名的私募經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此表達對海能達未來的看法。
每日經濟新聞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