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了削弱德國的勢力重新對於世界進行分割,協約國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籤訂了《凡爾賽條約》。在條約的制定敲定的過程也被成為巴黎和會,我國在巴黎和會的失敗最終導致了我國的五四運動。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不可一世的德國,這項條約又是如何將強大的德國「元氣」大傷的?這項條約又是如何點燃了德國國民對國家復興的渴望,又是如何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下面我們將一一道來:
德國總統:「接受沒有勝利的和平」。
1918年11月,德國正式籤署了敵對行動的停戰協議,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了他著名的十四點國防設想,想通過這次的和平會談在領土和能源方面確定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但是1919年初戰勝國的各個元首走進凡爾賽宮之後,威爾遜才發現戰後的現實與他的美妙設想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在費迪蘭大公被暗殺後的第五年之後,德國以及各個戰勝國的代表聚集在凡爾賽宮的鏡子大廳中簽署了最後的條約——《凡爾賽條約》。在條約中協約國通過繁重的經濟制裁和在歐洲製造越來越不穩定的小國來將戰爭的罪惡感全部推給德國。但是該條約無法徹底解決在1914年爆發的世界大戰的根本問題,並且該條約也為二十年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契機。
巴黎和談:沒有一個戰敗的國家參與其中,即使是勢力較小戰勝國也幾乎沒有發言權。
在1871年的1月18日是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的加冕儀式,在普法戰爭中德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大家基本上都學過《最後一課》,這篇課文的背景就是這次普法戰爭,但是在48年之後。法國在和談中讓德國也付出了代價。
整個巴黎和談被「四大」領導所壟斷,他們是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其他國家雖然也是戰勝國但是在和談中根本沒有地位,這也是我國和談失敗的原因,直接導致了我國的五四運動的爆發。條約中的屈辱條款也讓德國人民心生怒火,這也是第二次大戰能夠發動的基礎。
雖然籤訂的條款很多,但最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很滿意。
德國在該條約中放棄了大片的土地,包括在中國、太平洋和非洲的所有殖民地。此外德國還必須大規模裁減軍隊和武裝力量,德國還必須將自己的軍事重地——萊茵河區域交給協約國管理,最重要的一點是條約將戰爭的所有責任都歸於德國這使得德國不得不賠償數十億美元戰爭賠款。
凡爾賽條約實際上是對歐洲格局的重新規劃,但是這也讓歐洲更加的不穩定。
在條約中不僅僅是德國,依照威爾遜的計劃,為了維護海洋秩序每個國家都需要削減軍隊,這就引來了英國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是美國對於英國地位的威脅,就這樣各個國家都在猜疑中互相博弈。
凡爾賽條約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了可能。
1945年的波茲坦會晤中,美國、蘇聯、英國都不約而同地指出了凡爾賽條約是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並且發誓要糾正之前的錯誤。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不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條約就能引起的,正如史學家所說的:「不同的條約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正如食譜一樣,他只是食譜的一部分,但不是唯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