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條約?各國互相猜忌?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2020-12-13 奇聞密錄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了削弱德國的勢力重新對於世界進行分割,協約國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籤訂了《凡爾賽條約》。在條約的制定敲定的過程也被成為巴黎和會,我國在巴黎和會的失敗最終導致了我國的五四運動。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不可一世的德國,這項條約又是如何將強大的德國「元氣」大傷的?這項條約又是如何點燃了德國國民對國家復興的渴望,又是如何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下面我們將一一道來:

德國總統:「接受沒有勝利的和平」。

1918年11月,德國正式籤署了敵對行動的停戰協議,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了他著名的十四點國防設想,想通過這次的和平會談在領土和能源方面確定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但是1919年初戰勝國的各個元首走進凡爾賽宮之後,威爾遜才發現戰後的現實與他的美妙設想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在費迪蘭大公被暗殺後的第五年之後,德國以及各個戰勝國的代表聚集在凡爾賽宮的鏡子大廳中簽署了最後的條約——《凡爾賽條約》。在條約中協約國通過繁重的經濟制裁和在歐洲製造越來越不穩定的小國來將戰爭的罪惡感全部推給德國。但是該條約無法徹底解決在1914年爆發的世界大戰的根本問題,並且該條約也為二十年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契機。

巴黎和談:沒有一個戰敗的國家參與其中,即使是勢力較小戰勝國也幾乎沒有發言權。

在1871年的1月18日是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的加冕儀式,在普法戰爭中德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大家基本上都學過《最後一課》,這篇課文的背景就是這次普法戰爭,但是在48年之後。法國在和談中讓德國也付出了代價。

整個巴黎和談被「四大」領導所壟斷,他們是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其他國家雖然也是戰勝國但是在和談中根本沒有地位,這也是我國和談失敗的原因,直接導致了我國的五四運動的爆發。條約中的屈辱條款也讓德國人民心生怒火,這也是第二次大戰能夠發動的基礎。

雖然籤訂的條款很多,但最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很滿意。

德國在該條約中放棄了大片的土地,包括在中國、太平洋和非洲的所有殖民地。此外德國還必須大規模裁減軍隊和武裝力量,德國還必須將自己的軍事重地——萊茵河區域交給協約國管理,最重要的一點是條約將戰爭的所有責任都歸於德國這使得德國不得不賠償數十億美元戰爭賠款。

凡爾賽條約實際上是對歐洲格局的重新規劃,但是這也讓歐洲更加的不穩定。

在條約中不僅僅是德國,依照威爾遜的計劃,為了維護海洋秩序每個國家都需要削減軍隊,這就引來了英國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是美國對於英國地位的威脅,就這樣各個國家都在猜疑中互相博弈。

凡爾賽條約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了可能。

1945年的波茲坦會晤中,美國、蘇聯、英國都不約而同地指出了凡爾賽條約是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並且發誓要糾正之前的錯誤。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不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條約就能引起的,正如史學家所說的:「不同的條約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正如食譜一樣,他只是食譜的一部分,但不是唯一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是什麼讓一戰、二戰間隔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線是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這次不僅僅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而是全球性規模的戰爭。除了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社會主義國家參與,是什麼原因讓兩次大戰間隔僅僅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人類為什麼會發動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原因究竟是什麼?
    人類歷史從來就是一部戰爭史,細分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有各的原因,下面請大家聽我細細分析。起步較晚,作為新興帝國主義國家代表的德國、義大利和奧匈帝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殖民市場和勢力範圍,而老牌帝國主義英國、法國和俄國自然不會把自己的利益讓出來,矛盾愈演愈烈,最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歐洲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實力進一步增強,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全球資本主義市場基本形成。
  •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驕傲回國,為何第二天狼狽退出政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對周邊國家展開了閃電戰收割模式,不僅鄰近的小國家紛紛被德國攻陷,就連波蘭這樣的在歐洲也算是比較大的國家也在短時間內被德國與蘇聯瓜分,這在當時也就是一戰後英法主導的《凡爾賽條約》體系下是不可思議的,要知道,一戰後專門為戰敗國德國制定的《凡爾賽條約》中明確規定,德國軍隊不得超過
  • 凡爾賽和約,為什麼摁不住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和戰敗國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開了會,籤了凡爾賽和約,所以一戰後的國際秩序,又被稱作凡爾賽體系。但這個體系維繫了不到二十年,又爆發了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你看哈,凡爾賽體系,各國都不太認可,就不能指望它有多穩定。因為沒有多少人會真心實意地去維護它,哪怕是既得利益者也對它三心二意。它之所以還暫時能夠存在,只是因為反對者還沒有聚集起足夠的力量。
  • 是什麼引發了經濟大蕭條?又是什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大蕭條不僅導致了長期的大規模失業,也改變了社會關係,摧毀了執政政府,幫助納粹黨上臺,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29年10月29日,美國股市崩盤,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漩渦之中,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被稱為震驚全球的「黑色星期二」。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希特勒就這樣,以這場德國人一手炮製的,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索」的德波邊境衝突事件為藉口,德軍以44個師88.6萬人的兵力,在2800輛坦克、1939架飛機和10餘艘艦艇的配合下在此期間,與波蘭籤有條約的英法兩國被迫向德國宣戰,一場導致了5500萬人傷亡的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常敗之師,軸心國裡屢戰屢敗的義大利軍隊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軸心國成員由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組成。德國我們就不用多說了,在歐洲大陸上所向睥睨,那是差點統一歐洲的存在。日本呢?在太平洋戰場上和美軍交戰,甚至一開始還和蘇聯打了幾仗,戰鬥力還算說得過去。至於義大利呢,仿佛一直在拖德國的後腿一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是這樣一步步成為世界的霸主的
    清中期開始衰落,英國崛起,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國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直到現在,美國是這個世界的霸主。為什麼會這樣,要從二戰時期的英國、二戰時期的美國和二戰後的世界分析。
  • 基辛格:亞洲各國間相互猜忌,使得難以出現一個歐盟式的「亞盟」
    探究其中的歷史根源,主要有兩點:第一是亞洲各國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第二是亞洲各國之間相互猜忌。 無論是從版圖還是發展歷史來說,現今的亞洲確實不會出現一個歐盟式的"亞盟"。
  • 兩次世界大戰都戰敗,承擔賠款超上萬億,100多年還在還款的路上
    導語:兩次世界大戰都戰敗,承擔賠款超上萬億,100多年還在還款的路上說起二戰,對於人類而言是一場影響範圍非常大的戰爭。當時各國都陷入了苦戰,在這場戰爭中,經濟損失達到了50000多億美元。原因是在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的11月11日時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各帝國主義之間矛盾很多,再加上經濟發展也不並平衡,同盟國陣營和協約國陣營之間展開了鬥爭,一共有6500萬人加入到這場戰爭來。最後德國戰敗,在1919年,德國在戰敗的情況下簽訂《凡爾賽條約》,在條約中規定,德國必須要償還1320億馬克,這已經減少了一部分的賠款。
  • 化敵為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如何重塑美日關係的
    但這樣籠統的回答無助於我們對美日關係和戰後亞太格局形成的研究——共同的利益是什麼,它又是如何引導曾經的對手重新走到一起的呢?這才是我們要去尋找的答案。本文即是以此入手,為讀者梳理戰後美日關係的形成脈絡,並嘗試探尋這一關係形成背後的邏輯。
  • 德意志的野望:歐洲老二想要當老大,所以挑起兩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僅僅相隔25年,大部分人對二戰比較熟悉,也知道二戰的反派三巨頭是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但如果你把歷史書稍微往前翻一翻,你會發現,一戰的反派之中居然也有德國,而且德國也是挑起一戰的主要推手,那麼問題來了,為啥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挑起的呢?德國到底想通過戰爭得到什麼?
  •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哪些國家參加,中國正處於什麼年代?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哪些國家參加,中國正處於什麼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11日之間,中國當時中國正處於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雖說這場戰爭最初是在歐洲各國打響,但是很快就波及全世界,導致不少的國家被迫參與到其中來。最初的的世界格局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形成了新的世界霸主。這場戰役其實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一種較量。其中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這四個國家屬於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美利堅合眾國等國協約國陣營。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人間煉獄
    說實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多少還有點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帶有侵略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之間的戰爭。
  • 一個女人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成為蝴蝶效應最著名的例子
    這個美麗的,幾乎不為人知的,完全無辜的女人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的角色。他是索菲·喬特克。霍恩伯格公爵夫人,我敢打賭你們幾乎沒有人聽說過她。這些國家之間的所有其他宣戰都不是自願的,它們受到安全條約的約束,一旦盟國遭到侵略,它們會互相救助。英國、法國和俄國是協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這就是蝴蝶效應。
  • 蘇聯人對蘇德條約的狡辯,沒有最綏靖只有更綏靖,波蘭捷克已哭暈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籤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西方一直認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蘇聯縱容了德國進攻波蘭,進而導致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條是互不幹涉,實際上就是各自侵略而不幹涉第三條是不是只能蘇德結盟才能徹底避免?第四條是互相綏靖的,就是不用武力改變現狀。各自承認對方的一切第六條這是劃分勢力範圍,這是蘇德雙方堂而皇之的不經過第三國同意而任意侵犯第三國的主權。
  • 義大利的「七豪傑」,失意的重巡,二戰前後義大利條約型重巡洋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陣營中,義大利海軍是僅次於舊日本海軍的軸心國第二大海軍作戰力量。雖然義大利海軍的實力還沒有上升到能夠和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隊正面對抗的程度,但是其仍然擁有包括戰列艦和重巡洋艦在內的各種中大型水面作戰艦艇,給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帶來了一定的作戰壓力。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5周年主要是病毒感染
    飛彈驅逐艦麥可·墨菲上的水手向密蘇裡戰艦紀念館授予榮譽 2020年2月2日,在夏威夷的檀香山 1945年9月2日,日本軍事領導人登上東京灣密蘇裡號上的日本軍事領導人時,戰艦上擠滿了渴望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美國水手
  •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最強武器(十)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破壞力量最大,瞻洲的範圍最廣,還有殺傷力最恐怖的一次戰爭。根據戰後數據的統計,共有來自30多個國家的1億多人,直接或間接參與到了二次大戰,總傷亡超過6000萬人。二次大戰造成大規模,毀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發明了好呢多先進新功能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武器的重點:創新,技術,通訊和醫學上。美國最終在這場戰爭,發明了最具破壞性的原子彈,結束了戰爭,並最後中取得了勝利果實,二戰以德國的瓦解以及日本和義大利帝國的淪陷而告終。
  • 這次新冠疫情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到底哪一個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更大?
    今年以來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給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帶來巨大影響,人員交往受控,貿易停滯,工廠停工,門店關門。甚至有人悲觀的把新冠疫情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對比,認為這次新冠疫情造成的損失不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到底這兩個災難事件對人類造成的損失哪一個更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