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黎旅嘉)訊,今年以來,基金「賺錢效應」突出,發行市場則更為火爆,新基金募集規模突破萬億大關。
在此背景下,數據顯示,截至7月2日,今年以來共118家公募基金公司新發基金697隻,而具備公募基金髮行資格的機構共有143家,也就是截至目前,仍有25家基金公司今年以來「一基未發」,這在當下爆款基金頻出背景下顯得並不尋常。一方面,這一情形展現出隨著行業整體發展,「冰火兩重天」的格局和日益加深的「馬太效應」;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凸顯出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種種困境。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基金公司越來越呈「頭部化」特徵,投資策略方面也越來越成熟,而投資者也變的更加挑剔。中小基金公司在投資研究、銷售運營及股東保障方面都有巨大壓力,迭加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外資基金公司、人工智慧等衝擊,今後幾年,無論市場如何,大量的中小基金公司都將面臨重大的生存壓力,要不快速進化,擠進頭部,要不進為「小而美」的精品。不過,總的來說,留給中小基金公司的時間的確不多了。
25家公募「一基未發」
數據顯示,截至7月2日,已有118家具備公募資格的機構先後成立基金產品697隻,合計發行數量合計10660.58億份。事實上,2020年只用了半年時間即已成為基金歷史上第三個新基金募集破萬億的年份。而按照當前勢頭,今年極有希望超越2019年1.43萬億的新基金募集年度紀錄。
不過,就在新基金髮行市場火熱募集的同時,也有25家具備公募資格的機構今年並未發行新基金。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2020年5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9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家。具備公募基金髮行資格的機構共有143家。
那麼是何原因導致在今年以來基金髮行市場的小高潮中仍有25家機構「一基未發」?
事實上,不少 「一基未發」的公募機構來自成立時間較短的次新公司。按照新設公募基金公司產品發布流程,新公募獲得核准設立批覆後,應當按照公司法、基金法、基金公司管理辦法等要求,完成新公司組建工作,並在取得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頒發的營業執照後領取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自取得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之日起6個月內,應當發行公募基金產品。因而基金公司初創、尚在籌備期是這類基金公司今年尚未新發基金的重要原因。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從記者的統計來看,25家未發新基金的公募中,也有不少並非新近成立的次新公司。
以恆越基金為例,Wind數據顯示,公司成立於2017年,目前公司旗下共2隻產品——恆越研究精選和恆越核心精選,分別成立於2018年7月和2018年11月,這也就意味著,公司已經有超過1年的時間沒能發布公募新品。
恆越基金屬於個人系公募。在恆越基金的股東列表中,排在第一大股東位置的是李曙軍,他的持股比例為65%。客觀而言,當前「個人系」公募在渠道資源、資金資源上和積累二十年的成熟公募相比存在著先天的劣勢,疊加恆越基金旗下產品自身業績表現平平,兩隻產品合計的規模也只有0.54億元,均面臨著基金清盤的危機。
除恆越基金外,東吳、中海、益民等公司上半年同樣在新基金髮行方面「顆粒無收」。事實上,在公司現有產品沒能闖出良好口碑的情況下,公司冒然發行新品,產品能否順利成功募集都存有疑問。而今年以來,在「如火如荼」的新基金髮行市場中募集失敗的案例同樣也有不少。有鑑於此,上述公司或許也就無暇顧及新品的籌備與發行了。
中小基金公司生存壓力或進一步加大
業內人士認為,根據目前的基金投資熱度,預計下半年基金銷售大概率還會延續火爆態勢。爆款基金接連誕生,背後是投資者對基金專業投資價值的認可。同時,大量資金向基金這類專業投資者聚集,提高了基金在A股市場的話語權,也提升了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佔比;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通過深入研究將資金投入優質企業,由此形成正循環。
與上述「顆粒無收」的25家基金公司相較,不少基金公司在今年以來的發行「小高潮」中賺得可謂是「盆滿缽滿」。數據顯示,易方達基金以24隻新發產品782.52億份的募集份額,成為上半年最吸金的基金公司。其中,單由明星基金經理陳皓管理的易方達均衡成長就有270億份的募集體量,創下年內產品發行規模新高。其次是南方基金,40隻新發產品、募集規模達652.4億份。另外,廣發、匯添富、華夏、銀華、博時等公募的新發基金規模均在400億份以上。
在上述背景下,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公募發行首募規模超過100億元的基金產品也多達11隻。這些爆款基金主要聚集在易方達、華夏、匯添富、南方等頭部基金公司,在實力雄厚的產品研發及銷售背景下,甚至有4隻百億元基金實現「一日售罄」。
針對新基金髮行市場的「馬太效應」,業內人士表示,「強者恆強,贏者通吃」越來越成為新基金髮行的特點,近年來公募基金行業格局呈現出明顯的結構分化,頭部公司的投資和運營管理經驗豐富,投研管理體系更加完善,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贏得了市場聲譽,對優秀人才、成熟投資者的吸引力更強。
而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楊晗認為,規模向龍頭公司集中,顯示公募基金的業務模式、在資管行業中扮演的角色更加清晰。一般來說,行業馬太效應一旦成為趨勢,就不會輕易發生逆轉。
有業內人士就評價道:「市場好,中小基金公司苦;市場差,中小基金公司更苦」。市場好的時候,中小基金公司苦,苦於看著「頭部」公司規模的上漲;市場差,中小基金公司更苦,苦於為業績和生存犯愁。現在國內的基金公司越來越呈「頭部化」特徵,投資策略方面也越來越成熟,投資者也變的更加挑剔。中小基金公司在投資研究、銷售運營及股東保障方面都有巨大壓力,迭加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外資基金公司、人工智慧等衝擊,今後幾年,無論市場如何,大量的中小基金公司都將面臨重大的生存壓力,要不快速進化,擠進頭部,要不進為「小而美」的精品,不過,留給中小基金公司的時間的確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