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一種新型味覺細胞

2020-12-21 騰訊網

1,哈佛大學團隊實現大規模單細胞水平的線粒體DNA基因分型

來源:小柯生命

美國哈佛大學Vijay G. Sankaran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大規模平行單細胞線粒體DNA基因分型和染色質分析方法。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1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

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基於高通量液滴的線粒體單細胞測定法,用於轉座酶可及染色質測序(scATAC-seq),該方法結合了數千個單細胞中的高可信度線粒體DNA(mtDNA)突變以及其伴隨的高質量的染色質可及性測序。

2,Sci Adv | 線粒體錯誤受損蛋白聚集的調節機制

來源:BioArt

很多老年病,例如心血管類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都和線粒體功能缺失相關。而造成其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線粒體蛋白由於衰老的氧化壓力或因線粒體基因突變進而受損或錯誤摺疊。此外,近期的多項研究表明,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構成病理性聚集物的非線粒體蛋白也能在線粒體內積累,並且影響線粒體的正常功能。

8月5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Rong Li教授實驗室在Science Advance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Solid-phase inclusion as a mechanism for regulating unfolded proteins in the mitochondrial matrix 的研究 。該研究發現在線粒體內過度積累的不穩定蛋白聚集成一類新的結構體,被命名為Deposits of Unfolded Mitochondrial Proteins (DUMP);DUMP聚集了很多參與三羧酸循環的蛋白,而三羧酸循環功能衰退正是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特徵。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在細胞中添加Alpha-ketoglutarate(AKG)能夠緩解由於加速DUMP形成而引起的線粒體和細胞生長缺陷。

3,王曉群課題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來源:細胞

8月13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曉群研究組在Nature 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題為「Cellular and molecular properties of neural progenitors in the developing mammalian hypothalamus」的研究論文。

該工作系統闡明了哺乳動物下丘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前體細胞的形態特徵、分裂模式、譜系發育特點,並利用單細胞測序手段進一步揭示人胚胎下丘腦的神經前體細胞具有多樣性,並對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及調控網絡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究。

4,《細胞》子刊新突破:開發出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

來源:小柯生命

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Joshua D. Rabinowitz、Sheng Hui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8月12日,《細胞—代謝》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開發了同位素示蹤、質譜和數學分析方法,以確定循環養分的直接來源、它們的相互轉化率以及最終對TCA循環代謝的組織特異性貢獻。使用15種營養物示蹤劑進行的實驗使高碳水化合物或生酮飲食的飼餵和禁食小鼠能夠廣泛地利用循環代謝周期和組織的TCA輸入。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循環碳通量由兩個主要循環攜帶:葡萄糖-乳酸和甘油三酸酯-甘油-脂肪酸。當相關營養物質的飲食含量低時,通過這些途徑的零星循環就會凸顯,從而使內部代謝活動對食物的選擇具有穩健性。

5,皮質下灰質體積與氯胺酮抗抑鬱作用的關係

來源:中華精神科雜誌

氯胺酮是一種非選擇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拮抗劑,已經被證實具有快速強效的抗抑鬱作用。抑鬱症患者腦結構改變主要定位於與情感加工有關的邊緣-紋狀體-皮質-丘腦神經環路。皮質下灰質結構如海馬、杏仁核、丘腦、紋狀體等與情緒症狀密切相關。既往研究報導抑鬱症患者存在丘腦、海馬、杏仁核等腦區體積減小,尾狀核、殼核活動降低及丘腦活動增強的異常改變。氯胺酮抗抑鬱作用也被認為與皮質下灰質結構有關。

本文通過對氯胺酮靜脈注射治療的抑鬱症患者進行研究,探討氯胺酮治療前皮質下灰質體積與氯胺酮抗抑鬱作用的關係。研究分析了6次氯胺酮靜脈注射治療的抑鬱症患者皮質下灰質體積與氯胺酮抗抑鬱療效的關係,結果顯示難治性抑鬱症患者治療前右側丘腦體積越大,氯胺酮抗抑鬱療效越好。該結果對於進一步探索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及明確療效預測標記物可能有一定參考作用。

6,PLoS Genet:科學家在味蕾中發現一種新型的味覺細胞

來源:轉化醫學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法羅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口腔中發現了一組新型的負責多任務的味覺細胞。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工程化修飾的小鼠模型進行研究,來調查其如何利用特殊的信號通路將味覺信息傳遞到大腦中,研究者發現了一種此前未知的III型細胞,其具有廣泛的反應性,能通過單一的信號通路來檢測酸味,並通過利用另一種信號通路來檢測甜味和苦味和鮮味。

7,復旦大學最新研究:每晚睡6-7小時可預防痴呆,10點睡效果最好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攜手青島大學青島市立醫院神經內科譚蘭教授團隊,歷時3年,在近千人的大型臨床隊列研究中發現:白天經常犯困、夜間睡眠不足或睡眠過多均可增加認知障礙發生風險,而每晚睡6個小時~7個小時可降低認知障礙發生風險,每晚10點入睡效果最好。如果夜間睡眠時間少於4個小時或超過10個小時,認知障礙發生風險將會顯著升高。

相關研究結果近日以:Sleep characteristics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biomarker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in cognitively intact older adults: The CABLE study 為題發表在 Alzheimer's & Dementia 雜誌上。

8,FDA批准羅氏創新IL-6抑制劑上市,治療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

來源:藥明康德

日前,羅氏(Roche)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宣布,美國FDA已批准Enspryng(satralizumab-mwge)上市,治療AQP4抗體陽性的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NMOSD)成人患者。今年6月,Enspryng在日本首次獲批上市。羅氏也已經向中國遞交了這款新藥的上市申請,並已被納入擬優先申請名單,有望加速這款創新療法在中國的獲批上市。NMOSD是一種罕見的失能性中樞神經系統(CNS)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球範圍內影響著多達數十萬人,常被誤診為多發性硬化,主要損害視神經和脊髓,導致失明、肌無力和癱瘓。Enspryng是唯一一款獲批治療NMOSD的白細胞介素-6(IL-6)單抗藥物,IL-6信號通路在NMOSD導致的相關炎症中發揮關鍵作用。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潛在症狀維度網絡;肌肽的合成秘密

2,腦科學日報:母親消極教養的影響;科學家眼中的長壽身材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elife: 「換腦魚」模型揭秘大腦和感官反饋的影響
    郭國驥表示,他們用數字矩陣描述了每一個細胞的特徵,並對其進行系統性分類。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些特殊的表達模式,同時定義了30多種新細胞種類。研究團隊對60種人體組織樣品和7種細胞培養樣品進行了M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分析,系統性地繪製了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45:11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Joshua J. Coon、Jesse G.
  • 腦科學日報:可進入大腦的新型藥物遞送顆粒;閉上眼睛提高記憶力
    NTs是一種內源性的化學物質,可以促進神經傳遞。值得注意的是,一些NT已經被證明跨越BBB。美國塔夫茨大學Qiaobing Xu等人展示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即使用源自神經遞質(NT)的合成脂質將貨物遞送至大腦。這種方法非常強大,可以使用使用相同的、簡單的納米顆粒設計設計成功遞送三類貨物(即小分子,核酸和蛋白質貨物)。
  • 腦科學日報:一夜之間逆轉「永久性」腦損傷;女性更容易失眠
    研究共同通訊作者Peter Walter補充說:「數據表明,衰老的大腦並沒有像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永久喪失必要的認知能力,反而這些認知資源仍然存在,但由於細胞壓力的惡性循環導致了某種程度上的阻斷。我們用ISRIB展示了一種打破這種循環並恢復與年齡相關認知能力衰退的方法。」
  • 腦科學日報:實現高效的小膠質細胞替換;「腦震蕩」的長期後果
    研究充實了針灸等體表療法的現代科學內涵,為臨床優化針刺參數、提升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在生物學裡,性別是模糊的來源:生物通發表在《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腦細胞中存在一種基因轉換,在必要時可以切換不同性別特徵,這一發現對性作為一種固定屬性的觀念提出了質疑。
  • 腦科學日報: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曬傷」腦子是真的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了一種源自單一癌細胞類型的癌細胞結構,這種結構可以用來減緩癌細胞的生長。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單個癌細胞RNA測序項目,包括55000個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和20000個正常腦細胞。 研究人員第一次檢測到他們所描述的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GSC),這是一種所有其他癌細胞都從中發育而來的細胞類型。他們顯示出腫瘤的細胞分級組織起源於膠質瘤幹祖細胞。
  • 腦科學日報:從皮膚中讀懂你的情緒;讓食慾暴增的腦細胞
    慶熙大學Dokyoung Kim、Myung Sook Oh和Seung Geun Yeo、韓國科學技術院Hyo Young Kim報導了一種新型的CPP(SIWV),它在體內外對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的腦瘤組織表現出了顯著的歸巢性。
  • 科學家在味蕾中發現的新型味覺細胞
    我們的口腔可能有一組新發現的多任務味覺細胞--與大多數已知的味覺細胞不同的是,這些味覺細胞能夠檢測酸、甜、苦和umami刺激。味蕾使用三種類型的味覺細胞:I型細胞充當支持細胞;II型細胞檢測苦味、甜味和umami味;第三類細胞檢測酸味和鹹味。為了更好地理解味覺細胞如何檢測和傳遞不同口味的存在,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設計好的老鼠模型來研究動物用來將味覺信息傳遞給大腦的信號通路。他們發現了以前不為人所知的III型細胞的子集,這些細胞「反應廣泛」,可以通過一種信號途徑宣布酸刺激,而甜味、苦澀和umami刺激則使用另一種。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鑑於LHb和Re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中的RGCs具有相似的形態及對光反應特徵(均表達SMI-32,同為對光反應細胞),這提示視網膜內表達SMI-32的對光反應型RGCs所傳導的光信息,一方面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GABA神經元的介導去抑制LHb,發揮抗抑鬱作用;另一方面還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CaMKIIα神經元的介導去激活Re,發揮空間記憶增強作用。
  • 深度| 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方法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研究技術的進步和CTC臨床應用價值凸顯,許多研究機構和研發團隊都在推出不同的CTC檢測技術。由於血液中CTC的含量極低,目前主流的檢測方法是先捕獲(富集)後檢測,少量方法是不捕獲(富集)直接檢測。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了其他缺陷:神經元基因被抑制,因此這些細胞不再有任何指示來告知它們是神經元,它們處於一種類似前體的狀態,這是損傷或壓力的信號。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5,Sci Adv: 研究揭示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 臺式MALDI-TOF定量檢測羊絨與羊毛
    、多糖、蛋白、聚合物、脂類等各種天然或合成有機分子的分子量,檢測成本低、前處理簡單、分析通量高、結果準確,廣泛應用於研究開發以及質控管理等各類。這種方法相比傳統的顯微觀察法,更加客觀準確、分析通量更高,同時也彌補了螢光定量PCR檢測DNA受損傷的樣品結果不準確的缺陷。下面我們來看下應用臺式MALDI-TOF(MALDI-8020)檢測羊絨含量的具體的操作方法及結果。
  • 腦科學日報|Cell:恢復免疫系統可以支持腦損傷後的修復
    美國Stowers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科學家與合作者首次以原子解析度描述了大腦神經細胞中一種澱粉樣蛋白的結構,讓我們對這類常與神經疾病聯繫在一起的蛋白有了新的認識。具體來說,CPEB/Orb2在腦中有兩種結構形態,分別執行不同的功能,對於形成持久的記憶非常重要。
  • 腦科學日報:愛吃甜食會越來越「重口味」;體能差,更易患抑鬱症
    該研究發現,MCL-1蛋白的特異性抑制劑UMI-77可以在模型小鼠中顯著緩解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促進小鼠認知改善;首次揭示了MCL-1作為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介導線粒體自噬的新機制;提出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是一種有巨大前景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策略。
  • 腦科學日報:壓力大為什麼易不育?甲狀腺狀態對局部腦容量的影響
    1,《Brain》:腦脊液中發現的新型阿爾茨海默病蛋白表明了疾病的階段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一項新研究表明,腦脊液中發現的一種新型的阿爾茨海默病蛋白,可以表明病人處於疾病的哪個階段。
  • 腦科學日報:褪黑激素或可增強大腦記憶!「冷漠」可預示大腦痴呆
    研究人員發現SARS-CoV-2主要感染一種叫做脈絡叢上皮細胞的腦細胞類型,它基本上避開了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脈絡叢是血腦屏障的一個特殊部分,它控制什麼可以進入人類大腦,並產生腦脊液。膠狀淋巴系統示意圖芬蘭奧盧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檢測大腦清潔系統變化的新方法。
  • 腦科學日報:大腦如何判斷「有或無」;憋尿的感覺是怎麼來的?
    通過單細胞RNA測序,研究人員鑑定出了12種標誌性基因,並根據這些標誌性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程度,將神經元定義為了10種分子類型。 研究小組應用新開發的CaRMA(Calcium and RNA multiplexed Activity)成像方法發現,在特定行為中,同一種分子類型的神經元有著相似的反應方式。此外,一種類型的神經元並非只參與一種特定的行為。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進一步檢測發現circGRIA1除了少部分表達分布在神經元胞漿和突觸附近外,其主要分布於神經元的細胞核中,並發現其能夠與Gria1基因啟動子區域有相互作用,通過順式作用調控Gria1 mRNA表達。體外和體內操縱circGRIA1表達能夠負性調節Gria1 mRNA和蛋白質水平,敲低circGRIA1可顯著地改善老年雄性獼猴海馬神經元的突觸可塑性及突觸再生。
  • 腦科學日報:影響人類面部形成的遺傳因素;對外表不滿?小心抑鬱
    2,Dev Cell | 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而調控自噬活性來源:BioArt細胞自噬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途徑,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
  • 腦科學日報|超聲波助力老年痴呆治療;5-羥色胺平衡大腦內部交流
    研究人員發現,使用聚焦超聲結合微泡治療,可以在由人類內皮細胞形成的血腦屏障中創造開口,從而向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遞送靶向藥物,新型超聲治療方法有望變革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其治療的傳統理解。該研究是首次在小鼠和其他動物模型的基礎上,對人類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細胞的研究技術進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