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老公去洗澡的時間,丹丹在房間裡來回躊躇了一會,輕輕走到床邊,拿起對方手機。
她熟練的解開手機秘密,快速翻閱老公的微信、通訊錄、微博、淘寶···
沒有查看到可疑情況後,又悄悄把手機放回原處,假裝在看書。
其實,她本來也不會這樣的,只是有一天翻看老公手機時,對方很生氣,所以她覺得老公心理有鬼。
雖然每次「明察暗訪」,都沒發現對方有越軌的行為,但還是忍不住去翻看他手機。
但她老公卻很反抗:每次只要被查手機,就有種被查崗、不信任的感覺,好像邊界感被侵犯了。
01
伴侶間到底該不該有隱私呢?
親密關係裡,是需要隱私和邊界感的。心理邊界雖然看不見,但卻真實存在。
喬治·戴德在《所謂人際高手就是讓人舒服》一書中,提到:「90%的人際關係問題,都是心理邊界不清導致的。」
不管親密關係、家庭關係、職場關係、親子關係等等,在交往中,若不設任何防線,是心理邊界模糊的表現。
這個也會導致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容易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反而讓關係變沉重。
所以書中提到出了人際交往法則:
「知深淺、懂進退、懂得建立自我邊界和尊重他人邊界。」
02
當然,隱私不代表隱瞞欺騙。
陳潔家族有精神病史,自己也精神分裂症,後來住院一年後好轉,就出院了,每天吃藥控制。
父母看她的狀態緩和了,就開始給她張羅相親,希望能給她找個好人家。
後來相親中,遇到一個老實、家庭條件不錯的男生,兩人都看上了對方,於是決定過兩個月結婚。
陳潔害怕失去來之不易的情感,就刻意隱瞞了自己的疾病。為了不讓對方發現,把藥物裝在鈣片盒中。
婚後不久,因為一些情況,導致病情加重,最後也沒瞞住男方家庭。
他老公如晴天霹靂,沒想到被對方坑得這麼慘,於是果斷把老婆送回了娘家,解除了婚姻關係。
03
隱私和隱瞞欺騙不是同一個概念。
這裡的隱私指的是我們的心理邊界,是維持客體獨立的一種方式,是保證良好關係的方式之一。
比如:不會過度幹涉、包辦別人的事情,不控制他人、不在關係裡過於依附融合。
而隱瞞欺騙是道德層面的東西。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刻意採取欺騙的手段,隱瞞自己的一些事情。
比如:隱瞞過往婚史、生育經歷、違法事情、身心疾病等。
04
沒有隱私的生活,就像自我邊界被強行突破。
當我們不喜歡伴侶對自己的過度幹預,對方又扔出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的話時,瞬間澆滅了所有的熱情。
因為這句話不僅沒有感受到溫暖,反而像是對方的一個特權。
Ta可以打著「以愛之名」來幹涉我們的生活,所有的操控和越界行為,都變得理所當然。
這種強烈的入侵,會使關係變得壓抑沉重,讓關係的人急著想切斷這種模式。
比如:「我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伴侶,他卻無動於衷,還堅決要離開。」
這或許不是對方狠心,也不是變心了,而是心理邊界感被過度突破了,愛不下去了。
05
保持邊界感,是維持健康親密關係的重要支柱。
一段關係的開始,就像兩人擁有了一個「情感帳戶」。
我們在裡面投放「愛、信任、支持、尊重、包容」,還是投入「猜忌、不安、恐懼、爭吵、佔有」,結果是不一樣的。
當我們尊重伴侶的關係邊界,當我們信任伴侶的為人處事,當我們做好自己的心理成長。
也就沒有那麼在意對方的隱私,更不會想著去窺視對方的一舉一動。
束縛圈不住一個人的心,有一定空間距離的愛,會更舒服,擁有一定隱私也是必要的。
而健康的關係,既能尊重彼此的心理界限,又能給予很好的情感支持。
圖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