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單純點,多點真誠,少點套路,人生或許會輕鬆許多!但要是在戰場上,太過於單純的話,就很可能會吃大虧了。永樂年間的悲情猛將邱福,就因為性格太單純,輕信人言,而輕敵冒進,最終兵敗身死,10萬大軍全軍覆沒,不可謂不悲壯!
邱福何許人也?
邱福,安徽鳳陽人,早年起於行伍之間,在燕王朱棣麾下效力,憑著軍功逐漸做到千戶之職。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邱福追隨朱棣,開始了開掛般的猛將生涯。
在「靖難之役」中,邱福深受器重,一直擔任燕軍先鋒,先後在白溝河、夾河、滄州、靈璧等戰役中,立下赫赫大功,為朱棣攻取南京、奪取皇位作出了巨大貢獻。朱棣即位後,鑑於邱福的功勞,將其封為淇國公,賜鐵券,子孫世襲。
從邱福的經歷當中,不論是在軍中的職位,還是戰後的封賞,我們都可以看出,他在朱棣心目當中分量還是很重的,深得朱棣的信任與器重。當然了,這些也是他應得的!
朱棣點將邱福
自明朝開國以來,蒙古勢力一直是大明王朝北方邊境最大的隱患,雖然經過洪武、永樂兩朝多次北伐,極大地打擊了其囂張氣焰,但依然有著相當的實力,對明朝產生著巨大威脅。而蒙古方面也是分分合合,時而統一、時而分裂,到了朱棣時期,蒙古分成了瓦剌、韃靼、兀良哈三衛三大部落,而當時最囂張、對大明威脅最大的正是韃靼部落。
韃靼部落自成立以來,一直奉行的是與明朝對抗的政策,不僅和明朝斷絕了關係往來,更加膽大包天的是,在永樂七年(1409年),韃靼可汗本雅失裡竟然將大明使臣郭驥殺害了!
使臣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尊嚴,韃靼的行為,無異於是向大明赤裸裸的挑釁,這徹底激怒了朱棣,他決定教訓一下這個不知死活的傢伙。
為此,朱棣調集了10萬大軍,親自擬定作戰計劃,以邱福為主帥,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為副將,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共同領兵出徵。
朱棣的忠告
朱棣的這個將領配置,堪稱豪華陣容,不論是主帥邱福,還是副將王聰、火真,亦或是參將王忠、李遠,都是身經百戰的猛將,足見朱棣對此役的重視。
但是,朱棣也很清楚,這個陣容也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而問題恰恰就出在主帥邱福身上。雖說邱福作戰勇猛,但卻是一個輕率的人,也可以說是單純,遇事不經過全面考慮問題就會匆匆作出決定,這在戰爭當中是致命的。
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彌補這個缺陷,朱棣在大軍開拔之前就對邱福千叮嚀、萬囑咐,反覆交代,遇事要多加考慮,切不可妄下結論、輕敵冒進。甚至在大軍走遠了之後,朱棣還是不放心,派出人員,快馬加鞭追上去,只為向邱福交代一句話:「軍中有言敵易取者,慎勿信之(如果有人說敵人很容易戰勝,你千萬不要相信!)。」可見朱棣也是操碎了心。
邱福對皇帝大人的叮囑,表示謹記,可事實證明,他就是個左耳進、右耳出的主,等到關鍵時刻,他早就將朱棣的叮囑拋到九霄雲外去了,而悲劇也正源於此。
邱福的覆滅
邱福的大軍一開始還是很順利的,一路勢如破竹、高歌猛進,趕到臚朐河(今中蒙邊境克魯倫河)時,擊潰了韃靼一些散兵遊勇,還俘虜了韃靼的一名尚書。
在審訊被俘虜的尚書時,邱福向其詢問了本雅失裡的去向,得到了「確切」消息:"聞大兵來,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裡(本雅失裡聞大軍北上,惶恐北逃,離此地不過三十裡)。"
按理說,戰爭時期,這種從敵人口中問出的消息,是要認真驗證一下的,至少也得派出人馬偵察一下,可在這關鍵時刻,邱福單純的一面顯露無疑,他竟然深信不疑、完全相信了俘虜的話!
兵貴神速!得到本雅失裡「消息」的邱福大喜過望,於是做出了一個致命的決定:為了避免本雅失裡逃脫,由俘虜當嚮導,快速進擊。
當然了,邱福單純,可手下人卻不傻,他們都覺得俘虜的口供來得太容易,恐防有詐,因此紛紛建議探清敵軍虛實再出擊。可此時邱福早已經被即將要到來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聽不進去任何意見了,他還是固執己見,堅持要出擊,直搗敵營,至此,大錯完全鑄成,一切無可挽回!
戰爭的最終結果就是:明軍陷入韃靼包圍,10萬大軍全軍覆沒,邱福、王聰、火真、王忠、李遠全部戰死,明軍慘敗!
結語
我們不得不佩服朱棣的料事如神,戰爭還未開打,就將這支軍隊最大的問題看破,並將彌補措施都制定好了,邱福只要按照皇帝的部署,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戰爭都不會是如此慘敗的結局。可惜,邱福輕率、單純的性格,令他對皇帝的叮囑置若罔聞,輕敵冒進,最終全軍覆沒,可悲!同時,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或許是位難得的將才,但絕對不是帥才,他勇猛有餘,但缺乏的恰恰是運籌帷幄的格局,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以邱福這樣的性格,或許戰爭一開始,悲劇就早已註定!
參考文獻:《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