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在天目西路不夜城商廈內,市民在公共場所吸菸。袁婧攝
禁菸範圍的擴大是《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菸條例》修訂正在調研的內容之一,面對「菸酒不分」的餐飲業,記者調查發現,要實現全面禁菸,除了條例之外,還需更多刻板印象的轉變。
一進中式餐館就有了抽菸的預期
昨晚,記者在局門路上一家中式餐館就餐時,遭遇長達1小時蠻橫的「二手菸」。根據目前的《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菸條例》,使用面積在150平方米以上的餐飲場所,在劃定的吸菸區和吸菸室以外禁止吸菸。而在這家面積超過150平方米的中餐店裡,一些食客不顧他人感受吞雲吐霧,一旦被勸阻則惡言相向,有不吸菸的食客詢問服務員是否可以換到無煙區,對方卻一臉茫然,表示開業至今從來就沒有吸菸區和無煙區之分。
審視這種不尊重法規的行為,可能還要回到法規本身。根據市食安辦的統計數據,本市目前共有4萬多戶公共餐飲單位持有 《餐飲服務許可證》,150平方米及以上單位數量僅佔約兩成,更多的是小型餐飲場所。想要責令小飯店裡的菸民掐掉菸頭,服務員和執法人員「底氣」不足;但如果不罰,被罰過的大飯店會覺得不公平。
在「劃定吸菸區或設置吸菸室」的問題上,不少餐廳老闆都表示,這條規定很容易對付,只要象徵性地用一塊隔板把飯店分成兩塊,一塊是禁菸區,另一塊自然就是吸菸區了;有包房的更簡單,直接「升級」為吸菸室。另一方面,即使明知這種行為是在應付,執法人員也很難動真格執法。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晚上7點,記者在中餐館周邊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連鎖店駐足,卻沒有發現一個抽菸者,店長表示,極少有顧客在店內抽菸,只有吃完後在室外咖啡區域聊天時會有抽菸的情況。
「洋快餐」的工作人員表示,速戰速決型的快餐往往不利於形成交談、圍餐的氛圍,等菸民想抽菸的時候,已經吃完,就出門抽了。而在傳統中式飯館,一堆人點菜、圍餐,只要一桌人中有一個以上菸民,就很有可能會形成「散煙文化」,你來我往相互敬煙,抽得不亦樂乎。有的中餐館老闆也向記者坦言:「這個時候,即使在飯店內部看見禁菸標誌,菸民也會視而不見。」
像查酒駕一樣查處公共場所吸菸
根據2015年度《上海市公共場所控煙狀況》白皮書,過去一年,執法部門對違規場所和個人進行的控煙立案處罰與2014年同比略有下降,但餐飲場所的吸菸發生率卻上升了2.1個百分點。
目前,《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菸條例》修訂工作成為2016年市人大立法計劃正式項目。社會各方已就《條例》修訂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達成共識。一項「無菸環境立法」輿情調查得到4萬餘人響應,94%投票者支持本市工作場所室內全面禁菸,餐館和工作場所位列「最不能忍受二手菸場所」的前兩位。
有人在餐館吸菸,是處罰個人還是處罰餐館經營者?不少人認為,按照國外的經驗,處罰經營者的執法成本更低,更能收到效果。但如果客人抽菸餐館挨罰,估計好多餐館都得關門;也有人表示,處罰的重點對象應該是違規的經營場所。因為,控煙場所的經營者有義務各自管理好自己「領地」不出現違規行為,對吸菸者有勸阻和制止的義務。一些發達國家,在餐廳準備吸菸時,服務員都會有禮貌地進行勸阻。
「違規的吸菸行為並不會特別難以定性,但還是會遭遇處罰難。」食藥監相關負責人說,目前採用「九龍治水」式的監督執法模式,在不同場所的違規吸菸行為,對應的監管部門就涉及教育、文化、食品藥品監管、公安、房屋、衛生、交通等十多個,監管職責看似邊界清晰,實際操作中卻形成多個「中間地帶」,容易滋生互相推諉的風氣,等到執法人員趕到,煙霧早就散了。
我國政府籤署並經全國人大批准的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第八條規定,應在室內工作場所、公共運輸工具、室內公共場所實行100%禁菸。近期,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的 《北京市控制吸菸條例》也明確規定,公共場所、工作場所的室內區域以及公共運輸工具內禁止吸菸。
不少「二手菸」受害者表示,僅靠一個條例來攻克「二手菸」這個老大難,可能還是不夠。現階段,要改變菸民在公共場所不顧他人感受的惡習,一方面要樹立控煙規定的威嚴,效仿國外發達城市的雷厲風行,通過修訂相關規定,讓執法職責清晰、違規代價高昂,要像查酒駕一樣查處公共場所吸菸行為;另一方面,要通過不厭其煩的教導和勸導,改變社會對「二手菸」法不責眾的錯誤觀點,讓更多人尊重法律法規,進而形成控煙的牢固觀念,這樣才有可能形成一種「情感倒逼」的氛圍,讓違規吸菸者接受家人、好友、同事乃至社會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