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的一天,在北三環的一個茶館裡,攸克君與鏈家董事長左暉有過一次長談。他是個典型的工科男,不善談。不經意間,他不疾不徐的語速,突然激昂起來:我們必須改變這個行業,改變大家對這個行業的看法,哪怕用10年時間,10年不行就20年。
那時,剛成立不到2年的鏈家,在數以千計中介的北京地面上,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
北京時間2020年8月13日,貝殼找房(BEKE.NYSE)在紐交所正式上市。
過往19年,左暉改變了什麼?貝殼和鏈家改變了什麼?
不誇張地說,這19年,既是一場貝殼自我革命的戰爭,也是一場貝殼重塑行業的戰爭。
就在那次左暉與攸克君長談大約一年後的2004年8月,鏈家在北京公開祭出一個口號:透明交易,「不吃差價,籤三方約」。
今天買二手房的90後可能很難想像,如今人們習以為常的不吃差價,在當時卻是房地產中介行業的慣例。大多數門店,利用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賺取中間差價,這幾乎是與佣金並列的主要收入來源。
任何變革,如果改變原有的利益分配方式,尤其是切斷那些不合理卻收之泰然的利益,遇到的阻力從來都是激烈的。可想而知,左暉招致了外部如潮水般的譏笑。在內部,同樣迎來洶湧的質疑與不滿。總部的兩組買賣業務經紀人在三個月內陸續離職。
左暉說:你再給我半年的時間,我們再來看,我不想做騙人的事情。
那一年,他開始大量招聘新人。用俗話說就是,一張白紙好描最美的畫。後來看,這實際上也是大學畢業生湧入貝殼的開端。
鏈家的鯰魚效應是明顯的。半年後,公司內部達成了共識;第二年,主流經紀機構都基本告別了「吃差價」這個舒舒服服的掙錢方式。這場戰役,是左暉的勝利,也是行業的勝利。
幾年後,左暉發動了激烈程度不亞於「不吃差價」的另一場戰役。
虛假房源,是房地產經紀行業的另一個痼疾。10年前,幾乎所有買房人都遇到過:你被網站上的某個房源吸引點進去,或者看到某家門店掛出的房源推門進去,卻被告知,房子剛被賣出去,經紀人轉而熱情地向你推薦其他類似的房源。
這是一場孤獨的戰鬥。第一是內部的孤獨。真房源行動對公司業績的衝擊很大,能不能堅持,堅持多久,對公司現金流是個考驗;經紀人沒有業績,大量跑到其他公司去了。老實說,資金壓力、人員流失,這對掌門人都是嚴峻的考驗。
第二是外部的孤獨。其他同行都看著,也是「看你能堅持多久」;有些輿論則認為鏈家是做營銷的噱頭。而且,之前「不吃差價」,同行們很快就跟進了,哪家再吃差價會被全社會嘲笑。而真房源行動,在長達幾年的時間裡,跟進者寥寥。
可喜的是,3個月後,鏈家網出現了一個微笑曲線,流量大幅增長。老客戶帶來了新客戶,準客戶從其他平臺過來了。
今天,要是哪家平臺或機構仍出現虛假房源,客戶要麼投訴,要麼掉頭跑了。
回過頭看,鏈家的品牌影響力自這次真房源行動後有了一個跳躍式的上升。
時間越久越能體會到,無論是不吃差價,還是真房源行動,表面看是公司戰略的堅持,骨子裡卻源於左暉的價值觀。
那就是,對消費者好,不騙人。與前面左暉要用10年、20年時間改變行業現狀的說法一致,就是「長期主義」。3個月不行,就半年,半年不夠就一年甚至幾年。終於,令主管部門和消費者都頭疼不已的兩大行業痼疾,基本治癒了。
對消費者好,只是價值觀的一面;另一面是,對服務者好,鏈家以及貝殼要做「有尊嚴的服務者」。不是一味的跪舔,而是以服務取得應有的收入,以及尊嚴。
房屋交易服務,是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它的粘合劑是信任。信任不僅是微笑,是真誠,還需要有起碼的基礎設施。
比如真房源。經紀人說:快來,我這裡是真房源;消費者來了,但翻來覆去就那麼幾百套,他也會煩。所以,在啟動真房源行動前,左暉是做了好幾年的準備的。
2008年,左暉僱了幾百號人,到30多個城市中的不同小區「數房子」。這個類似於「房屋普查」的基礎性工作,就是今天貝殼的核武器之一,「樓盤字典」。龐大的數據隨時隨刻可以查詢,經紀人推廣真房源就有了說話的底氣。
如今,貝殼的樓盤字典,覆蓋了中國332個城市,以2.26億記錄在庫的真實房源信息,是國內數據量最大、覆蓋面最廣、顆粒度最細的房屋信息資料庫。
樓盤字典,從早年的相機拍攝、文字記錄,到今天的VR看房,這是科技的力量。
說起科技,不僅左暉自己是計算機科班出身,鏈家在線(網)是國內最早創立的網際網路房屋交易公司之一,還在於,左暉從一開始就抱著用科技改造行業的決心。
如果說,此前的不吃差價、真房源行動,只是左暉科技內在驅動力的穩秘表現,那麼,公司網際網路體系的建立以及升級為行業平臺,就是「赤裸裸」的科技宣示了。
左暉因為2009年請IBM給鏈家做戰略諮詢,與項目負責人彭永東結識。經過幾次的深入交談,2010年,彭永東被老左說服,加入鏈家,任副總經理。
彭永東主管兩塊業務,一塊是技術,一塊是戰略。戰略部門實際只有兩個人;技術部門有10來個人,但真正的技術只有一個人,其他都是客服,而且,「技術那哥們第二天就辭職走了」。
老左邀請彭永東加盟,目的很簡單,就是再造鏈家。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就是,「鏈家打敗鏈家」。以網際網路輕資產為主的鏈家,改造傳統的以門店重資產為主的鏈家。這就是2014年彭永東主導建立並擔任CEO的鏈家網。其中的艱辛當事者深知,然,不足為外人道。
也正是經由鏈家網,這家公司的科技底色才漸漸顯露:只有網際網路,才能真正消除信息不對稱,「吃差價」從此遁形;只有網際網路,房源是真還是假,一鍵便知。科技拉近了買賣雙方與「物」的距離,也極大地提高了經紀人撮合交易的效率。網際網路是最好的陽光。
在外部人看來,彭永東經由鏈家網一戰成名,但要展示其戰略管理長處的,卻要再過幾年,直到2018年4月貝殼找房的建立。
從鏈家在線,到鏈家網,說到底是公司自身的層級遞進,而貝殼找房的雛形一出來,就顯示了它巨大的野心:要做行業平臺。
我們寫到左暉的兩件事,不吃差價,真房源行動,都因為衝擊了內部和外部的利益,而遭到抵制,但由於這種衝擊是可控的,是局部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得了內外的認同。
貝殼平臺似乎有所不同,它一開始就被誇張地稱為壟斷,是吞併。事關生存,於是群起而攻之。但摒棄情緒化,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是被有意誤導了。貝殼既然是行業的平臺,就意味著,相關主體都是平等的,鏈家門店也只是平臺的一員。
老左、彭永東為什麼要做平臺?
彭永東對此有過解釋。鏈家網在建立規則、系統的時候,發現它的能力在溢出。也就是說,你橫向面越廣,就可以支持越多的人(賦能),進而成為這個行業的公共文化,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平臺。平臺的核心就是可以給別人提供你的價值,這種價值是可以被定義的。真正的平臺,關鍵是要輸出價值,價值的背後是標準,一定要有標準輸出去,成為大家共同認知的規則,「用重網際網路的方式把『住』這個行業重做一次」。
如果說,以前左暉和鏈家們是以一個公司的力量,在一點點改變那些不成文的習慣、痼疾,推動行業的進步,那麼,「老左+S」(彭永東的英文名是Stanley)要創建的行業平臺,則是所有機構、所有從業人員共同行動,來創造全新的行業生態及其規則、標準。
貝殼平臺實際上是由兩張網構成的:
線上:包括真房源標準、樓盤字典數據等在內的數據的數位化和標準化,包括個性化搜索、IM、VR看房流程等在內的交易流程的數位化和標準化。
線下:以社區為中心的線下觸點。截至2020年6月30日,貝殼平臺進駐了全國103個城市,連接了265個新經紀品牌的超過45.6萬經紀人和4.2萬家經紀門店。
就貝殼而言,經過兩年的融合發展,其先豎後橫的平臺效應已初步顯現。
2019年全年,貝殼GTV(成交總額)達到2.1萬億元;2020年上半年則達成了1.33萬億元。從GTV來看,貝殼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房產交易和服務平臺,以及僅次於阿里巴巴的中國第二大網際網路商業平臺。
但與全國的總量相比,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根據CIC報告,未來幾年,中國居住服務市場將以12.4%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從2019年的8.4萬億元增至2024年的15.1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貝殼今年上半年的1.33萬億,是整個平臺的成交額,如果平臺的生態進一步健全,每個成員、市場主體的增量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比如,在橫向拓展上,2020年上半年,貝殼找房存量房交易的邊際貢獻48.5億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新房交易邊際貢獻35億元,比上年同期的20.1億元增長74.1%;其他新興業務邊際貢獻6.2億元,比上年同期的4.0億元增長55%。
再比如,在垂直縱深上,根據CIC報告,我國房產金融服務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2.9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6.6萬億元,而涵蓋房屋維修和保養、智能社區、物業管理和社區服務在內的居住服務市場規模屆時將增至4.3萬億元。
即將敲鐘的前夕,彭永東發了一封內部信,「先豎再橫未必是產業網際網路的唯一路徑,卻是我們相信的路徑,根植其下的是價值信條的切換,本質上是價值觀的生意!」
如果,2020年8月13日可以視為貝殼自我革命和經紀行業自我革命的一個階段性節點,那麼,為消費者提供「更美好的居住」,經紀人做「有尊嚴的服務者」,則永無止境。
★ 特別提示 ★
攸克粉絲如有相關購房諮詢事宜,可添加微信——買房大家幫小秘書(maifangdjb01),即可由小秘書協助您加入「買房大家幫」購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