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網訊在寧國市,「老鬼」的名聲很響亮。80後的他名叫桂清泉,是成立12年的寧國市義工聯合會會長。在桂清泉的心裡,團市委既是聯合會有求必應的「娘家」,也是風雨同舟的「夥伴」。在含山縣,大學生聯合會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是從抗擊疫情到引領大學生多渠道反哺家鄉,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日常,團縣委書記周鵬和會長盛常勝的線上互動十分頻繁,他們之間談論最多的常常是前一項工作做得如何、下一項工作怎麼開展……
日前,共青團中央印發了《縣級團屬青年社會組織建設工作方案》,根據當前青年社會組織發展實際和工作基礎,積極推進縣級團屬青年社會組織建設工作。近年來,我省團組織推出系列「硬核」舉措,悉心培育肥沃土壤,不斷助力青年社會組織的新成長。
義工聯合會的蛻變
作為我省早期的團屬青年社會組織,寧國市義工聯合會自2008年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在桂清泉的記憶裡,組織生存、發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團組織。對此,他心懷感恩,更願以組織的發展壯大作為最好的回饋。
2014年,桂清泉認識到組織要進一步發展,必須從傳統的志願服務向綜合性服務類組織轉型。於是,他再一次找到了業務主管單位團市委。「說起來,我們的第一個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就來自於『娘家』」。那年暑假,市義工聯合會承接了團市委「棟梁工程」兩百多名準大學生的助學走訪活動。項目設計、招募志願者、培訓、執行、結項對當時的桂清泉來說,「是個很大的項目」。
2019年8月,颱風「利奇馬」來襲,市義工聯合會招募一千三百多名志願者投身抗臺救災志願服務,接收並下發救災物資100.47萬元,接收愛心捐贈13.83萬元。今年1月25日,市義工聯合會發起「眾志成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項目,80多名志願者連續53天「接單」戰「疫」,成為該市戰「疫」隊伍的有力補充。
如今,市義工聯合會註冊會員三百多人,專職員工四人,每年開展活動百餘次,服務時長超8000小時。無論是打造的「尋愛計劃」關愛青少年、「愛暖山城」溫暖包、「快樂時光」社區兒童服務站等項目,還是成立的義工水電服務隊、保健服務隊、健康醫療諮詢服務隊等已經覆蓋該市的大街小巷。
近年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銅獎、共青團中央全國青年社會組織「夥伴計劃」三星項目、全省最具影響力青年社會組織、全省志願服務項目大賽一等獎等捷報頻傳。而作為組織的優秀代表,桂清泉被推選為省青年聯合會委員,宣城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獲省青年五四獎章、省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等榮譽紛至沓來。2019年,桂清泉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團市委兼職副書記,個人和組織的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發展往往與困難並存。如何打破資源籌措的局限性?如何克服縣域人才招募和穩定的難題?如何解決組織骨幹的發展「瓶頸」?一路走來,團市委從幫助落實場地,到爭取發展資金,再到搭建平臺整合資源,不斷推動義工聯合會規範化、專業化和項目化發展。用團市委書記張蓓的話說,在青年社會組織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一直如影隨形,相伴成長。
寧國市義工聯合會組織志願者共同戰疫
團組織角色的轉變
6月11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省主場活動在含山縣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啟動。在現場文物賦彩的盛會中,一群來自含山縣大學生聯合會的青年志願者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含山籍大學生盛常勝是天津商業大學管理學院三年級學生。與大多數外出求學的年輕人不同,如今的他經常往返於家鄉和學校之間,並樂此不疲。2018年8月14日,在團縣委的指導下,縣大學生聯合會成立。「當時從動意到籌備,僅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這種高效,在盛常勝看來本質上更像是一種認同、契合。
成長的路上,篳路藍縷,道阻且長。好在,團縣委耐心地指導該聯合會完成註冊,邁出第一步;積極幫助爭取辦公場地和活動項目;協助對接中學團委,補充組織力量;牽線搭橋,促成高校與家鄉的產學研合作。不到兩年時間,該聯合會從最初的21名成員迅速成長至480多人。
「建設縣級團屬青年社會組織是新時代創新團的基層組織形態,充實團的基層組織功能,提升團的組織力、引領力、服務力和大局貢獻度的重要要求」。團含山縣委書記周鵬介紹,近年來,團縣委聯合岑冉助學會連續開展六屆大學生公益遊活動;聯合大學生聯合會開展抗疫、大學生政務實習等工作,始終堅持以平等的夥伴關係來推進與青年社會組織的合作,實現共贏互利。
這幾天,團石臺縣委書記盧佳麗連著轉發多條微信,宣傳該縣青年創業者協會副會長、我省「最美退役軍人」任紅偉的先進事跡。「每個青年榜樣,都會讓我驕傲。」2019年8月,石臺縣青年創業者協會成立,六十多名青年創客凝聚青春力量,共築創業夢想。團縣委一方面聚力打造交流、互助、學習的平臺,另一方面積極動員會員助力家鄉建設發展。
縣城缺乏培育青年社會組織的肥沃土壤,曾讓團泗縣縣委書記王譚俐感到十分困擾。近年來,團縣委將青年社會組織作為增強共青團引領凝聚青年、聯繫服務青年的重要抓手,想方設法、千方百計為組織發展貢獻「一臂之力」。當前,該縣誌願服務、創業就業類型的青年社會組織發展態勢良好,這讓王譚俐更添信心和決心。
2018年以來,廣德市義工聯合會、青芒志願者協會等五家團屬青年社會組織,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疫情防控等全市中心工作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這在團市委書記丁宗良看來,主要得益於組織自發性、主動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但同時也離不開團組織提供陣地、搭建平臺、嘉許禮遇,一路繁花相送。
「團屬青年社會組織的普遍訴求,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外在資源的嫁接和內在能力的提升」。90後小夥高志強現任合肥市廬陽區社會組織創新園孵化中心主任,平時的主要工作是為早期成長的社會組織提供能力建設、諮詢服務和資源連結。六年來,見證團組織對青年社會組織的關心與幫助,高志強倍受鼓舞,「總覺得跟團組織之間有種天然的、親切的情感聯繫」。受益於各級團組織,高志強少走了很多彎路。如今即便是下雨天,他也願意騎電動車跑上幾十公裡援助其他組織。
記者採訪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青年社會組織面臨的新需求和新困惑不斷出現,而團組織扮演的角色也在悄然發生轉變:從以往的「扶上馬,送一程」到如今的「一路陪伴,繁花相送」,跟蹤了解青年社會組織需求讓其「聚起來」,積極為青年社會組織代言讓其「紅起來」,培育肥沃土壤助其茁壯成長。
團含山縣委依託縣大學生聯合會成立縣青年人才工作站
合肥市廬陽區社會組織創新園能力建設培訓
新時代擁抱新成長
截至去年11月,我省共青團主管的青年社會組織共有448家。近年來,團省委努力推動青年社會組織骨幹培訓教育,促進各組織間的項目合作;積極動員青年社會組織參與「夥伴計劃」,2019年我省獲評星級項目數量位居全團第三;積極動員全省16個市舉辦共青團「夥伴講堂」,加大對優質公益項目的宣傳推廣;籌備成立全省青年社會組織聯席會議,加大團結、凝聚、服務青年社會組織,通過系列「硬核」舉措,推動青年社會組織建設發展。
共青團中央重磅出臺《縣級團屬青年社會組織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從總體要求、具體措施、組織實施三個方面,為縣級團屬青年社會組織的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徑、作出了要求。周鵬表示,《方案》的出臺,像是提供了一本「教科書式」的行動指南。下一步,團含山縣委將結合《方案》要求,將團屬青年社會組織建設工作與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各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升青年社會組織活躍度,促進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方案》為我們今後工作堅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丁宗良透露,今年團廣德市委在繼續壯大現有社會組織的基礎上,將重點依託市青年人才就業服務中心,至少組建一個創業就業類社會組織,依託青年之家組建至少兩個文體類青年社會組織,進一步挖掘、調動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
看到《方案》的第一時間,王譚俐便認真學習、思考謀劃。《方案》中提出的將縣級團屬青年社會組織工作與共青團工作協同推進,與青年之家融合發展的舉措,讓她深受啟發。下一步,團泗縣縣委將持續推動縣青年創業者協會規範化發展,著手籌建青年志願服務類協會及文藝體育類協會。
「《方案》的出臺,標誌著共青團中央對縣域青年群體積極參與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提供了組織化建設渠道,也為基層團組織參與地方社會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軍認為,該《方案》在後疫情時期尤其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與現實導向。
「雖然縣級團屬青年社會組織建設工作意義非凡,但是目前多數該類組織仍面臨規章制度亟待完善、人員招募需要加強、資源連結渠道需要拓展、專業化水平有待提升等發展困境」。對此,張軍認為,縣級團屬青年社會組織今後的建設重點將包括:強化制度建設,保障組織運行規範;全方位、多渠道連結人力資源,確保組織運行的人力支持;利用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方式,廣泛建立關聯,拓展資源;靈活引進人才,提升專業化水平和服務質量。
共青團和青年社會組織有天然的紐帶,在青年社會組織方興未艾的當前,服務和引導好青年社會組織,助力其健康發展是團組織的應有之義。當前,我省各地各級團組織積極培育、引領青年社會組織建功新時代蔚然成風,相信《方案》的出臺,必定有助於新時代團的組織力、引領力、服務力和大局貢獻度的穩步提升。
青年社會組織骨幹接受紅色教育
本報記者 謝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