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建立不久,勢力範圍逐漸向西擴張,許多西域國家被大唐所滅,一些小國也被迫臣服於唐朝。至此,大唐在西域建立了以安西都護府為核心的治理體系,全力經營西域。
幾乎在大唐崛起的同一時期,阿拉伯帝國的國力也在逐漸增強,開始了對外的擴張,並成功將自己的力量延伸到了非洲北部和歐洲地區。而對於向東徵服中亞,阿拉伯人也同樣有很大的野心,這勢必侵犯大唐在西域的勢力範圍,因此大唐與阿拉伯帝國之間的戰爭在所難免。
怛羅斯城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境內,帕米爾高原的北部。公元751年初,一支大約有2萬人的大唐部隊,在越過帕米爾高原之後和阿拉伯軍隊相遇,地點就在怛羅斯城附近,一場遭遇戰即將進行。
大唐這邊由名將高仙芝作為主帥,他率兵從安西都護府出發,一路上長途跋涉穿越高原和沙漠,孤軍深入敵境內作戰,想要快速攻佔怛羅斯城,但阿拉伯帝國搶先派人死守城池,唐軍多次攻城未能得手,而此時阿拉伯帝國的援軍已趕到戰場。
面對10萬阿拉伯軍隊,大唐的兵力顯然有些不足,但唐軍的戰鬥力卻要強於阿拉伯軍隊。他們在騎兵和步兵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唐軍還有陌刀隊這樣的存在,陌刀是唐朝步兵使用的武器,它採用當時比較先進的冶煉技術,威力十分巨大,主要應對的就是敵軍的騎兵。而且唐朝人比較尚武,平時進行大量的射箭練習,水平比較高超,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優勢。因此阿拉伯帝國雖然人數眾多,但在交戰的過程中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甚至大唐還稍佔優勢,連續打了幾天也未能分出勝負。但就在這時出現了不利於唐軍的情況,也就是葛邏祿部的叛變。
葛邏祿本是唐朝的附屬國,此次也隨唐軍一起奔赴前線進行戰鬥,至於葛邏祿為什麼要背叛唐軍,後人說法不一,大體上有兩個原因:一種說法是阿拉伯人收買了葛邏祿,讓他們裡應外合夾擊唐軍;而另一種說法是和主帥高仙芝有關,高仙芝雖然是一代名將,但對待西域小國卻很不好,時常給他們安置一些罪名來進行討伐,向朝廷標榜自己的戰功,葛邏祿部也是其中之一,見到有這樣的機會顯然就有了倒戈報仇的想法。不管怎麼說,葛邏祿的背叛導致了唐軍兩面受敵,最終敗於阿拉伯帝國,但怛羅斯之戰的失敗並未動搖大唐在西域的統治,真正讓大唐失去西域的是安史之亂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