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大唐遺憾負於阿拉伯

2020-12-17 龍城飛將960328

大唐帝國建立不久,勢力範圍逐漸向西擴張,許多西域國家被大唐所滅,一些小國也被迫臣服於唐朝。至此,大唐在西域建立了以安西都護府為核心的治理體系,全力經營西域。

幾乎在大唐崛起的同一時期,阿拉伯帝國的國力也在逐漸增強,開始了對外的擴張,並成功將自己的力量延伸到了非洲北部和歐洲地區。而對於向東徵服中亞,阿拉伯人也同樣有很大的野心,這勢必侵犯大唐在西域的勢力範圍,因此大唐與阿拉伯帝國之間的戰爭在所難免。

怛羅斯城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境內,帕米爾高原的北部。公元751年初,一支大約有2萬人的大唐部隊,在越過帕米爾高原之後和阿拉伯軍隊相遇,地點就在怛羅斯城附近,一場遭遇戰即將進行。

大唐這邊由名將高仙芝作為主帥,他率兵從安西都護府出發,一路上長途跋涉穿越高原和沙漠,孤軍深入敵境內作戰,想要快速攻佔怛羅斯城,但阿拉伯帝國搶先派人死守城池,唐軍多次攻城未能得手,而此時阿拉伯帝國的援軍已趕到戰場。

面對10萬阿拉伯軍隊,大唐的兵力顯然有些不足,但唐軍的戰鬥力卻要強於阿拉伯軍隊。他們在騎兵和步兵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唐軍還有陌刀隊這樣的存在,陌刀是唐朝步兵使用的武器,它採用當時比較先進的冶煉技術,威力十分巨大,主要應對的就是敵軍的騎兵。而且唐朝人比較尚武,平時進行大量的射箭練習,水平比較高超,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優勢。因此阿拉伯帝國雖然人數眾多,但在交戰的過程中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甚至大唐還稍佔優勢,連續打了幾天也未能分出勝負。但就在這時出現了不利於唐軍的情況,也就是葛邏祿部的叛變。

葛邏祿本是唐朝的附屬國,此次也隨唐軍一起奔赴前線進行戰鬥,至於葛邏祿為什麼要背叛唐軍,後人說法不一,大體上有兩個原因:一種說法是阿拉伯人收買了葛邏祿,讓他們裡應外合夾擊唐軍;而另一種說法是和主帥高仙芝有關,高仙芝雖然是一代名將,但對待西域小國卻很不好,時常給他們安置一些罪名來進行討伐,向朝廷標榜自己的戰功,葛邏祿部也是其中之一,見到有這樣的機會顯然就有了倒戈報仇的想法。不管怎麼說,葛邏祿的背叛導致了唐軍兩面受敵,最終敗於阿拉伯帝國,但怛羅斯之戰的失敗並未動搖大唐在西域的統治,真正讓大唐失去西域的是安史之亂的爆發。

相關焦點

  • 怛羅斯之戰:大唐對抗阿拉伯,對世界影響竟如此之遠
    怛羅斯之戰,是中國人與阿拉伯人的第一次交鋒,也是古代中國為數不多的外戰。一面是正處在開元盛世的唐帝國,一面是正在不斷擴張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兩個帝國在為了維護在各自在中亞的利益,最終發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一場大戰就在怛羅斯城展開。
  • 陶生侃大唐17——怛羅斯之戰
    陶生侃大唐17——怛羅斯之戰大家好,又到了陶生侃大唐的時間了。話說,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時候,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頂點。最能體現唐朝強大的,就是那廣袤的疆域。這時,在更遙遠的西邊是輝煌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這一年,阿拉伯帝國內亂,王朝更替,由更加輝煌強大的阿拔斯王朝取代了倭馬亞王朝。高仙芝藉口依附於阿拉伯人的石國(今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幹)沒有行藩臣之禮,帶兵徵討。石國知道惹不起,主動投降。不料高仙芝出爾反爾,居然在受降儀式上,綁架了石國國王,還血洗了石國。
  • 高仙芝與怛羅斯之戰
    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裡,至怛邏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部祿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勸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在前,人畜塞路;嗣業前驅,奮大梃擊之,人馬俱斃,仙芝乃得過。」有學者認為怛羅斯之戰之慘敗的結局,導致大唐王朝從此退出了對中亞的爭奪,中華文明止步中亞,失去了中華文明突破蔥嶺向西傳播的機會,歷史真是這樣嗎?
  • 不為人知的怛羅斯之戰:大唐與阿拉伯帝國,東西方兩大帝國的碰撞
    公元八世紀,在世界的東方,正是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大唐帝國。自從公元618年李淵建國開始,大唐在此後一百餘年飛速發展,在多位皇帝的苦心經營下,歷經「貞觀之治」,終於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到頂峰,開創了名垂千古的「開元盛世」,這一時期的大唐,無論是疆域、經濟、軍事、文化,都堪稱世界一流。
  • 唐帝國慘敗於阿拉伯的怛羅斯之戰爆發的具體背景和詳細過程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發生在大唐時期的一場不太知名但影響極為深遠的戰役——怛羅斯之戰。怛羅斯之戰一直因為其太多的傳奇和影響力,受到熱議。 怛羅斯之戰概況 怛羅斯之戰是唐帝國的安西都護府的軍隊與來自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和中亞多國聯軍在怛羅斯所發生的一次戰役。據歷史學家考究怛羅斯應該在蔥嶺(今天的帕米爾高原)西部,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的相鄰邊界塔拉茲地區。
  • 兩大文明的交鋒:大唐怛羅斯之戰
    這裡提李嗣業是因為他還會在怛羅斯之戰以另一種面目再次出現。 高仙芝拿下連雲堡之後又再次兵臨小勃律城下,一個漂亮的閃擊戰,擒獲小勃律國王,及他的吐蕃皇后,帶回長安敬獻給唐玄宗。 在此後幾年裡,這樣的場景不斷重現,高仙芝馳騁西域,擒王滅國,將小國國王以及各國奇珍異寶都送到唐玄宗面前,皇帝不得不每次都握著高仙芝的手說,愛卿,辛苦了!
  • 兩個極盛帝國的碰撞,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
    與此同時歐亞大陸上另一個大帝國也處在興盛期,中東的阿拉伯人從阿拉伯半島開始,經過戰爭擴張成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國,並向東吞併了整個西亞和大半個中亞,阿拉伯帝國成為唐朝之外影響中亞的另一力量。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高句麗人)擊破親附吐蕃的車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
  • 怛羅斯之戰是否像現代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影響深遠?
    怛羅斯之戰時世界的時代背景當時歐亞大陸上有三大強國並立,分別是大唐帝國、拜佔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而怛羅斯之戰正是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兩大強國之間的較量。先說一說當時大唐帝國的背景,當時的大唐帝國正處於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之中後期,正是大唐帝國實力最巔峰最強盛之時。
  • 怛羅斯之戰,兩大帝國的一次「較量」
    不過在盛唐時期,世界上有三個強盛的帝國,一個是位於歐洲的拜佔庭帝國,一個是位於中東的阿拉伯帝國,一個就是我們的唐王朝了。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大唐和阿拉伯帝國(古稱黑衣大食)的一次較量。怛羅斯之戰是唐朝的安西都護府軍隊和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及其中亞盟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唐王朝這邊是著名將領高仙芝,阿拉伯那邊的是號稱武士之王的艾布穆斯林。
  •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阿拉伯的小摩擦?漢學家: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
    怛羅斯之戰發生於公元751年,戰爭雙方是當時亞洲最為強大的兩個帝國——唐帝國與阿拉伯阿拔斯帝國。怛羅斯之戰也是8世紀亞洲兩大帝國之間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衝突。漢學家卡靈頓·古德裡奇也將怛羅斯之戰稱之為「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戰役,這是為什麼呢?一、戰役經過公元750年,唐朝在西域地區的悍將、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因為覬覦西域國家石國的財富,便誣衊其無藩臣之禮,率兵討伐。
  • 「怛羅斯」之戰:兵力絕對劣勢,內部叛亂!為何卻說打出了軍威?
    大唐天寶十年(751年),當時的大唐正處於開元盛世的繁榮時期 ,而在距中國萬裡之遙的中亞、西亞、北非地區卻也強勢崛起了一個大帝國:黑衣大食國(西方稱薩拉森帝國或阿拔斯王朝)。最終,這兩大帝國在西域相遇,並碰撞出了一個火花:怛羅斯戰役!
  • 怛羅斯之戰:唐與大食的西域遭遇戰,影響不深刻而問題最嚴重
    位於中亞的昭武九國以及石國重鎮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就在兩大帝國的邊緣地帶。大唐一路向西、大食一路向東,兩大帝國勢必要擦出火花。而怛羅斯之戰,就是這點火花。怛羅斯城,石國常分兵以鎮之。所以,怛羅斯就是大唐與大食之間擦出火花的地方。
  • 如果唐朝在怛羅斯之戰中取勝,也許中亞就不會退出漢文化圈
    怛羅斯之戰是唐玄宗時大唐的勢力與來自阿拉伯帝國的勢力在中亞諸國相遇而導致的戰役,戰役的發生時間在751年(唐玄宗天寶十年),以唐帝國失敗,阿拉伯帝國勝利告終。
  • 怛羅斯之戰對唐朝的影響並不大,真的是史學家們在強行「洗白」?
    筆者這幾天在搜集這方面的史料之時,在網上也瀏覽了一些帖子,想要看看大家對這場戰役的看法。結果,看到很多人將這場戰役稱之為「盛唐的絕響」、「安史之亂的引子」、「代表著唐朝自此開始推出磧西」,更有甚者認為史學界對於這場戰役的定論「怛羅斯之戰對唐朝與阿拉伯的關係、對磧西之地的掌控並未產生顯著影響」,是史學家們在為高仙芝以及唐朝強行「洗白」。
  • 怛羅斯之戰後傳:阿拉伯力壓吐蕃卻止步蔥嶺,是誰保衛西域佛國?
    編者按:網絡上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對於大唐和阿拉伯來說,並非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此後唐朝仍然有能力發兵進入中亞攻佔大勃律國。然而安史之亂徹底打斷了大唐經營中亞的腳步。
  • 怛羅斯之戰,唐朝輸給了阿拉伯人,但卻是雖敗猶榮
    由於阿拉伯人要進軍西域,他們所面對的不只是唐朝,而是以唐朝為中心的中亞文明圈。唐代在西域的統治,當時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以伊、西、庭三州為核心的州縣統治區,這裡是唐朝直接管轄的地區,實行大唐的法律。二是以安西四鎮為核心的羈縻府州制,州府官員由地方部落首領擔任,軍事首領是唐朝的武將,他們講究的是統制。
  • 怛羅斯之戰的意義無論如何也上升不到決定中亞千年歷史走向的地步
    阿拉伯人向中亞方向的拓展使他們與雄心勃勃的大唐在這附近相遇,兩個龐然大物開始進行小心翼翼的試探,後世網絡上轟傳的熱點戰事——怛羅斯戰役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其實在這場衝突之前,大唐與被其稱為大食的阿拉伯帝國就有過官方接觸,因為阿拉伯人的死敵波斯薩珊王朝的一些王室成員逃到了長安,並且被朝廷收留。阿拉伯人曾派出使節索要這些波斯餘孽,不過大唐朝廷卻決心庇護他們。
  • 哈薩克斯坦考古新發現:怛羅斯戰場,高仙芝為何渡河背水一戰?
    編者按:在《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裝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發現——戰役規模、戰役的地點與新謎題在《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裝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天寶十三年,怛羅斯之戰之後的大唐,盛極而衰的前夜如果擁有一支4萬人以上的兵團,至少從理論上講,高仙芝是可以只留下一隻以少量唐軍和一定數量蕃兵為主得小部隊對怛羅斯進行監視和對峙,這樣也就可以防止後者對唐軍的後方和後勤運輸分隊進行威脅。
  • 導致怛羅斯大敗的鍋,葛邏祿部背了1200年?大唐:他們深得信任
    編者按:關於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近些年,或者說是20世紀80年代之後,幾乎所有國內的歷史研究者們(也包括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都將葛邏祿部變節視為唐軍崩潰的原因。至21世紀,該說法的傳播隨網絡發展進一步擴散,連英國和法國的中東與亞洲史研究者與漢學家們也開始引用國內研究者的相關論文和論據,而他們的讀者們也對此深信不疑。
  • 怛羅斯之戰後,黑衣大食如何看待唐朝,與多數人想的不一樣
    751年,高仙芝率領的安息唐軍,與艾布·穆斯林率領的阿拉伯軍隊,在中亞怛羅斯一帶爆發戰爭,就是我們熟知的怛羅斯之戰,最終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贏得戰爭,唐朝慘遭失敗。阿拉伯史料中的怛羅斯之戰阿拉伯史料中的怛羅斯之戰,呈現出一個詭異現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史家對怛羅斯之戰幾乎沒有記載;其次,較晚的阿拉伯史家有一些記載,最具代表的是《歷史大全》,其中指出中國人被殺5萬人、被俘2萬人;第三,近現代記載怛羅斯之戰唐朝方面有3萬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