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不信上帝?
經常會被人問起這個問題。
一般這時候我都會反問一句,你說的上帝是哪一個上帝?
沒錯,上帝的定義,其實一直在變,如果是羅馬教皇說的那個上帝,我自然不信。
但是如果是斯賓諾莎眼裡的上帝,我信。
宗教的上帝,充滿著神秘力量,正是因為上帝是超凡的存在,所以才能夠幫你解決心中的迷茫和不安。
每個人心中都有想不通的事情,都會遇見不講道理的人生無常,這時候如果上帝能給你安慰,也未嘗不可。
有時候在無常的世間遊蕩久了,自由是自由了,但也會偶偶羨慕那些把自由交給上帝,獲取心靈慰藉信徒們。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人有了另一個選擇,那就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斯賓諾莎告訴我們,拋棄那些對神秘力量的迷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上帝,或者說自然的規律。
傳統意義上的上帝,是那個創造我們的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像魚塘主一樣,而我們就是池塘裡的那群魚,根本無法跳出水去接近上帝,更不要說認識上帝。
這樣的上帝超越了這個世界的,因為超越這個世界,所以可以解釋一切。
斯賓諾莎把上帝拉進了我們的世界裡,他說上帝不在世界外,而是在我們世界內,無處不在。
這種無處不在,是滲透於世間萬物的無處不在,花鳥魚蟲,宇宙星辰,甚至電磁波和引力場,我們的意識和思想裡,都有上帝。
他就像自然規律,比如數學上的勾股定律,物理的力學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經濟學家的社會運行規律等等。
他更像這個世界組成的本質,比如現在探索的標準模型,超弦理論等等。
他不是個人化的宗教超凡力量,而是這個世界的本質或者根本法則,如果用感性一點的解釋,他就是這個宇宙本質——標準模型的那一組常數解。
一組常數解,決定了一個宇宙的基礎定律,那麼我們生存的這個宇宙,就是由這個常數決定了,這個常數決定了光速為什麼是3×10的8次方,也決定了普朗克常數h是多少。
當然斯賓諾莎那個時代,對世界的探索根本沒有到標準模型這一步,而且他又是一個哲學家。
所以在斯賓諾莎的眼裡,上帝是無法接近的,因為總有一些事情是我們無法理解的,如果這個宇宙的秘密終於被我們解開了,那麼不是還有宇宙之外的世界麼?
況且宇宙裡不也還存在阿羅不可能定律麼?不還有比神秘學更神秘的科學——混沌學麼?
斯賓諾莎的上帝,背後其實是機械論的世界觀,機械論看似是被牛頓等科學家確立的,其實真實歷史要悠久得多。
對於世界的理解,古希臘的先賢們想得最多。
這裡就有一個流派——斯多葛學派,斯多葛的人生哲學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非常的火。
更不用說還有羅馬皇帝奧勒留這麼有名的傳承人,他的《沉思錄》是多少人的床頭書呀!
斯多葛學派簡單來說,就是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你能改變的,前者接納,後者自省並優化,前者果上隨緣,後者因上努力,是三觀非常正的一個世界觀。
但是斯多葛學派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機械論的世界觀上的,正是因為存在一個無所不在的,早已制定好的世界,前因後果,前世今生,世間萬物的流轉,早已像機械一樣已經被設定好了。
所以我們沒辦法,只能去接受這些不能改變的。
但是如果完全無法改變,順其自然,那就容易變成伊壁鳩魯的享樂主義,或者變成皮浪一樣佛系。
我們需要的是過好自己的一生,所以我們接受外在世界的設定的同時,也需要去追求一個有德性的生活,然後期待命運女生的垂青。
盡人事,聽天命,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所謂德性,就是成為我們應當成為的那種人,外在接受世事無常,內在追求德性的生活。
所以,相信斯賓諾莎的上帝,本質上也是斯多葛人生哲學的一部分,就是相信那無常的人世間存在一種無所不在的真理。
我們可以去靠近這上帝,從日心說,到地心說,從萬有引力到相對論,再到量子力學,再到場理論,這是科學上接近這個「上帝」的路。
內心我們對於德性的追求,也永遠沒有盡頭,西方有謙卑,責任,東方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就像康德說的,能夠震撼我們心靈的東西就兩種一是我們頭頂璀璨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
沒錯,這就是我信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