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疫情的重災區,面對疫情衝擊,讓美國內部出現涇渭分明的奇怪景象:富裕的美國人們讓加州房價大漲供不應求,華盛頓特區整容醫生訂單火熱,而勞工階級、小微企業主、黑人和墨西哥裔等少數族裔在疫情帶來的死亡和失業中苦苦煎熬,年輕人因為付不起租金卻不得不逃離大城市求生存。
下圖為美聯儲發布的最新數據,全面考察了2020年上半年的美國財富水平,顯示不同種族、年齡和階級之間貧富懸殊。
其中,前1%的富人淨資產總額達34.2萬億美元,而最貧困的50%(約有1.65億人)——總共只有2.08萬億美元,佔全國家庭財富總額的1.9%。與此同時,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顯示,美國最富裕的50個人身家接近2萬億美元,較2020年初增加3390億美元。
美聯儲估計,美國最富有的10%家庭持有全國財富的69%,即77.3萬億美元,高於上世紀80年代末的60.9%。這主要是因為最富有人群的財富激增。今年6月,最富有的1%的人擁有美國30.5%的財富,高於1989年末的23.7%。而最貧困50%美國人擁有的財富比例則從3.6%降至了1.9%。
面對"窮人失業、富人的錢包卻越來越鼓"的現象,美國經濟學家提出了"K型復甦"理論,認為這是美國的走勢,同時說明了"財富可以帶來幸福,但財富並不等於幸福"這一觀點。
美國是個資本主義國家,資本的本性就是榨取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貧富差距的產生是必然結果。資本家的目的就是賺取剩餘價值,在分配上勞動者永遠處於受剝削的地位,雖然在一定條件下資產階級為調和矛盾也會在分配領域做出有限的讓步,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分配領域不平等的關係。不僅如此,國家的貧富差距與經濟、文化、政府措施等等因素都息息相關。顯然,貧富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以改善的。相反,在一些影響力大的問題下,貧富差距還會愈演愈烈。例如,此次疫情爆發,不僅給美國經濟帶來巨大傷害,同時貧富差距懸殊之大駭人聽聞。
圖中可以看出,將經濟分成三個節點。第一個節點便是新冠疫情之前經濟狀況,國家經濟穩定且貧富差距沒有體現出來,到了第二個經濟衰退的節點,全體經濟呈現急劇下滑狀況。當兩條階級代表曲線出現兩極分化,呈現"K"型時便是到了第三個節點的經濟復甦時期。這就引發出了"K型復甦"這個新名詞,同時也說明了經濟復甦將拉大貧富差距的現象時必然趨勢。
所謂"K型復甦",即在疫情的經濟影響下,"富人"群體能夠迅速從中恢復過來,即K的上升趨勢,而另一個群體則會陷入長期的經濟困境,即K的下降趨勢。
這種下降趨勢的集中體現便是如今美國居民中窮人的大量失業引發的"失業潮"。
據了解,失業潮主要影響到的是低收入者聚集的相關行業,例如餐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等等,而只需要在家辦公的高收入人群無需面臨這種生存問題。時至今日,美國失業問題仍未得以緩解,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嚴重超過負荷,據相關經濟學家分析,要等勞動力市場恢復可能要到2023年。窮人失業,沒有經濟來源,只能依靠救濟金艱難度日,這個情形下卻迎來了富人賺錢的契機。他們財富劇增的主要原因便是股價上漲,富人階層他們懂得如何利用股市等金融工具在股市順風的情況下攬收大量財富,而窮人便沒有這種投資理財的能力,只能接受"被收割"的慘澹現實。K型復甦理論認為,疫情將擴大美國貧富差距,這一理論也有了事實作為證據,證明其一定的合理性。
同時,引發了一個思考:貧富差距到達極點時,國家財富並不會因此受損,將富人階級獲取財富的可能性最大化,國家經濟也會呈現一定的上升趨勢,這樣的話,人民的幸福便會成為國家財富的犧牲。那麼,國家發展是為了人民的幸福,還是為了創造越來越多的財富?財富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但財富就等於幸福嗎?兩者間顯然不是等號關係,K型圖也說明了這點。
如今的美國如臨大敵、身負重任,美國疫情的治理對於世界疫情的治理來說十分重要,美國政府需要積極的調整態度用有效的措施治理這次疫情以及引發的種種經濟危機和政治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