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談論幸福,因為它是如此重要和容易被誤解。
首先,來統一幸福的定義。關於幸福到底是什麼,有無數種說法。有人說,幸福是一種主觀判定。有人說,幸福是純粹的個人感覺。有人說,幸福就是物質的滿足。有人說,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我認為:幸福並不是單純的生理反應,而是一種快樂和意義的結合體。
真正幸福的人,不僅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快樂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個狀態,即使有經歷痛苦的時刻,但他明白這些痛苦的真實意義,他知道這些痛苦過後,依然指向幸福。甚至可以說,這些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他在總體上仍然是幸福的。
幸福和愉悅的生理學基礎,是你身體內的內分泌系統開始活躍,你血管內有了更高的內啡肽水平。
簡言之,快樂就是指活在當下,你的內啡肽開始分泌。意義就是指你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你知道方向,你有理想,知道所有的步驟都是在向那個方向前進。你的內啡肽會持續不斷地有所分泌。
讓我們先把話題蕩開,討論一部小說。
前蘇聯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有這樣一句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人只有一次生命。一個人的生命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不會因虛度年華而羞愧,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貢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這句話的後面,還有另外一段,常常被人所忽略。「所以應該趕緊生活,要知道稀奇古怪的疾病或一些悲慘的偶發事件都可以中斷人的生命。」我覺得這段話有兩個要點,非常精闢地闡明了:生活要有意義;要抓緊生活。
為什麼生活要有意義呢?
生活本來是沒有一個意義的,所以需要你為自己找到一個意義。當然了,你要不要選擇和保爾•柯察金一樣的生活目標,這是你的自由。但是,你一定要給自己選定一個目標,這是確定無疑的。
一個沒有目標的人,是沒有法子應對漫長的一生的。山高水遠阻礙萬千,沒有目標,你將如何前進?無數選擇,沒有目標,你將如何取捨?沒有目標,你就沒有了主心骨,無論你往哪個方向走,你都不知道它是否正確。
生活的意義,你必須要找到。很多人在很多問題上迷茫,就是沒有找到生活的意義。這個生活的意義,包括如何對自己,如何對他人。兩部分缺一不可。
人是一種群居的動物,不可能單獨存在。就算有人離群索居,他還是要同人群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生活的目標,不能只對自己有益處,還要對別人的發展有益處。因為如果由於你的存在,讓這個星球上多了醜惡,那你會為這個社會所不容。從長遠來看,就是自取滅亡。
有了目標,你的內啡肽就有了方向。做什麼事,凡是符合最終目標,你的身體就會積極響應。當你做出和你的大方向一致的行為時,內啡肽就會洶湧分泌,這樣,你就會有幸福感。
長久地堅持,你的內分泌系統就積極工作,整個人進入一種良性循環之中。別人以為苦,你卻樂在其中,覺得非常幸福。
我認識一位科學家,他的研究非常辛苦,甚至有的時候還要以身試藥,冒著生命危險。他說,我在這種科學研究中感知到快樂,是無法比擬無法形容的。
其實,要說我最大的痛苦,不是廢寢忘食,也不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刻,而是我無法將這種巨大的快樂和人分享,沒有人能體會到我的歡愉。
這是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通過一系列的誘導和前驅動作,使自己的身體開始進入內啡肽的分泌軌道,這樣身心愉快。
我們普通人為了自己身心健康,也是可以做到的。前提是,你首先要有一個有利於自己也有利於大眾的生活目標。然後,你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人是受大腦支配的,大腦又受自己的整個價值體系支配。人類的情緒上的一點點波動,都會引起腦內環境(如腦波和荷爾蒙的分泌等)的改變。
當人正面積極的思考時,大腦會分泌出內啡肽刺激細胞,使細胞活化起來,這種模式可以使人保持輕鬆連貫的心境,充分發揮體力和腦力的潛能。
相反,當人的心情處於緊張、煩躁、發怒的狀態時,大腦會分泌出腎上腺素等物質,它們的長期存在是有毒的,讓人的腦電波不穩定,人會變得衰竭和疲憊。
情緒就是這樣影響著大腦,大腦又反轉過來影響身體。我們要成為自己的主人,是要搞清這其中的規律,並掌握適當的方法。
-作者-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崑崙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朗讀者-
王曉霞,中國網教育頻道新媒體主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教育名人堂》訪談節目主持人。
號外|江湖告急,等你救場!尋找最美聲音!(內附獎品)
伴讀|放下架子,拜孩子為師伴讀
伴讀|留點面子,孩子最怕失去尊嚴
伴讀|幸福有盲點,失去過的人才知其可貴
伴讀|愛護你的孩子,要表現出來
伴讀|學會用荷爾蒙去尋找幸福
編輯製作:喬敏瑞
中國網教育頻道出品
本文選自畢淑敏的《破解幸福密碼》,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轉載須經授權,並註明作者及來源,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