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諺語是我們民族流傳已久的一種文化,是古人總結經驗教訓後對後人的一種警告。
明代大才子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曾這樣說道:寧為鉛刀,毋為楮葉。錯節盤根,利器斯別。識時務者,呼為俊傑。
這句話的意思是:寧可做拙鈍的刀子,不要成為中看不中用的玩物。碰到盤根錯節時,才能分辨工具的利鈍。識時務的人,才是俊傑。
從這句話就能看出,這些諺語和俗語,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有些諺語和俗語只要能汲取其中的智慧,為人處世都繞不過古人說的話。
古人云: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其中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
自古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砍柴生火,那時候出門也沒有地圖需要問路,所以我們古人就給我們留下了「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的這句俗語。
這句俗語的表面意思是:砍柴要砍樹枝的小頭,問別人路最好找年齡較大的老頭去問。但這其中還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
砍樹砍小頭
砍柴是為了燒火,不是為了蓋房子要木料,所以,砍小頭(小樹枝),這樣就不怕把大的都砍掉,將來蓋房子的時候就沒有蓋房子的木頭了!
而且砍木頭砍小頭來來回回也方便,曬乾比較快,這樣子也方便用。
這裡面又蘊含著另一句話:留的大樹在,不怕沒柴燒!
問路問老頭
至於問路,如果你對一個地方不熟悉,找年輕人問路或許他們在還沒有聽明白你的問題時就匆匆給你指了一條路,從而很有可能造成你南轅北轍,走錯道路的情況。
因為大多數年輕人都沒有多少耐心,所以找年輕人問路不可取。
而小孩呢?一來可能並不知道你問題的答案,二來出於頑皮也有可能會給你指一條錯誤的道路,所以也不可取。
但是老年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心態一般都比較平和,並且閱歷豐富對於周邊道路情況了解的也詳實,基本上都能為你指出一條最為正確的道路。
「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深層意思就是:在我們人生道路上,做事情一定要給自己留有後路,不要把事情做絕。在我們人生選擇的分叉口那,可以多聽聽老人的意見。
工作中遇到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用「砍柴砍小頭」的思路去思考一下如何才能找到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如果要是有新問題就要「問路問老頭」了。
這些俗語都是老祖宗通過經驗教訓給我們留下的至理名言,是中華文明傳承千年以來的智慧沉澱。
從而看來,古人的智慧是可以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很多人都是用這老祖宗的智慧,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難題。可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又該怎麼學習呢?
其實從曾國藩身上就能看出點端倪!大家都說「為官必學曾國藩,千古智謀一奇人」!
但凡後人,汲取官場智慧,習得為人處世都繞不過他,但你可知,曾國藩這一身文韜武略,都離不開一位好老師:千古謀略第一書——《智囊全集》。
曾國藩曾說:"每當夜深入靜時,方翻此書,細細品味"。
每當夜深人靜,他都會反覆品讀《智囊全集》,從中汲取為官以及處世之道。久而久之,他開始平步青雲,最終成就了「千古第一完人」的稱號!
《智囊全集》由明代大才子馮夢龍編著,書中內容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曆代智慧故事1238則,字字猶如三尺利劍,將種種智慧收攬無遺。這些智慧全部出自正史和筆記、野史。
這部書並不是似平常勾心鬥角的書籍,而是一部實實在在看後可以培養智慧的書籍。
這裡面不僅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謀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機智。
清代才子紀曉嵐不僅熟讀此書,更是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每每機智過人、妙語連珠。康熙將此書視為國之重器,只準大臣內部傳閱。
大家可能會發問,既然是古書,那必定是文言文,文言文我們看不懂怎麼辦?我給大家找到了一款文言文和白話互譯版的《智囊全集》!
這個版本的《智囊全集》不僅用通俗易懂的話將原文進行翻譯,更是將作者馮夢龍的點評都完整的收納,注釋詳盡,更容易讀懂。
這本書不僅適用於競爭激烈的社會,更能在生活、職場中為我們點撥指引,提升智慧和情商。
這本書一共有兩冊,僅需要79塊錢,也就是一頓飯錢,你就可以領悟古人智慧,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受益終生!
點擊下方連結品讀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