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說起愛情、婚姻,我們除了會想到甜美的感情外,還會想到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情會越來越淡化的現實。
這是一種戀愛或者婚姻中常常遇見的困惑,戀愛之初,我們看對方什麼都很好,卻逐漸發現對方的缺點越來越多。
而且自己對於對方身上缺點的容忍度也越來越小,以至於到最後很多戀愛就因此而終結。
「我當初怎麼會看上他?」
這句話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同時不僅是一種當事人的困惑,作為旁觀者而言,甚至也會心生疑惑:當初你怎麼看上他的?
有心理學家曾做過一次調研發現:戀愛之初越是心醉神迷得厲害,隨著了解的加深,對方身上的缺點就越難以容忍。
所以出現了一個關於愛情婚姻隨著時間推移變得平淡,進入到倦怠期的詞語:七年之癢。
而為何愛情會越來越淡,我們會對愛情越來越失望呢?可能主要是以下3個原因造成的。
01:戀愛之初,會把對方完美化
蕭伯納曾說過一句名言:「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一是得到了。」
很多情況下,在我們戀愛的初期,並非對方身上沒有缺點,也不是你沒有發現對方的缺點,只是在當時的我們被自己的心「蒙蔽」了。
我有個朋友跟他女友剛剛談戀愛時,會覺得那個女生很「小鳥依人」,而他也非常享受這種被需要、被依賴的感覺。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朋友開始頻繁吐槽他女友的行為很「做作」,而「小鳥依人」則變成了「公主病」。
之所以同樣的缺點會在不同時期出現不一樣的評價,是因為在戀愛初期我們只能看見我們內心想讓自己看見的部分。
又或者說,我們只會去解讀自己希望解讀的信息。
這時候,雙方因為感情的投入、熱戀的感性而完美化對方,在這種狀態下,身心都得到了極大滿足感,幻想便被放大化了。
但這種狀態不可能持續太長時間,隨著兩人逐漸加深了解,感情趨於理性時,你就會看到一個真實的對方。
這便是蕭伯納所說的人生第二個悲劇:得到了。
所以愛情變淡或者對愛情失望的根本,不是對方「變」了,而是彼此內心所看到的對方更「真實」了。
02:分不清「愛情」和「愛人」
此前有討論過關於「剩男剩女」的話題,很多人會給自己未來的「愛人」設置很多門檻要求,但真正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遇到理想中的另一半。
造成這種情況的直接原因便是沒能分清「愛情」和「愛人」的關係。
我們對另一半的要求,也就是擇偶標準,實際上是按照對「愛情」的渴望來設置的。
而愛情和愛人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簡單區別而言就是:
愛情是以自我的渴望、幻想組成的,這是一種虛幻的理想;
而愛人則是另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是你需要經營的關係。
之所以我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愛情,會在跟對方相處久了之後對愛情失望,本質上就是因為我們渴望擁有理想而甜美的愛情,但卻不願意用心來進行跟對方的關係。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愛情是兩個人的事」這個理論其實是不成立的。
嚴謹一點,其實「愛情」是一個人的事,你跟愛人之間的關係才是兩個人的事。
正是因為分不清「愛情」和「愛人」的關係,所以就有了第三個原因。
03:你愛上的是愛情,還是這個人?
巴法利·尼克斯有句經典名言:「婚姻是一本書,第一章寫的是詩篇,其餘則是平淡的散文。」
都知道婚姻的基礎是愛情,而愛情最大的考驗其實就是時間。
朝夕相伴的伴侶,即便雙方有再怎麼強大的魅力,再深厚的感情,也會伴隨時間而淡化。
從迷戀對方,把對方所有缺點都美化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到厭倦對方,難以容忍對方身上的種種缺點,這是一種極其普遍的現象,或者是規律。
而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多都是因為兩人在戀愛之初愛上的只是愛情,而非對方這個人。
那些剛戀愛時的海誓山盟,不過是荷爾蒙衝動之下表達的「戲言」而已。
本質上對方對愛情的淡化不是變心了,而是對方所愛的愛情不在了,而一開始他就沒有愛過你這個人。
又或者說,他是在你身上用自我愛情的幻想來談戀愛,當幻想破滅後看見了真實的你,對這種落差感表達了失望的情緒。
而這也是那些「一見鍾情」的愛情,大多都不能長久維持的根本原因所在。
總結:談愛情之前,先愛人
就像我們規劃自己的人生一樣,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之前,要腳踏實地務實做事。
愛情也是如此,想要獲得一份理想中的愛情,只是「等待」是不能實現的,要付出行動。
而這種行動便是學會如何去愛一個人,也就是要懂得如何經營好你跟伴侶之間的關係。
無論什麼關係都是需要經營的,跟伴侶之間的關係更是如此。
我們都知道,想要讓愛情的天平保持平衡,需要彼此付出、包容、接納和同甘共苦。
你需要去了解對方的真實需求,並且願意為了對方的需求而付出,那麼你才算是真正愛上了這個人,而並非只是你幻想中的愛情。
只有當彼此之間能夠接納真實的對方時,你們之間的感情才會越來越親密,關係才能長久維持下去。
否則,就會陷入到跟上一個人分手了,再談另一個,經歷了同樣的過程之後,再分手、再尋覓的惡性循環。
愛情,說不清道不明,因為它是理想,是幻想;
愛人,就很簡單明了,因為它很真實,很現實。
—END—
互動話題:你愛上的是愛情,還是愛人呢?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想法。
我是知陽,感謝閱讀。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