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疫情影響,為了刺激汽車消費者,國家出臺了關於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政策,明確指出,決定將今年年底到底的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車輛購置稅政策延長兩年。
現在買車有多難?
看看前期需要考慮什麼?
預算是必須的,有多大頭貸多大的款,這是前提條件。
在預算基礎上,需要考慮買合資、自主還是進口車?
然後開始糾結買SUV還是轎車,又或者是旅行車還是性能車?
隨後就是選品牌了,大眾、豐田還是PSA,奔馳、寶馬還是奧迪?長城、長安還是吉利?
這還沒完,等你確定了哪款車,還要選4S店,因為給的終端優惠不同。
這已經是很短的選車不走了,可是現在還有個新的問題出現。
那就是買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
又回到曾經提出過的問題,如果同樣減免購置稅,同樣有補貼,你會買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
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會購買燃油車。
說實話,關於新能源汽車為什麼誕生,常聽的關鍵詞有兩個:能源危機和環境惡化。
可是這兩個詞裡聽起來又很遙遠,可事實上並不願,油價上漲、霧霾天氣,這就是最直觀的變化,想想十多年前,油價3塊錢,隨時都是藍天白雲,你可曾想過購買新能源車?
事實就是這樣,作為普通老百姓,並沒有那麼高尚的購車目的,就是因為新能源車又補貼、不交購置稅,還省油。
一/它的確是未來,可現還為時尚早
說起汽車,大多數人只記得卡爾·本茨,但事實上電動車在此之前就已經問世,1834年,Thomas Davenport製造了一輛電動三輪車,它由一組不可充電的乾電池驅動,只能行駛一小段距離。
只是受限於技術等問題並沒有引起重視,不能充電,就像小時候玩的四驅車,電池用完就只能換電池。無法長距離行駛,所以在電動車被發明後的上百年時間裡,都是燃油車在統治整個汽車行業。
直到近年來能源危機和環境惡化,加上最重要的技術進步,讓新能源汽車重回大眾視野。
一開始車企完全沒有重視這個項目,反倒是豐田看到了其中的奧妙,開始著手研發混合動力汽車。
1975年,豐田推出了燃氣輪機混動測試車。1977年,豐田在第22屆東京車展上展出了Toyota Sports 800燃氣輪機混合動力車型。
1983-1987年,豐田推出了EV10-EV40系列純電動汽車;
1985年,豐田推出了GTV燃氣輪機混合動力汽車;
1991年,豐田推出了Townace Van EV純電動車型;
1995年,豐田發布了普銳斯概念車;
1996年,豐田推出了RAV4 EV,並在美國、日本上市銷售……
能看到,作為現如今全球混動大佬的豐田,最早還是退出的純電動汽車,可能他們也意識到純電動車的技術確實還不夠成熟,所以直接放棄了這個項目,一直到近兩年才又重新將純電動車提升議程。
在豐田RAV4 EV後的十多年裡,純電動車依舊沒有引起更多車企的重視,雷諾算其中之一,佔據了歐洲市場,但銷量大頭依然在燃油車上。
又過了幾年,燃油危機進一步加劇,全球環境進一步惡化,幾乎在同一時間,率先發招的是各國政府,開始鼓勵車企研發製造新能源車、然後鼓勵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隨後出臺政策停售傳統燃油車……
其實說到底,新能源汽車確實是汽車行業的未來趨勢,但不一定是純電動,只是因為現在電能是普及最廣的能源,同時也是相對成熟的汽車能源,可以更快的完成汽車能源的轉變。
那麼新能源車真的就是汽車行業的未來走向嗎?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就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在基建成熟後,你將不再擔心續航問題,即便你買的車充滿一次電只能跑200km,但如果你能夠在5km內找到充電站,並且可以在30分鐘內充滿電,續航就已經不是問題。
而從車輛本身來說,新能源車的構造更加簡單,能夠快速完成產品生產、設計及銷售,在產業鏈成熟後,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就像當年一步"大哥大"要一萬塊錢,而現在只需要幾百塊的。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同樣的價格新能源車能夠帶來比燃油車更好的駕駛體驗(就是加速更快),至少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確實如此。
如果再往大了走,能源危機、環境惡化下,新能源汽車更是汽車行業的未來趨勢。
不論如何,就目前來看,再沒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之前,新能源汽車依然是未來趨勢,但還是從目前來說,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過渡。
二/推動的作用有多大?過渡期有多長?
以中國為例,早在2001年,就已經有了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的眉頭。
2001年,新能源汽車研究項目被列入國家"十五"期間的"863"重大科技課題,並規劃了以汽油車為起點,向氫動力車目標挺進的戰略。
自此過後,國內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關注度就持續高漲。
2008年,1-12月新能源乘用車銷售899臺,同比增長117%。
雖然數字真的不大,但增長是看得見的,這就是從無到有的蛻變,還是給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信心。至於熟悉的補貼這個時候還沒有開始,真正的開始時間其實是在2010年。
2010年,6月1日起,國家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2010年7月,國家將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城市由20個增至25個。最後當然就是推廣至全國範圍內,這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新能源汽車補貼了。
事實上補貼剛開始的時候,消費者並不感冒,除了當時的電動車本身就毫無吸引力之外,燃油車也開始降價,大量自主品牌開始崛起,以價格戰開始爭奪市場份額,所以當然更願意選擇燃油車。
不過補貼政策的出臺,催生了一大批新能源車企,同時也讓傳統車企開始加速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推廣。原因也很簡單,補貼真的很豐厚,一臺車的補貼可以當賣三臺車的利潤。
這就像當年網約車剛開始的時候,豐厚的補貼讓"全民滴滴"近在眼前,利用工作之餘跑滴滴掙的錢,甚至比很多人正職工作還要賺錢。同理,當時車企生產新能源汽車就是這種狀態。
又過了兩年,眼看新能源補貼依舊豐厚,幾乎所有車企都加入了這場新能源競賽中,跨界造車也在一時間成為流行詞語。
還記得樂視汽車嗎?還有現在已經實現量產的蔚來汽車、威馬汽車、小鵬汽車,都是這樣環境下催生的新能源車企。更不用說實力雄厚的傳統車企了,從油改電到獨立研發純電汽車,絕大部分傳統車企都或多或少的有了自己的新能源車型。
政策推動確實讓新能源在國內發展非常迅速,但並不能真正的使其快速替代燃油車。
中間所出的問題自然也不少,基建、續航、價格都是問題,但更重要的是騙補。
在豐厚的補貼下,出現了大量騙補的新能源車企,雖然已經查封了不少,但卻已經讓很多中國新能源車企成了巨嬰,具體表現如下:
1.技術依賴供應商
不同於燃油車,純電車的構造更加簡單,甚至有點類似於手機製造,核心技術不用自己來造,只需要設計外觀和組裝,電池依靠供應商、電機依靠供應商、車機系統依靠供應商,很快就能造一臺電動車出來。
這種伸手模式,讓車企嘗到了甜頭,因為最終賣出新能源車後的補貼是給到車企的,所以允遠不虧。這就是為什麼手握電池技術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能夠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時代成為炙手可熱的企業。
當然,其中比亞迪還是整車企業,但這也同時是在自主品牌中人能和它叫板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原因。
2.續航依賴測試標準
續航問題,是消費者評價一款新能源汽車最直觀的因素,可問題同樣是受限於技術壁壘,應該叫供應商技術限制,大部分車企的新能源汽車續航始終無法突破,可後來政策補貼要看續航了,所以很多車企就想到了鑽空子,60km/h等速續航裡程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催生出來的東西。
起初消費者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可後來發現永遠不可能開到理論續航,後來車企才取消了60km/h等速續航轉而採用NEDC續航,不過這依然是個很不靠譜的續航裡程,和供應部的油耗有的一拼。
3.利潤依賴政策補貼
算上最近公布的延後兩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國內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將持續12年之久,這對於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並不是什麼好事。
很多車企將更加依賴補貼而存活,對於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將繼續延後,畢竟補貼的錢真比賣車要多。
誠然,在補貼之下,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逐年上升飛快,增速在2018年達到最高峰,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18年1-12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100.8萬臺,同比增長88.5%。
在2019年補貼即將消失的最後一年(當時看來),受此影響,2019年國內新能源批發量增速明顯下滑,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19年1-12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106.0萬臺,同比增速5.1%。
也就是說,如果照原定計劃在2020年完全取消新能源汽車補貼,國內新能源汽車批發量可能出現負增長。
同樣說明,政策補貼所帶來的市場推動已經到頭,接下的新能源汽車將進入市場導向,產品、品牌等自身因素將決定哪家新能源汽車領跑市場。
時間進入2020年,從年初開始,受疫情影響,車市一度接近關閉狀態,可是新能源汽車行業依然動作不斷,率先打開局面的是特斯拉與寧德時代攜手的新聞讓寧德時代股票一枝獨秀。
隨後比亞迪開始針對其"刀片電池"技術開展推廣並發布,成為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影響深遠的標誌性事件。
再來便是3月國內汽車銷量部分,特斯拉Model 3國產後銷量一路飆升,3月份單月累計賣出新車超10000臺,毫無疑問的成為國內新能源銷量第一的車型,領先第二名超50%的銷量。
緊接著,特斯拉推出了長續航版車型,續航裡程達到668km,並且售價僅比標準版車型高出4萬元,對此很多之前購買Model 3的車主發起投訴,但問題是如果能夠加4萬元換購長續航版,他們將還是特斯拉車主。
之所以人們對特斯拉趨勢若騖,正是因為續航可靠、品牌更高。
而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正是這兩個消費者最重視的問題。
換句話來說,如果花同樣的價格,你會買Model 3還是ES6?
政策扶持,肯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某個行業的迅速發展,但長期扶持也將導致部分企業產生依賴心態,當扶持結束,更具競爭力的品牌將快速佔領之前以價格求勝的自主品牌。這就是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現狀。
在過去幾十年裡,中國汽車行業得到飛速發展,但相比於動則上百年的外國品牌來說,核心技術的缺少,工匠精神的延續,中國汽車品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可是現如今快速發展的中國,也讓所有行業變得浮躁,一步登天不再是訓誡,而是夢想。
當新能源車開始被消費者接受,所有品牌都處在了同一起跑線,任何品牌都想立刻抓住這個機會,中國汽車行業更是如此。
可是轉頭想想,當年特斯拉在中國沒有補貼依然賣得火熱,豐田混合動力沒有補貼依然佔據細分市場第一份額,過去這麼多年裡,而享受著補貼,享受著本土競爭優勢的中國汽車品牌,在過去幾年中,有推出過一款讓消費者買的舒心、用得安心、拿的上檯面的純電動車汽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