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聞|西遊第4期
《西遊記》中,美猴王道心開發,立志長生,於是飄洋過海,前去尋仙訪道。在靈臺方寸山上,他偶得樵夫指點,找到了傳說中的菩提祖師。在斜月三星洞內,他如願以償,拜菩提為師。經過一番詢問之後,祖師非常喜歡猴王,特地為他起名叫做孫悟空。
起名的過程
《西遊記》第一回,祖師先為他取姓,原著寫道:
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
從祖師的言語中可以看出,教美猴王姓孫,那他就是一隻名副其實的公猴。緊接著,祖師為他起名,原著寫道:
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麼?」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作孫悟空也!」
名字的來歷
菩提祖師為美猴王起名叫作孫悟空,而在《西遊記》第八回,觀音說服流沙河的水怪:「菩薩方與他摩頂受戒,指沙為姓,就姓了沙;起個法名,叫做個沙悟淨。」緊接著,觀音勸降雲棧洞的豬妖:「菩薩才與他摩頂受戒,指身為姓,就姓了豬;替他起個法名,就叫做豬悟能。」無獨有偶,後來孫悟空、豬悟能和沙悟淨一起皈依佛門,做了唐三藏的徒弟。菩提祖師起名在先,觀音菩薩賜名在後,這就說明悟空之名與佛門是一脈相承的。既然如此,那菩提祖師的身份就與佛門有著莫大的關係了。
有人說,菩提就是如來。《西遊記》第三十四回,孫悟空為救唐僧,曾變作小妖,前去哄騙九尾狐狸的幌金繩,他自言:「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只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在此之前,他拜過菩提祖師,卻沒有拜過如來佛祖,因此有人認為,菩提和如來為同一個人。
但是,如果如來即菩提,那麼悟空就是他的徒弟,跟唐僧轉世之前的金蟬子就是師兄弟了。後來,悟空拜唐僧為師,這輩份可就有點亂了。在倫理上,這樣的問題恐怕有點說不過去,吳承恩也絕對不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其實,吳承恩深受王陽明心學的影響,他以如來大弟子須菩提尊者為原型,融入三教合一的理念,創造出心無外物的菩提祖師。雖然菩提祖師進行過藝術創新,但依然割裂不了他與佛門的血肉聯繫,這也就意味著悟空終會棄道歸佛,成就佛位。
名字的含義
「鴻蒙初闢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按照吳承恩的設定,悟空又叫「心猿」,心即是空,悟即覺悟,所以悟空就是一個修心的過程。《西遊記》中,吳承恩融入了許多王陽明的心學思想。「靈臺方寸山」指的是心,「斜月三星洞」指的也是心。烏巢禪師傳授了唐僧師徒《多心經》,在滅法國,悟空還用其中的四句頌子指點過唐僧,「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其實,取經五人組代表的是一個人,唐三藏代表人的身,孫悟空代表人的心,豬八戒代表人的情慾,沙和尚代表人的本性,白龍馬代表人的意志力。西天取經,就是知行合一、明心見性、去惡向善的修行過程。悟空是自然之子,代表的是心,心即是道,所以悟空覺悟的是天道。悟空又是摩尼寶珠,心即是佛,因此悟空棄道歸佛,最終被如來封為鬥戰勝佛。
因此,悟空之名,蘊含著心即是空,心即是道,心即是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