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藥中龍鬚藤屬風打相兼藥,有舒筋活絡,祛風止痛,健脾胃的作用

2021-03-03 粵凰生態科技

龍鬚藤是一種豆科羊蹄甲屬的藤本植物,瑤藥將它稱為「九龍鑽」,瑤族諧音為「坐龍準」。

它和很多豆科植物一樣長有卷鬚,主要特徵是葉片紙質,先端有二裂,裂片長度不一,上面無毛,下面被緊貼的短柔毛。總狀花序狹長,腋生,長7-20釐米,花瓣白色。莢果倒卵狀長圓形或帶狀,扁平。花期6-10月;果期7-12月。

龍鬚藤產浙江、臺灣、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和貴州。在南嶺地區,它常見於在乳陽五指山、天井山天三電站、秤架打鐵坑、龍潭角六華裡等地,300-600m的丘陵灌叢或山地疏林和密林中。

中醫

傳統中醫認為龍鬚藤苦、澀,平。歸肝、脾、胃經。能祛風除溼,活血止痛,健脾理氣。用於風溼關節炎,腰腿痛,跌打損傷,胃痛,痢疾,月經不調,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老人病後虛弱,小兒疳積。

瑤醫

龍鬚藤苦、澀,平,屬風打相兼藥。舒筋活絡,活血散瘀,祛風止痛,健脾胃。用於胃脘痛,心胃氣痛,十二指腸潰瘍,月經不調,吐血,毒蛇咬傷,風溼骨痛、類風溼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

龍鬚藤還是一種鞣料植物,鞣料植物即是一類含單寧的植物,以單寧提取的栲膠是皮革工業的一種重要原料。除此之外,它的莖皮纖維還能用於造紙。

本公眾號所有內容僅供了解

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有關醫藥的信息請諮詢醫生

切勿擅自使用

草珊瑚在瑤藥中叫「九節風」,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材

粵凰位於天井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內,依託優良的森林生態環境資源,已建成集森林度假、科學研究、科普研學、林下種養、電子商務等多位一體的現代化生態農/林業科技園。

這裡是研學旅行、同學聚會、公司團建、親子活動、生態攝影、戶外踏青的好地方,還可體驗原生態森林民宿和瑤族傳統藥浴。

相關焦點

  • 健脾和胃養生酒
    【藥材功效解析】羊肉:味甘性溫,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杏仁:化痰止咳、平喘潤便、化滯消食。木香:行氣止痛,溫中和胃,同杏仁配伍可防羊肉塞滯滋膩之性。粳米:即大米,味甘性平,強陰壯骨,生津明目,長智。此酒主治病後虛弱,脾胃虛寒,不思飲食,腹脹便搪,腰膝酸軟。
  • 深裂鏽毛莓葉片多7裂,瑤藥將它稱為七爪風,有祛風除溼、強筋骨的作用
    今天我們也介紹一種叫深裂鏽毛莓的懸鉤子屬植物,它多生長在山谷或水溝邊疏林中,現在正是它結果的時候。深裂鏽毛莓的果和其他懸鉤子差不多,小核果集生於花託上而成聚合果,味道清甜,但果核稍硬,我們在山中遇見偶爾也會摘來嘗一下。除了是野果之外,它還是一種常用的瑤族藥用植物。
  • 說藥 | 防風草:祛風、除溼、解毒、止痛
    【植物形態】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葉對生,草質,闊卵形至卵形,先端漸尖或短尖,邊緣有不規則的齒,基部近圓形,兩面均有茸毛,具細小腺點。花輪生,下部為腋生,上部可排到頂端而成長總狀花序;萼管狀,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內外均有短毛;花冠管狀,粉紅色,2唇,5裂齒,上唇直立,全緣,下唇闊,擴展,內面有短毛;雄蕊4,突出,花葯連貼;雌蕊1,柱頭2裂。小堅果圓形,黑褐色,平滑。花期9~10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 祛風三寒除溼酒
    【製法】1 將上述前6味藥材一同搗細碎,裝入絹袋內; 2 放入乾淨的器皿中; 3 用米酒、水一同煮大豆; 4 煮取750毫升,分作3份。 【用法】每日服1份,3份為1療程。 【藥材功效解析】制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溼止痛。防風:祛風勝溼。澤瀉、茯苓:利溼健脾。
  • 爬牆風|專於舒筋活絡,凡筋脈拘攣不易屈伸者,服之無不獲效
    自古以來,絡石藤一直是祖國醫學中常用的中藥材,藥用部分是帶葉的藤莖。之所以叫絡石藤,大概就是說其藤蔓製藥可通絡,能有藥石之功。當得知其藥用功效時,就不會覺得名字土氣而潸然淚下了。多生長在山坡、路旁或雜木林中,常纏繞於樹上或攀援於峭壁、巖石上,因此在瑤藥中被稱為「爬牆風」,有祛風除溼,調經活絡,散瘀止痛的作用。
  • 祛風發表藥--穢草
    穢草,顧名思義,味道一定不會很好,揉之有一股臭青味,也有人說它很香,是民間常用的 傳統草藥之一,別名很多,如防風草、落馬衣、抹草、馬衣葉、土藿香
  • 風溼骨病專用藥---三百年老字號,祛風散寒,行氣止痛—妙濟丸
    第一步祛邪:祛風散寒,化溼除痺(把體內的風、寒、溼三邪清除出來);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消除風溼骨病引起的疼痛,修復損傷骨關節);主要用藥:木瓜、續斷、川牛膝、茯苓、土茯苓、當歸、白芍、川芎、木星、乳香等第二部扶正:溫補肝腎,健脾益氣(把受損的五臟技能調養過來)。
  • 防己,是治療痛風、四肢水腫的要藥,能祛風溼、止痛、利水消腫
    防己的祛風溼和止痛效果都比較強,為了取它的這兩個效果,有時候也用於防寒溼痺,只是,這個時候要加上溫經散寒等溫性的藥,不然受不了,比如加上烏頭、肉桂等。第二是用於利水消腫。這個在《金匱要略》中很有記載運用,比如:風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防己的性味苦寒,能利小便而入膀胱以清瀉溼熱。用於下焦溼熱所引起的水腫脹滿,小便不利。
  • 祛風散寒除溼酒大全
    大豆100g(原方有甘草) 水1000ml 米酒1000ml【功用】祛風利溼止痛。【製法】1 將上述前6味藥材一同搗細碎,裝入絹袋內;2 放入乾淨的器皿中;3 用米酒、水一同煮大豆;4 煮取750毫升,分作3份。【用法】每日服1份,3份為1療程。【藥材功效解析】制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溼止痛。防風:祛風勝溼。澤瀉、茯苓:利溼健脾。枳實、陳皮:理氣化溼。大豆:活血,利水,祛風,解毒。
  • 防己,是治療痛風、水腫的要藥,能祛風溼、止痛、利水消腫
    其味苦、辛性寒,能入歸肝、腎、膀胱經,具有祛風溼,止痛,利水消腫的功效。首先就是用於風溼痺痛。  防己長於祛風除溼,其苦寒之性較甚,既祛風溼,又止痺痛,尤能祛除經絡、肌肉、關節之風熱邪氣,所以適合用於溼熱痺痛的證候,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一般會配上其他祛風溼熱藥一起,比如秦艽、薏苡仁、蠶沙。
  • 這種野草很常見,具有祛風除溼,舒筋活血作用,是預防痛風的良藥
    在農村就有這樣一種野草長得像蜈蚣似的,所以人們稱它為「蜈蚣草」,也有叫蜈蚣蕨、百葉尖、蜈蚣蕨、牛肋巴、篦子草、小蜈蚣草、長葉甘草蕨、肺筋草、伸筋草等名稱的。這種植物常生於山坡、小路旁、田野裡等潮溼的草叢中,它是治百病的「神草」,農村人常將它採回來,作為一種很好的藥材使用。
  • 7種健脾祛溼的中藥方子,溫陽健脾祛溼散寒的中藥
    長期如此人容易萎靡不振,所以今天給大家介紹幾種健脾祛溼的中藥方子。健脾祛溼的中藥方子有哪些1、六君子湯六君子湯出自《醫學正傳》,方子由人參 9克、白朮 9克、茯苓 9克、炙甘草 6克、陳皮 3克、半夏 4.5克組成,可以加入大棗和生薑一起煎服,有健脾補氣、祛溼化痰的功效,對於慢性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脾胃虛弱的人群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 中藥基礎——獨活祛風勝溼止痛
    根頭部膨大,圓錐狀,多橫皺紋,直徑1.5~75px,頂端有莖、葉的殘基或凹陷。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縱皺紋,有橫長皮孔樣突起及稍突起的細根痕。質較硬,受潮則變軟,斷麵皮部灰白色,有多數散在的棕色油室,木部灰黃色至黃棕色,形成層環棕色。有特異香氣,味苦、辛、微麻舌。
  • 識藥丨土木香健脾和胃、調氣解鬱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秋末採挖根部,除去殘莖、泥沙,截段,較粗的縱切成瓣,曬乾健脾和胃、調氣解鬱、止痛安胎。屬理氣藥性溫,味辛、苦。表面深棕色,具縱皺紋及不明顯的橫向皮孔,頂端有稍凹陷的莖痕及棕紅色葉柄殘基,根頭部稍膨大,多縱切開或斜切成截形,邊緣稍向外反卷。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稍呈角質樣,乳白色至淺黃棕色,形成層環狀明顯,木質部略顯放射狀紋理。
  • 蒼朮[cāng zhú]——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升清氣,祛癖囊,寬腸道
    歸經:歸脾、胃、肝經。貯藏:置陰涼乾燥處。禁忌:陰虛內熱,氣虛多汗者忌服。燥溼健脾;祛風溼;明目。主溼困脾胃;倦怠嗜臥;胞痞腹脹;食欲不振;哎吐洩瀉;痰飲;溼腫;表證夾溼;頭身重痛;痺證溫性;肢節酸痛重著;痿襞;夜盲許權微本事方云:微患飲闢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寫文,左向伏几,是以飲食多墜左邊。中夜必飲酒數杯又向左臥。壯時不覺。
  • 「結香花」一種 開花就沒有葉子的灌木,大家有見過嗎
    全株入藥能舒筋活絡,消炎止痛,可治跌打損傷,風溼痛;也可作獸藥,治牛跌打。 【功能主治】根: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用於風溼性關節痛,腰痛;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 花:祛風明目。用於目赤疼痛,夜盲。結香
  • 藥香的機理作用是什麼?
    在人們的意識中,似乎只有富蘊芬芳香氣的藥材方可成為制香原料,而事實上,無論是丁香、安息香、香白芷、香附等帶「香」字的,還是桂枝、肉桂等不帶「香」字的,有一千多種中草藥可以用來製作藥香,有記載的香方就有幾千種之多。
  •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學資料:祛風溼藥(二)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學資料:祛風溼藥(二) 中醫是山東衛生事業單位考試中的重要考試科目,本文整理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學資料的相關知識點。
  • 治療胃病的胃藥:溫胃舒與養胃舒,有什麼區別?
    溫胃舒和養胃舒是藥店中特別常見的兩種胃藥,幾乎每家藥房中都必備這兩種藥物。 功能主治:溫胃止痛。用於慢性胃炎,胃脘涼痛,飲食生冷,受寒痛甚。 組成分析:黨參/黃芪/白朮:補中益氣,溫補脾胃,用於脾虛諸症。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溼邪。治心腹冷痛,虛寒吐瀉。肉桂:補火助陽,主腎陽不足,脾腎虛寒、脘腹冷痛、食減便溏諸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