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正有孩子盎然的生長,一個國家才有欣欣向榮的未來。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孩子的素質和教育一代不如一代,很多孩子都毀在了自己的親生父母手上。
如果說學校是育人子弟,傳輸知識,那麼家庭就是教育、養育為主,學校與家庭通力合作,這樣,孩子才能成長得更加健康聰明。
如果孩子的某個方向出現了偏差,那就影響著未來,所以說,學校的教育要好,家庭的教育也要提上日程。
近年,孩子與學校的矛盾是越來越多了,直接上升到了家庭與學校的矛盾之戰,孩子在家裡嬌生慣養,在學校裡橫生霸道,家長還以為這是正常的,自家孩子就應該被寵著,但你的孩子是寶,別人的孩子就是根草了嗎。
就在這幾日,一段視頻在網絡熱傳,四川雅安一家幼兒園裡一名小孩不停的拿凳子砸老師,老師身手矯捷一把接住。
據了解是小孩吃飯不老實,被老師批評了兩句,小孩便開始扔凳子,目前家長已經被批評教育。
這前有幼兒園孩子扔凳子砸老師,還沒完,網友對這一道坎還沒過去,後有小學生遭欺凌就來了。
廣西柳州一小學生在校外被欺凌的視頻被傳上網絡,瞬間成為熱搜,從視頻中可以看到,一名小學生被一群男生群毆,拿拖鞋抽臉,衣服塞鞭炮,那名小學生無助的哭喊也沒有人理。
知情人透露,這段視頻是打人學生拍攝並傳到群裡。當地教育局表示,該事件已經進行處理,具體有待官方通報。
還有知情人稱,在這件事處理當中時,這幫男生又去打了另外一個人,那個受害者還被打到住院。
著名的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曾經這樣毫不客氣地諷刺那些街頭小混混:「在單獨行動的時候,他們是不折不扣的膽小鬼,當聚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變得肆無忌憚,無所不為。」
不管是幼兒園孩子拿凳子扔老師,還是欺凌弱勢人群的孩子,這些孩子的教育問題,都出在了家庭教育身上,家庭教育失敗的產物,是在未進校前自帶的基因。
近年來,兒童問題就層出不窮,特別是一些地區偏僻的地方,更是一抓一把。
個人覺得孩子在外面肆無忌憚的傷害別人,大部分都有這樣的家庭環境,造成了孩子扭曲的性格。
一、交給老人家看管
老人家畢竟是隔代親,而且年紀大了,有心無力管教,對於孩子,只有縱容和溺愛,缺少了一份來自父母的正確教育。
很多家長為了生計遠離他鄉,在孩子需要陪伴和教育的時候,父母沒有做到這方面的工作,以至於在老人家的溺愛之下,模糊了真正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外更是肆無忌憚的欺弱怕惡。
鄰居家的小張就是奶奶帶大的,奶奶就這麼一個孫子,也對他特別寵愛,養成了他驕縱蠻橫的性格,才7歲的他,在學校裡會跟同學一起欺負別的同學,看到別的同學有好東西,就會搶過來;在課堂上也經常擾亂秩序,亂帶節奏。
就因為這些事情,老師已經叫過很多次家長了,都是由奶奶出面,奶奶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希望老師們能夠寬容一點,孩子的父母也比較忙,沒有空管孩子,都是自己打理孩子。
老師們看老人家也挺辛苦的,就每次只是簡單教育一下小張,讓他下次不能再這樣做了。
小張就是仗著老師好說話,奶奶也不敢罵自己,所以就為非作歹,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在學校裡我行我素,想要傷害誰就傷害誰。
若是小張還是一直這樣的性格,不改正的話,那麼以後長大了,在社會上,就會有一堆人「教訓」他,那麼他也會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更別說出人頭地了。
二、太嬌養
溺愛與嬌養是抹殺孩子善良和天真的劊子手,家裡什麼好吃好喝的儘量供著孩子,孩子做錯了也不進行制止,還拍手叫好,全家都圍繞著孩子轉,以至於孩子覺得自己就是整個世界,就算出到外面,也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毛病。
太嬌養的孩子,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考慮事情,也很少能懂得感恩和體諒、尊重,不管是對外人還是對自己的父母,在做錯的時候沒有及時糾正,更是養成孩子黑白是非不分。
三、上梁不正下梁歪
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大概就是這樣的道理,如果父母本身人生觀不正,脾氣暴躁,喜歡欺負人,愛做壞事,那麼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不是出身不好的家庭,會生出不好的孩子,也有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樹正苗紅,但是極少數。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極深。
有些孩子從小就愛打人,有些父母卻從來不制止,還跟孩子說打得好,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肆無忌憚,作威作福,下次繼續,養成了孩子以父母為靠山,在外面囂張跋扈。
四、家庭關係不和諧
家庭的氛圍不好,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極深的,父母的關係不和諧,三天兩頭的爭吵,在這種極為壓抑的氛圍裡,只會讓孩子有種想要逃離不想要回家的念頭。
因為家庭關係不和諧,時常有偏激、吵罵狀況發生,孩子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中,久而久之心理也會變得扭曲,性格極易變得叛逆;在外面遊蕩時,還特別容易交到一些不好的朋友,在這種朋友帶領下,徹底陷入不良少年的泥潭裡。
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
根據調查,留守孩子成長中有這幾個突出問題:
1.意外傷害凸顯
沒有了父母在身邊嚴加看護,只靠著家中的老人,比較難管制;一些好動好玩的孩子沒有了自律性,就喜歡去外面嗨玩,遊蕩,安全防護意識比較薄弱,從而提升了意外傷害率。
2.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不想學習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比非留守兒童高 5.6 和3.2 個百分點。有 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 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
3.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有 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 11 和 7.6 個百分點。)
雖然留守兒童很多,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有問題,農村出身的優秀兒童也有很多。
調查發現,有 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那麼這些不會長歪、心理健康的孩子,又有個怎麼樣的家庭環境呢?
一、有個好講話的家長
有多少家長不能與孩子好好講話,動不動就靠吼靠打,要麼養成了孩子脾氣暴躁的性格,要麼養成敏感、膽小的孩子。
性格好、思想樂觀的孩子,大部分都有一個融洽的家庭氛圍,有個好講話的家長,懂得與孩子溝通,遇到事情大家商量,尊重孩子的選擇,從來不會強硬逼著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二、父母的關心和陪伴
時時表達你對孩子的關心,有空就回家陪伴孩子,就算沒有辦法常待在孩子身邊,孩子內心對父母的渴望也能得到一定的滿足,為孩子提供了信仰和支撐,讓孩子不至於孤苦伶仃。
有父母其中一方陪伴的孩子,不管是學習還是教育上,都會有所改善,父母的時常叮囑和教導,日長夜久,也會對孩子有一定的教導作用。
三、教會孩子獨立
獨立是孩子面對社會的最強防禦力,獨立性強的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強,有主見,有自信,動手能力強,有領導氣場。
獨立的孩子,性格堅強,不容易受到別人的誘導,更會去制定自己的目標,有正確的人生方向。
孩子的獨立是父母養成的,比如說讓孩子在家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裡的事情要幫忙著做,這個家不是靠家長來維持,孩子也是這個家的一分子,讓孩子參與進來,這個家才算完整,孩子從小事做起,才會有做大事的能力。
四、不對孩子進行打壓和攀比
不斷的通過語言打壓孩子,會導致孩子陷入自我懷疑當中,變得自卑沒自信,性格上也會變得很內向。
人都是有嫉妒心的,只不過孩子的還沒被激發出來而已,但如果不斷地通過別人的孩子,去跟自己的孩子對比,那麼孩子的嫉妒心就會提前被激發出來,容易讓孩子的專注力全部轉移到只關注到別人那裡去,發現不了自己的優點,也很難正視自己的不足。
五、孩子有錯要得到懲罰
記得隔壁家的小孩,就是由她的爺爺奶奶,平時大多時候都是由奶奶帶出去玩,好幾次聽她奶奶說,我的孫女去某某家玩,兩個小孩搶玩具,我家的孫女就一巴掌拍過去,那個小孩立馬就哭了。
一邊說一邊還哈哈大笑,為自己孫女的彪悍而自豪,久而久之,這個小女孩養成了極為蠻橫的性格,獨佔欲極強,我看中的東西就是該是我的,不然就是打人,或者撒潑打滾,讓她的奶奶去搶過來。
現在,附近的小孩已經沒有人願意跟她玩,她的奶奶還不自知,還天天向人炫耀她的孫女有多厲害有多聰明,以後去到學校不怕別人欺負。
孩子做錯了,是不懂黑白,那大人就不懂了嗎?那叫縱容吧,做錯事的孩子,不進行懲罰,孩子哪知道是對是錯。
所以,孩子一旦做錯了,就要及時改正,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正是辨認黑白的年齡,出格的行為不糾正,只會是讓孩子越來越討人厭,最後,演變成人人口中的不良混混。